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策略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和全球增长的周期性调整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964751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价策略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和全球增长的周期性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定价策略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和全球增长的周期性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定价策略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和全球增长的周期性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定价策略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和全球增长的周期性调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定价策略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和全球增长的周期性调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价策略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和全球增长的周期性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价策略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和全球增长的周期性调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与全球增长的周期性调整分类: 2009-06-17 18:19最近大宗商品价格又上来了,特别是油价。涨得这么快,让人回想起2007年的一幕。那时,油价冲到每桶147美元,有人预言要破200美元甚至更高。但后 来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飞流直下三千尺”,让多少预言家跌破眼镜,多少实业家亏了血本。那时候,心灰意冷的人们都在盘算着如何度过油价20美元的悲惨生 活。然而,油价却像科幻片中的机器人一样,在被摧毁后瞬间就恢复了战斗力,现在都快冲破70美元了。这又让人手足无措了。大宗商品价格将往何处去?关于大宗商品价格与经济增长的周期,我在去年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财贸经济2008年第10期)

2、。以下是摘选,或许对于判断大宗商品价格的长期走势有所帮助。一、宏观研究的长周期视角:文献综述周 期波动研究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主题。但对于长周期(也称长波)的探讨,并没有成为主流。这和一段时期以来周期与增长研究的割裂有关。从狭义角度,周期关注 的是短期波动,增长关注的是长期趋势。二者的割裂,也造成短期研究与长期研究的分野。但随着内生增长理论兴起,以增长为主线、将增长与周期的互动放在一个 统一的框架中加以研究,以及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强调“周期就是趋势”(Cycle is the trend)的名言,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更长的时段来看待周期问题。真正关注长周期研究的是经济史学。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

3、代尔(1979)认为,资本主义从13世纪到20世纪经历了四个长周期,存在着长达百年的“结构周期”,而对长周期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心态等等。在 长周期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还是所谓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周期。这是由前苏联的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他利用主要发达国 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提出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存在着长度为50 年左右的周期性波动,并认为固定资本的更新是长周期产生的原因(Kondratieff,1935)。曼德尔(Mandel,1980)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经济长波,强调平均利润率的变动在长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利润率变动

4、长波论。董聪聪(2006)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世界经济长 波,将1857年以来的全球增长划分为三个长波,长度各为50年,即1857/1858年 到1907/1908 年为第一波段,1907/1908年到1957/1958年为第二波段,1957/1958年 到2007/2008年为第三波段。并进一步指出,由于2007年是长波周期端点年份,预计世界经济会发生短暂危机(2007-2008),为期一年。现在居于主流的是以熊彼特、Mensch(1975)和Van Duijn(1983)等为代表的、从技术创新角度来阐释经济长波的理论。罗斯托(Rostow,1978)提出了相对价格长波论。他认为,初级产品与

5、工业品的相对价格高低是制动世界经济长期波动的杠杆。形成长期波动的基本原因是由于粮食和原料等初级产品的相对丰裕和匮乏。Goldstein(1988)对长周期理论进行了总结,从周期动因角度将长周期理论划分为四大流派:即战争学派、资本主义危机学派、创新学派和资本投资学派,并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对长周期进行了验证。总结长周期理论的各派学说,罗斯托的相对价格长波论最引人注目。因为从长达百年的数据来看,最近一段时间,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以来又一次出现的新变化。这是否预示着全球经济将面临周期性调整呢?二、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与全球增长的周期性调整1大宗商品价格

6、的百年走势目 前引起世人瞩目的全球初级品价格 的上升势头其实只是从2001年左右才开始出现。而在过去100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初级品相对于制造业商品的价格总体趋势都是下降的;尤其是过去30 年,包括食品、非食品类的农产品以及金属矿产(不包括黄金等贵金属)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得非常厉害,降幅高达40%50%。图1:大宗商品实际价格指数(1900-2006)注: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分别用制造产品出口价格指数、美国GDP平减指数及CPI调整所得。1900=100。资料来源:Global Financial Data; Grilli and Yang (1988); IMF; Pfaffenzeller

7、, Newbold and Rayner (2007)。图 1显示,大宗商品的实际价格(无论是用美国的GDP平减指数还是美国的CPI进行调整)在197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震荡回落的态势,其中30年代大萧条时 期跌幅最深。而1970年代初,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到一个高点,在高位持续几年以后一路回落,直到2001年,又有一个急剧的上升。从大宗商品的相对价格 (以制造业产品出口价格指数来调整)来看,1970年代以前处于震荡趋稳的态势,1970年代初以后,出现了长达30年左右的回落,也是在2001年左右 有一个急速回升。图2:各类大宗商品实际价格指数(1900-2006)注:所有大宗商品价格均以美国GDP平

8、减指数(GDP deflator)来调整。其中1900年的指数设定为100。资料来源:Global Financial Data; Grilli and Yang (1988); IMF; Pfaffenzeller et al (2007)图2给出了各类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的态势比大宗商品的总体价格要复杂一点,但一个世纪以来基本上呈回落态势,且1980年代以来出现大幅回落,直到2001年左右才有回升,在这点上二者是一致的。需 要指出的是,以上的大宗商品并没有包括石油。比较起来,油价总体处于上升态势(见图3)。但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除了一战时期的油价大幅攀升及 1930年

