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注缄默知识——试论教师人格在语文教学中的潜教育意义.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9000889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注缄默知识——试论教师人格在语文教学中的潜教育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注缄默知识——试论教师人格在语文教学中的潜教育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注缄默知识——试论教师人格在语文教学中的潜教育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注缄默知识——试论教师人格在语文教学中的潜教育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注缄默知识——试论教师人格在语文教学中的潜教育意义.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缄默知识试论教师人格在语文教学中的潜教育意义语文教学是在生活的大背景下的多边多向活动,在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只能感觉而难以言传但是又不可或缺的知识,这就是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显性知识是指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的、能够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大至生活的大背景,小至教学情景均是语文教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它们对学习者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浸润性功能。这种浸润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发挥可以是

2、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我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那些看的见、说得出的显性知识,忽视了默默存在并且默默起着作用的缄默知识。我们的语文教育总有一种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尴尬应该与此有关。 从历史上看,很早人们就认识到在书本知识或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的知识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但是后一种知识在人类知识的历史上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缄默状态,在当代知识理论中,这种知识被称为缄默知识,又叫隐性知识,它是与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第一次对两种知识做出系统的区分和理论阐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别在于能否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

3、辑说明,能否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能否加以批判性的反思。波兰尼认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缄默语言不仅是大量存在的,“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20);而且它是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过程,它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无论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还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他在参与教学活动时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包括缄默知识),在交互沟通的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缄默知识。“从类型上说,既存在着教师的缄默知识,也存在着学生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还存在着有关师生交往和学生之间交往的缄默知识;

4、既存在着与语言知识学习有关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与社会知识学习、自然知识学习有关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与教学过程有关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与教学空间有关的缄默知识”(21)可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缄默知识无所不在,并且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后现代课程论的代表多尔引用了“混沌理论”,认为“一个小的、似乎并不重要的局部性的改变会引起相当深远的影响”(22)。而这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健康个性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教育者。因而,在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中

5、,作为教育人的人,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传授知识是语文教育的任务,而建构精神更是语文教育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把知识的教育与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教育才指向精神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完整性。”多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做的很不错,但在人文精神的建构、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这一问题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注意和重视。“任何人都是在社会交往关系中获得发展的,人的精神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才能产生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在师生的相互交往中完成的,因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立人”,必先立己,只有把教师自身人格的塑造作为“立教”的前提,才能顺利地

6、完成给学生打好精神底子的任务。教师人格与教学效果 一般的看法是,教师的智力、知识水平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作用。但国外的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智力及知识水平无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当一个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超过某一关键水平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作用的是其他一些因素,人格特征就是其中之一。“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98年,在天津开展关于古丽红现象”大讨论,古丽红是某小学的语文教师,她的业务水平并不突出,一开始有许多学生家长不满意,可后来发现,她所带的班级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自觉

7、性很强.对此,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只要听听古老师的学生是怎么说的,我们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古老师所任教的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认为古老师最关心自己.“古老师对我最好”是他们的共同回答. 教育家夏沔尊曾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本主义者罗杰斯认为,要发挥促进者(教师)的作用,关键不在课程设置,不在教师知识水平及视听教具,而在“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可以说,正是古老师的人格力量,她对每一位学生的平等、热情的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古老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教师人格与教养效

8、果台湾一位学者针对教学效果提出了“教养效果”这个新名词.相比较而言,“教学效果”是短期的,而“教养效果”则是长期的;“教学效果”是显性的,而“教养效果”则是隐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建构人文精神为重任的语文学科更应重视“教养效果”.因而,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师的能力气质等人格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更直接影响着教养效果.大教育家孔子就有着不一般的人格魅力.孔子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弟子门人众多自不待言,值得一提的是,弟子中象子路、冉有那样数十年如一日地追随孔子的大有人在。孔子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他对弟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他的无私、

9、无隐,他的平易近人使他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不一般的地位,正如他的弟子颜回所说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能让学生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这是单凭渊博的知识所无法做到的,很显然,这离不开孔子的崇高的人格形象。孔子死后,子贡自觉自愿地为其守墓六年之久,这“自觉自愿”不能不说是孔子的人格魅力所带来的教养效果。我国最年轻的文科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教授认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这才是文科教育的真正任务”。而这个任务不是单靠

10、言传所能够完成的,身教更为重要。“要学生有感受,首先教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很难想象,一个毫无激情的人,会在教学过程中热情洋溢;一个不尊重他人、没有合作精神、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会教育出一批文质彬彬、富于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一个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教师会培养出一批有果敢坚决品质的学生。因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有着不可忽视的潜教育意义。 现代化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它要求我们教师不仅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优秀的职业品质、坚实的职业基础。更应拥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注释: 理解文科教育 袁振国教育参考1999年第3期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99年7月第六版3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