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媒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968420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告传媒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告传媒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告传媒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告传媒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广告传媒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告传媒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告传媒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编号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题 目姜堰市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学生姓名XXX学 号71064031系 部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专 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班 级710640指导教师XXX【讲师、工程师】顾问教师XXX【工程师】二九年六月摘 要步入21世纪以来,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普及程度非常高,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由于其收费低廉,节目丰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因此,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和完善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叙述了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历程及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概念,然后着重介绍了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和它的性能指标,包括其涉及到的各项

2、参数要求,接着描述了有线电视网络的几种传输方式,并将它们的构成,技术特征,优缺点做了详细的叙述,最后,分析了有线电视网路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不足之处需要改造的地方并将改造的方式,实施方案都做了介绍。有线电视网络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其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不过通过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我相信有线电视网络将会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起来。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现状与趋势,发展前景,升级改造目 录摘 要I第一章 概述11.1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11.2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概念1第二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及性能指标32.1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32.2有线电视系统的常用参数32.3

3、系统性能指标52.3.1下行传输系统主要技术参数要求52.3.2上行传输通道主要技术要求5第三章 有线电视网络的传输技术73.1 电缆传输技术73.1.1 电缆传输系统的组成73.1.2电缆的传输特性及其补偿73.1.3对远距离传输的限制83.2.1MMDS的技术特征83.2.2MMDS传输系统的构成83.2.3受无线传输缺陷的局限性83.3光纤传输技术83.3.1光纤传输技术的特征83.3.2光纤传输系统的构成93.3.3为开展宽带综合业务传输提供开放平台9第四章 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趋势114.1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趋势114.1.1有线电视的发展呈现以下明显特点114.1.2 有线电视网络以

4、后将会采取的传输模式124.2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144.2.1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升级改造的前提144.2.2网络升级与改造的目标154.2.3 网络升级改造的形式、模式154.2.4网络升级改造的实施164.3有线电视的发展和完善应注意以下问题17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19致 谢21参考文献22第一章 概述1.1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中国有线电视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广播电视领域一支新兴产业。中国有线电视技术从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系统技术水平发展很快。从VHF频段、全频道共用天线系统到750MHz、860MHz有线电

5、视城域网系统,从同轴电缆传输到光缆、电缆、MMDS等多种传输技术的混合应用,从只传输模拟信号到模拟、数字信号的混合传输,从单向广播网到双向交互网络。同时,先进的数据传输设备、数字传输系统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成功运用,中国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日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今天已经确立了它在国家信息化结构框架“三网一平台”的基础网络地位。有线电视技术先进,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历程,总体上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小型共用天线系统、大型共用天线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 小型共用天线系统阶段(19751985年) 大型共用天线系统阶段(19851995

6、年) 有线电视系统阶段(1996-现在) 。有线电视系统的发展阶段。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采用光纤、电缆、MMDS微波等传输技术,在省、市、县各行政区域范围内建设有线电视网。目前正朝着大容量、数字化、双向多功能等方向发展。 经过几年的网络实践,一个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A平台和一个以传输数据为主的B平台已经取得成功。既保证了千家万户收看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又为数据通信和各种信息的传输提供高速率、大容量、低资费、安全可靠的传输手段。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己开通采用数字技术的光缆干线,实现了全省、全市范围内的联网。同时,全国骨干网采用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为开展数字、数据传输业务提

7、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我国有线电视进人了实现数字化、交互式高速多媒体信息网的实验阶段。 我所调查的姜堰市,有线电视已经十分普及,家家户户早就看上了画面清晰,节目丰富的有线电视,目前,当地的有线电视网络正在处于由模拟信号传输向数字信号传输的转变之中,估计到2010底,全市人民就能看上节目更加丰富多彩,画面更加清晰的数字电视了1.2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概念(1)有线电视:用射频电缆、光缆、多路微波或其组合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号的电视系统。(2)付费电视:采用加、解扰技术,用户需额外付费方可收看的电视节目。(3)双向有线电视:具有上、下行传输的有线电视系统。(4)前端:在有线电视系统中,

8、用以处理需要传输的由天线接收的各种无线信号和自办节目信号的设备。(5)分前端:系统辅助前端,通常设置在服务区中心。其向下传输模拟和数字电视信号,同时接收源于服务区内所有用户上行传输的信号。(6)干线系统:在有线电视广播系统中,用于各类前端之间或前端与各分配点或各光节点之间传输信号的链路。(7)光链路:利用光纤通信技术传输声音、图像和数据信号的链路。一般由光发送机(电光转换器)、光纤、光接收机(光电转换器)及其他必需的光器件(如光放大器、光连接器、光分路器和光衰减器等)组成。(8)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以光纤为干线、同轴电缆为分配网的接人网。(9)光节点位:为HFC网络中完成光、电或电、光转换的节