9、代大萧条时期的大幅回落,这种上升还相当平缓。而19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加上两伊战争,才真正导致油价达到历史高点。不过此后直到2000 年左右,油价才开始回升。如果我们只看1970年代以后的发展态势,油价与其它大宗商品价格趋势也是基本一致的,即都是在新世纪才出现一个急剧上升的势 头。图3:实际原油价格(1900-2006)注:实际油价是经过美国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调整而获得。其中1900年的指数设定为100。资料来源:Global Financial Data。为什么初级品价格由过去长时期的下降态势转为当前的不断上涨呢?关 于初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最重要的解释是所谓“普雷

10、维什辛格假说”(Prebisch ,1950; Singer, 1950 )。该假说有两块基石:1)中心外围关系假定。中心即发达国家,外围即发展中国家,前者主要提供制造业产品,后者主要提供初级产品。但定价权在中心国 家。这意味着,中心国家的技术进步会带来利润的提高;而在外围国家的技术进步只会带来成本下降从而价格的下降。于是出现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或所谓的“ 不平等交换”。2)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大低于制成品的假定。根据这一假定,随着一国收入的增长, 总收入中分配给初级产品部门的份额将降低, 分配给制成品生产部门的份额会上升,这样会抑制初级品价格的上升。现在看来,这两个说法都需要修正:1)

11、中心外围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 很多所谓的外围国家比如伊朗、委内瑞拉在逐步摆脱中心国家的限制,政策向左转,他们拥有对初级产品的定价权。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资源大国更是如此。 在这一情况下,初级产品相对于制造业产品价格下降的态势就有可能发生扭转。2)尽管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这一性质并没有根本改变,但所面对的世界格局 已经发生了变化。在1950年代及此后的一段时间,进入现代化及发达国家行列的经济体并不是很多,从而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也没有上升很快。但现在不同了,中 国、印度以及其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进入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对于初级产品的需求猛增,显然不能套用半个世纪以前的理论了。需 求因素

12、加上全球新格局(主要是中心外围关系出现的变化),使得初级品价格摆脱过去长期以来的跌势而处于高位。尽管随着初级品价格的上升,其产能也会相应 有所增加,但短期内,不能指望供给面(这包括技术创新,如新的绿色革命以及能源替代等等)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初级品的相对价格处在高位绝不是一两年的事 情,而是可能要维持较长一段时间。2全球强劲增长的周期性调整根据罗斯托的理论,初级产品价格的变化可能是全球经济出现周期性调整的一个信号。那么,2001年以来全球初级品价格的上升态势,是不是对于过去较长时间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从而需求膨胀的一种反应呢?我 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二战以来全球增长的历史(见图4)。1970年代石油危

13、机爆发以前,全球经济(以西方国家为主)经历了增长的“黄金时代”。根据麦迪逊关 于世界各国GDP的统计数据,在1950-1973年接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全球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4.91%。而接下来四分之一世纪 (1973-1998年),全球年均增长率只有3.01%。但从1999-2007年,全球经济年均增长率又突破4%,达到4.02%;特别是过去的5年 (2003-2007),全球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4.59%。这是仅次于黄金时代的高增长。图4:世界经济增长(1951-2007)数据来源:1951-1979年数据来自麦迪逊(2001),根据估算的世界GDP规模计算出世界GDP的增长率;1980-

14、2007年数据来自IMF:World Economic Database, April 2008。考 察过去半个多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历程,我们会发现,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必然引起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而长时间的增长放缓必然会引起初级产品价格的回落。需求 增长过快引起物价上涨,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只是这里引起的不是一般商品的价格上涨,而主要是初级品。原因在于:全球市场化的推进一方面使得制造业商品 出现过剩,另一方面也使得劳动力商品处于充裕状态。有数据表明,在中国、印度及独联体国家加入全球经济之前,全球劳动力大约为14.6亿;而随着它们加入 全球经济之后,全球劳动力规模翻了一番,达到29.3亿(Fre

15、eman, 2006)。因此,制造业产品以及劳动力都没有成为经济的“短边”而在全球需求膨胀时出现价格上涨,恰恰是相对稀缺的初级产品特别是资源能源及粮食价格出 现大幅上升。尽管有人认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与负面的供给冲击关系更密切一些,但需求面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如果没有“黄金时代”的 经济高增长所导致的总需求上升,也不会出现罗马俱乐部关于“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该报告发表于1972年);同样,OPEC国家的提高油价与石油禁运可能 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另有分析指出:在过去150年的时间里,初级产品价格经历了两个超级周期(super cycle):一个由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崛起所

16、形成;另一个由19451975年欧洲重建及日本战后崛起所形成;最近一个超级周期将由中国 进入加速工业化与城镇化所形成(Heap,2005)。这里同样强调了需求因素。不过,我们认为,最近一个超级周期并非仅由中国快速发展所致,而是新世纪 以来,占世界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结果。美国能源部2008年国际能源展望报告也指出,从2005年到2030年,能源需 求增长最快的将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非OECD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总量将增长85%,而发达国家(OECD)的能源使用量仅增长19%。这 显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强劲增长有关。可是,为什么二战后持续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高增长才出现初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而本轮的强劲增长还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