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媒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968397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告传媒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广告传媒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广告传媒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广告传媒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广告传媒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告传媒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告传媒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四火的 内部共享 不要外传 自己删减 还有新闻法的也不要传哦)我国古代有过三种不同类型的报纸一、邸报:、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唐朝报纸均为手抄,由上都进奏院发行,最早见于唐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宋朝最早出现“邸报”一词,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完全具备中央官报的性质。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定本审查制度: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

2、闻检查制度;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明代官报,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传发,采用活字印刷。、邸报的内容:()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封建皇朝的法令、公报;()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调动;()官吏的奏疏和皇帝的批示等;二、小报:、中国古代非法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最早见于周麟之海陵集中的论禁小报。、小报较以前出现的邸报更具新闻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愿望。我国新闻史上将“新闻”一词与报业联系起来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赵升朝野类要。、小报由邸吏与书肆主人非法经营,连续发行,传播较广,

3、宋明清屡禁不止。、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三、京报:、中国明清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报纸,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最早出现于京都,故名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经政府允许,由民间报房经营。清朝民间报房源于“提塘”这一官方机构。、特点:()公开发行,接受常年订阅,读者范围广泛,主要是官僚、士绅、商人。 ()有固定的报名、形式及印制发行机构。 ()出现自己采写的内容,存在了400多年,在古代报业世上有很大影响。第二章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事业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于19世纪初,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至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

4、年)创刊,历时100年。最初的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由西方传教士创办,以后又有商人、政客加入。一、鸦片战争前(18151839):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传教士只能在南洋或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创办报刊,宣传基督教教义,共创办六家中文报刊,八家外文报刊。、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简称察世俗):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特点: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

5、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内容: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 :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特点: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外文报刊中较重要的有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广州纪录报(商业性质报刊)、广州周报(出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张号外)。()、1822年:中国境内第一张外文报纸:葡萄牙文蜜蜂华报在澳门

6、创刊。()、1827年:中国境内第一张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1831年:中国境内第一份美国商人报纸: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广州)。外文报刊创办者主要为商人,读者对象为在华的外国人,其宗旨主要是为西方殖民者提供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摇旗呐喊。客观上,为当时国人了解外人意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林则徐、魏源等组织编译外文报刊。二、鸦片战争后(184219世纪末):外人获得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激增,先后达170多种,逐渐形成了以香港、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络;传教士办报依然活跃,以中文报刊为主,且宗教内容退居其次,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取

7、代传教士报刊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六十年代后中文商业报刊崛起,申报、新闻报影响颇大;外文报刊最具代表性的是字林西报。、中文报刊:()、万国公报: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由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教会新报创刊时为宗教性报刊,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实际上演变成为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内容有三方面: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鼓吹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 :大力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 :其目的是将中国完全置于西方控制之下。(另一教会报刊1853年创办于香港的遐迩其珍首次运

8、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申报: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1872年于上海由英上美查等合资创办,以盈利为目的,其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内容上涵盖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基本成熟:中言论且新闻量多面广,注重时效性,看法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新闻专电);:主义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第一个刊登新闻画。另外两张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1882年创刊于上海的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1893年英商丹福士等主办的新闻纸。、

9、外文报刊:字林西报:()、近代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外文报纸。()、1850年在上海由英商奚安门创办,前身叫北华捷报。()、政治倾向明显,充当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仇视中国革命运动。()、新闻来源广泛,以消息灵通著称,首家采用路透社电讯稿。另外,1845年在香港由英商肖锐德创办的德臣报是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商业报纸。三、如何分析与评价外人办报?、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为。(无论中文、外文报刊,无论宗教、商业报刊,其主办者无论传教士、商人、政客,从实质上来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维护外人在华利益服务的。)、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10、就客观而言,外报所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发展。()报刊观念方面: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引入中国;()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设置方面分工明细;()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有线电报等。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

11、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王韬和循环日报:()王韬: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循环日报: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

12、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报刊政论文体: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四、维新派报人报刊:、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

13、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言论最为大胆; 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 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 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时务报与梁启超(梁启超后来还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时务报: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1896年8月9日

14、创刊于上海,黄遵宪筹备,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因梁启超大胆而新颖的言论震动朝野,风靡一时,创下当时最高的发行量;形成了“时务文体”,发表了第一次全面阐述维新变法的纲领性文章变法通议;围绕着时务报,在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展开的斗争以维新派失败而告终,这一方面说明报纸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梁启超:近代中国报刊政治家、新闻思想家,一生创办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参加“公车上书”,是维新派报刊宣传主将,主办过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变法通议,创立“时务文体”,其办报实践及新闻思想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影响巨大。梁启超新闻思想: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其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其办报的四大原则是:“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道却而速”。健全舆论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宣传艺术:浸润法、煽情法。()“时务文体”:(又称“新民文体”)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报刊普遍以政论为核心,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风格独特,形式新颖,其中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