9、点,以光纤与前端(分前端)相连,以同轴电缆与分配网络相连。(10)下行传输通道:HFC网络的一部分,其信号在下行方向从前端或任何其他中心节点分配到用户的网络部分。(11)上行传输通道:HFC网络的一部分其信号在上行方向从连接到网络的用户到前端或任何其他中心节点的网络部分。(12)系统输出口连通用户线和接收机引人线的接口装置。(13)双向用户端口:用户室内的可向下传输信号和向上传输信号的双工接入端口。第二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及性能指标通过在姜堰有线电视台的调查,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大致了解了我国各省市有线电视电视系统的组成和它们各方面的性能与指标。这里,我们将姜堰市的有线电视系统着重叙述一

10、下。2.1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有线电视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前端系统、传输系统和电缆分配系统。(1)前端位于信号源和传输系统之间,对传输信号进行各种技术处理的设备组合。它是系统信号处理的中枢。前端设备的性能,对整个系统的信号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传输系统对于超大型或大型CATV系统而言,传输系统指远距离传输的超干线或干线。它位于前端系统和电缆分配系统之间。对于干线系统的技术要求是将前端信号传送到各个干线分配点所连接的电缆分配系统。同时必须达到载噪比和非线性失真指标要求。传输系统一般分别采用电缆、光纤或微波多路MMDS三种方式。(3)电缆分配系统位于传输系统和用户终端设备之间,把前端经干线系统传

11、输的信号进行放大和分配。将信号均匀地分配给各用户,并使各用户终端得到规定的电平。同时,各用户终端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互隔离作用互不干扰。对于双向有线电视系统还必须符合反向回传通道的技术要求。2.2有线电视系统的常用参数(1)图像载波电平:在7552终端上调制包络峰处(同步头)的图像载波电压的有效值,以dB衅表示。(2)伴音载波电平:在75,12终端上无调制声音载波电压的有效值,以dBpV表示。(3)载噪比(CM:图像载波电平有效值与规定带宽内系统噪声电平均方根值之比,用dB表示。(4)交扰调制比(Cm)在系统指定点,指定载波上有用调制信号峰峰值对交扰调制成分峰一峰值之比,用dB表示。(5)载波互调

12、比:在系统指定点,载波电平对规定的互调产物的电平之比,用dB表示。(6)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CCSO):在系统指定点,图像载波电平与在带内成簇集聚的二次差拍产物的复合电平之比,用dB表示。(7)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CCTB)在系统指定点,图像载波电平与围绕在图像载波中心附近群集的复合三次差拍产物的峰值电平之比(多簇产物时应取叠加功率),用dB表示。(8)交流声调制比(HM):基准调制与峰一峰值交流声调制之比,用dB表示。(9)相互隔离:在待测系统的频率范围内,任意频率上系统某个输出口与另一个输出口之间的衰减,对任何特定的设施,总是取其频率范围内所测得的最差值作为相互隔离,用dB表示。(10)色

13、度亮度时延差:电视信号中色度和亮度分量通过被测系统之后,它们的延时不等称为色度亮度时延差,用m表示。(11)回波值:在规定测试条件下,测得的系统中由于反射而产生的滞后于原信号并与原信号内容相同的干扰信号的值。(12)上行汇集噪声:源自于用户端、电缆和无源传输设备引人的干扰,以及光纤和有源设备自身产生的噪声在前端或分前端汇集形成的噪声。(13)上行最大过载电平:保证链路中上行光发射机和放大器不造成严重过载失真条件下,在用户端可以注人的最大上行电平值。(14)上行通道群延时:在规定频段内不同频率信号从用户端到前端接收端产生的传输时间差。(15)上行通道传输延时:信号从最远路由用户端至双向通信设备上

14、行射频接收端传输的总延时。(16)窄带数据频段:适应于传输窄带低速数据的信道频段。(17)宽带数据频段:适应于传输宽带高速数据的信道频段。(18)通道串扰抑制比:在双向系统运营时,上行信号(满负载时)对下行电视信号产生干扰导致传输技术指标劣化。下行图像载频电平与因此产生的寄生产物电平的比值。(19)上行通道的载波汇集噪声比(CN):用于在规定上行测量信号源电平值为标称值条件下,对上行物理通道作广义性的传输质量判别。CN等于上行信号电平(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口)减上行汇集噪声电平(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口)。(20)用户端口保护隔离能力:当某用户端引人强干扰时,可能导致某信号频段(信道

15、)停止服务。系统对其引人干扰抑制的分贝值。(21)用户电视端口噪声抑制能力:在同一用户室内,规定其用户电视端口(或电视传输物理通道)相对于该用户的双向数据端口(或数据物理通道)对上行传输公共通道具有的抑制(隔离)能力。(22)上行电平:上行信号功率(P1)与基准功率(PO)比的分贝值,即lO1gP1PO。通常用dBwV表示。以在75f负载电阻上产生1 ,V电压的功率(0.0133卜助为基准。(23)上行传输增益:在双向用户端口注人电平为A1的信号,经过上行传输通道,在前端或分前端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口处侧量到的电平为A2,上行传输增益G=A2-A1,以dB值表示。2.3 系统性能指标2.3.1下行传输系统主要技术参数要求(1)系统输出口电平(dBuv)60-80 。(2)载噪比(dB)43(B=5.75MHz) 。(3)载波互调比(dB)57(对电视频道的单频干扰);载波互调比(dB)54(电视频道内单频互调干扰)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