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服务的探讨.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951578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教育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服务的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服务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教育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服务的探讨.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教育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服务的探讨【摘要】 产业转移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带来的人力资源流动与就业变化,给高职院校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必须正视和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更好地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服务的对策建议。 /2/view-13085901.htm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就业指导 2009年8月,安徽省制定出台的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提出,到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50万人以上,年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一半以上。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

2、举措,是安徽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必将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今社会,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宏大而深远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加快对人才培养、就业指导方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积极探索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一、产业转移必然带来人力资源流动与就业变化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每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依次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该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学中,提出了区域经济发

3、展梯度转移理论。国际范围内产业转移在历史上出现过四次浪潮,最近的一次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持续至今,输出地主要有日本、美国、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承接地主要是东盟各国和中国内地。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产业层次越来越高,这也可看成是第四波浪潮的构成部分。 产业转移必然带来人力资源流动与就业变化,这已被国内外实践广泛证明。随着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加快,多年来作为人力资源输出大省的安徽,人才流动和就业方向将会发生显著变化,即过去跨省流动就业的人员中将有一部分回流,以就地就近务工为主要选择;对将进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50万高职院校毕业

4、生而言,皖江示范区可能成为他们未来就业的首选地。另外,产业转移还将带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新的优势主导产业将逐步形成,成为吸引人才就业的主渠道。这是第二个变化,即人力资源流动就业将会出现空间和产业上的显著变化。 同时,人力资源禀赋差异也会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研究发现,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会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等产业。世界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近年来逐渐把生产重心从台湾迁移至大陆中西部成都、武汉、郑州等地,在国内用工人数已经接近120万人。 产业

5、转移与人力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给安徽职业大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更给安徽省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二、当前皖江示范区高职教育与承接产业转移不相适应的表现 1、“一个不容乐观”。指的是企业用工现状不容乐观。据对该区域企业用工的调查,其现状不容乐观:一是职工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较低。职工不但文化素养不高,有48.7%的职工为初中及以下学历,21.9%的职工为普高,这些职工上岗之前一般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意识较差;而且技能水平较低,有46%的职工没有专业技术,20.2%的职工为初级工,技术工人相当缺乏。不少职工在岗位上表现出知识面狭窄、技术与实践能力薄弱、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二是职工工

6、资待遇相对较低。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反差较大,多数企业存在为职工购买“五险一金”不全的现象。三是职工离职情况较为严重。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职工离职跳槽现象,不少企业职工流失率相当高,主要原因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低,职能能力发挥受限、晋升机会少,工作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如意、人际关系不融洽等。 2、“五个不相适应”。其表现为:一是培养能力与企业用工数量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全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企业用工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毕业生赴苏浙沪等发达地区就业的较多。随着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加快,安徽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生产能力增强、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大,而一些技能性工种却严重匮乏。二是专

7、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的标志,专业设置是以产业结构的需要为前提的。而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与“依靠”关系最集中、最突出的就是体现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上。随着承接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日趋广泛。由于受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等制约,出现了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三是人才质量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现代企业要求职工不仅要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受当前教育制度影响,高职院校招收的多是经普高多次筛选后的生源,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加上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尤其实习实训装备差,专业

8、教师缺乏且不少教师实践能力较弱,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四是校企合作与各方期望不相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本来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也符合各方期望,但是校企合作开展不够普遍。尤其表现为企业积极性不高,2/3的企业没有校企合作经历;有的企业经济实力有限,虽然用工上需要技能型人才,却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人才;不少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存在顾虑。此外,校企合作的政策体系有所缺失,地方对促进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校企合作多表现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自发行为,主要靠关系和信誉来建立与维系,组织程度不高,形式单调,缺乏深层次合作,难以形成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五是体制机制与形势发展需要

9、不相适应。在办学体制上,行业企业办学以及民办职业教育的规模比较小,特别是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在管理方式上,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难以推进;在投入渠道上,依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辅以学校收费的经费来源,融资、捐赠等筹资渠道不畅,难以实现多元化投入;在运行机制上,虽然区域内组建了一些职教集团,但是成员间交流合作不够广泛深入,不少集团运行流于形式。 三、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地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服务 1、适应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根据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主导产业转型发展要求,建立专业设置动态机制,对企业用工需求进

10、行前瞻性调研,听取企业对专业设置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专业,优化专业结构。邀请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置与开发,构建符合企业特征、适应企业岗位需要、对接职业标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产业发展用工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可以分类考虑、区别对待:一类是保留现有专业和招生规模;二类是保留现有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三类是增设新的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四类是做大做强有关专业,支撑区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2、着眼技能获得,改进培养模式。一是强化技能训练。技能大赛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安徽省已建立职业院校技能

11、大赛制度,要求覆盖到每所职业院校、每个专业、每位教师和每位学生。各高职院校都要严格按照省里要求,扎实有效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充分调动学生崇尚技能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二是推进课程改革。高职院校要根据承接产业对技能性人才的能力要求,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三是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实施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四是建设与企业生产环境对接的教学环境。争取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生产实训型“教学工厂”,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 3、坚持科学发

12、展,增强办学实力。一是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吸纳补充专业教师,聘用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专兼职教学,改善专业师资结构。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二是改革办学模式。以重点职业院校为龙头,联合相关行业、企业以及其他职业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三是改革评价模式。以能力为核心,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模式。 4、根据学生特点,全过程提供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其要点在于: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思想特点,分别确立不同的教育侧重点,超前地预测和分析学生阶段性的思想动态,

13、以及某种状态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思想引导与防范工作。二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在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基础上引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性地开设个人探索、职业探索、职业素质塑造、成功校友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课程,同时根据学生个性化要求增设“职业能力拓展训练”、“精品职业指导讲座”和“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等特色讲座,强化其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会合理地规划未来职业。三是随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针对学生中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高职院校应广泛开展心理辅导,加强对学生心理的个案研究、指导和心理辅导,解决其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冲突。四是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14、服务及政策指导。有效构建毕业生招聘求职平台,除日常性的专场招聘会外,还应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校企人才供需洽谈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速推进建设网上就业市场,加大信息收集力度。 (注:安徽三联学院2011院级基金项目物流专业实训就业一体化的研究与探讨。项目编号:2011013。)【参考文献】1 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 高利兵: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3 吴大明: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 郑在霞、杨福根、伍万云: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现宣城科学发展新跨越J.理论建设,2009(4).5 黄正清、朱金蓉、朱盛毅: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J.理论研究,2010(5).6 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Z.(责任胡冬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