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媒新闻传播史要点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968375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告传媒新闻传播史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告传媒新闻传播史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告传媒新闻传播史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告传媒新闻传播史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告传媒新闻传播史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告传媒新闻传播史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告传媒新闻传播史要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那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特点:首先,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再次,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这种官报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就是为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经主管部门核定允许传播的信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进奏官的地位:“邸

2、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韺门司等政府部门抄录下来的。抄录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就这一部分工作来说,进奏官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2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特点:小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小报”和“新闻”都是当时读者对它的习惯性称呼,用以区别于正式的官报。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北宋以前,还没有专业化,徽宗时期以后,才逐渐形成唯一种职业,社会上开始有了一些“专以探报此事为生”的人。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

3、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小报”的主要内容是: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等时事性政治材料。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泛。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屡禁不绝的原因:宋代封建统治者为了查禁“小报”,曾颁布过很多谕旨和法令。北宋时期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条例,但是已经有了不少限制“小报”出版和查缉惩治小报发行人的规定。南宋以后,由于小报发展迅速,社会上以小报为先,以朝报为常,引起了当局的注意,这才加强了对“小报”的限制,并陆续颁布了对小报的禁令。但是终宋之世,小报始终没有被完全禁绝,这说明小

4、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3.为什么说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清代的民家包房有的说法是认为,民间报房是从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是由提塘及其所设报房垄断“邸报”的抄录坎坷发行活动,到一部分人分离出来。以刻报为生,进而设立自办的报房,刊刻抄报,这也许就是清代民间报房诞生的历史轨迹。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因而也被称为京报房。他们所出的京报,在部分读者中有时候也被混称为邸抄报或者邸报。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的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

5、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编辑工作很简单,把收到的宫门抄,上谕,章奏大体分一下类,照发就行了。无须标点,也不加任何标题,各报房所出的京报因而大同小异。所异的,仅在上谕和章奏的选择上,选哪些,不选哪些,各报房不尽一致,因而各家报房京报的内容稍有所不同。这也是那么多报房京报能够并存的一个原因。4.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兴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也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中文报刊。1807年9月,作为伦敦布道会派往大清国的首名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arrison, 17821834),在寻求美国政府援助之後来到大清国广州(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6、广州)。为建立能放手开展传教活动的基地。?由于语言不通,以及对汉语缺乏认识,当时马礼逊的主要任务是先掌握汉语,然後翻译圣经、编辑出版英汉辞典,为传教活动克服语言障碍做准备。?1811年大清国政府公布了严定西洋人传教治罪专条,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严禁西洋人“私自刊刻经卷,倡立讲会”,向人民讲经传教,对违反者以“绞决”处治。由于大清国的严厉管制,使得传教士们後来以马六甲为基地。?1812年,伦敦布道会又派遣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前往大清国协助马礼逊从事传教活动,1813年7月抵达澳门。?1814年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已遍及马来半岛的马六甲、爪哇和槟城等华侨聚居地

7、,由于马六甲当时为来往东西方的必经国际港口,又较靠近大清国,而清国政府又严厉管制传教活动,所以米怜最後决定以马六甲作为传教基地。?1815年,马礼逊带领助手传教士米怜和来自大清国刻字工人梁发等来到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1815年8月5日,“立义馆”免费学校开学;同一天,米怜筹办的中文定期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1821年,因为米怜病重,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停刊,历时年,共出卷。 宗旨特点:马礼逊和米怜受英国基督教新教布道会指令在马六甲设立传教播道基地,其中创办中文刊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在大清国播道创造条件。?传播基督教的教义普及一般知识传播足以促使人们反思及激发其觉悟的公众事物与时事 (

8、另: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年1月15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5. 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还要具体阐述。)如何分析与评价外人办报?、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为。(无论中文、外文报刊,无论宗教、商业报刊,其主办者无论传教士、商人、政客,从

9、实质上来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维护外人在华利益服务的。)、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就客观而言,外报所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发展。()报刊观念方面: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引入中国;()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设置方面分工明细;()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有线电报等。6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

10、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王涛十分强调创办报刊介绍西方德国正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

11、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创立报刊政论文体,以评论当前现实的政治时事为主,不过多地重视学理上的阐述;以达意为主明白清晰,不重形式文采。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办报人,为办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7. 简要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梁启超以利用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从23岁起就开始从事办报活

12、动,一生主办了诗歌报刊:万国公报新民丛报时务报清议报等等,此外还积极参与各地的办报活动,在一生的办报活动中,梁启超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和新闻思想:认为报馆是维新的耳目喉舌,提出“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馆的两大职能是: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提出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提出强调并舆论的重要性,认为无论何种政体,健全的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而报纸是造成舆论最重要、最有力的机关;在我国最早提出了“党报”、“机关报”的概念创造了“新文体”,即“报章体”,其特征是语言丰富,条理明晰,平易畅达,笔调自由,感情充沛,也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时务报:上海强学会和强学

13、报被查封后,康有为多方联系,策划另办报纸,得到了黄遵宪的大力支持,1896年,黄遵宪、汪康年、吴德潇、走凌翰、梁启超等五人联名发起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汪康年任总理,负责报馆内外事务。梁启超任主笔,负责具体的文字工作。时为周刊,线装书册式,该报的宗旨是宣传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身后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欢迎,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特别是梁启超长达6万余字的变法通议,在该刊上连载21期,影响相当深远。随着他们对现实和腐败当局的揭露,很快遭到了顽固派的抵制,尤其是以张之洞为首的顽固派官僚对报内事务横加干涉。1897年,梁启超被黄遵宪推荐,赴湖南任时务学堂总

14、教习,时从第55期起由汪康年主持,69期后停刊。8. 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报章问题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体的文体,这种问题首先是在循环日报上面率先运用,但是并没有又形成气候,所以在康、梁办报前,我国多数报刊上流行的仍然是桐城派古文。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这种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维新派要求变革的激情;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旧体文言文已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于是一种新的报章问题应运而生。报章文体的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

15、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梁启超曾在其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对这一文体的产生及其特点作过精辟的阐述。这种新文体出现之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9、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影响如何? 起因、经过、结果:苏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之一。1896年创刊于上海,创办者为胡璋,趣味低级,因为经营不善,于1900年前后出售给陈范,从此具有了进步的革命倾向。1903年,章世钊担任主笔,其革命言论达到最为激烈的程度,1903年邹容革命军一书出版,苏报大力推荐。同年6月29日,苏于显著位置刊登章太炎的驳康有为最近政见书,极端蔑视清政府,批驳保皇派,引起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憎恨与恐慌,清政府请求上海租界逮捕苏人员。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世钊逃走,章太炎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7月7日,苏被查封,章太炎和邹容先后被判入狱,史称“苏报案”。 影响:这是中国报业史上一场令人难忘的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