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38932875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西城区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一般人最早接触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十分单纯,像一个个色彩醒目的符号。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大机器。大机器以“鹦鹉螺号”潜艇、机器岛和登月大炮的形象出现。【甲】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乙】取代了人。同时,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转换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

2、主流文学描写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的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1欢呼起来。“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

3、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嗯,”主体2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短短二百字,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150亿年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又如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述了人类从诞生直至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全过程。从百万年前原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探索,直到宇航员在土星探险的终点跨超时空之门进入宇宙深处,使文明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升华。作者笔端轻摇、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的空间,使主流文学所描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

4、微不足道的灰尘。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和人类。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取材于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材料二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以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

5、,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越。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但是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

6、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取材于网络关于我国科幻文学调查研究课题的报告)材料三罗伯特索耶,这位加拿大“科幻教父”,曾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他出版了22部长篇科幻小说,包括“恐龙三部曲”、金羊毛、计算机中的上帝。与此同时,这位科幻大师还是政府机构、科研部门甚至跨国公司的座上宾。他常年担任“探索”频道加拿大版的评论员,为科学和自然杂志撰写专栏,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甚至在谷歌、

7、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咨询顾问。听起来,这些工作都和科幻创作不沾边。有一次,他为加拿大政府做法律方面的顾问,“未来医学可以通过DNA的读取来预测人们可能患上某些疾病,这涉及个人隐私。假如这个隐私触及到有基因疾病的人的丈夫、孩子们的知情权时,哪一方是需要保护的呢?这就是他们邀请我们帮忙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索耶看来,“科幻是现实的镜子”,科幻作家不应只是空想,而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事实上,这也是科幻界的传统。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关于生物科学的小说,第一次提及生物伦理学。如今,生物伦理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用索耶的话来说,“这个学科就是由科幻小说创造的

8、”。见证科幻作家的远见卓识最终变为现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包括凡尔纳描写的月球之旅、潜水艇;英国作家威尔斯描写的立体空战、坦克等。1944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生死界线里逼真地描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细节,发表后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秘密进行多年、连副总统都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密。阿瑟克拉克1945年就详细描述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今天卫星所在的轨道因此被称为“克拉克轨道”。还有阿西莫夫经常提及的人形机器人在今天的实验室中越来越常见。在索耶看来,科幻小说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让公众不被社会阴暗面俘虏,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科幻小说培养公众长远的眼光,让人

9、们学会思考未来。科幻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科幻小说不仅关乎科学技术,也关乎理性和价值观。核武器、环境危机等诸多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人类头顶,许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也渲染末日降临的场景,其中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在我们周围悄然发生但是,尽管人类在前进过程中有曲折和失误,我们还是希望未来会像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人类不仅会生存下去,而且终将获得胜利。”(取材于张渺、张莹政治家都该读科幻小说)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诞生:比喻新事物出现。B. 暴胀:胀,zhng,指体积扩大。C. 囊括:囊,22画,形声字,口部。D. 微不足道:意思是“不值得称赞的”

10、。2. 在“材料一”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 就B. 即使 也C. 无论 还D. 于是 就3. 下列对“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大海”和“一滴水”对应关系的呈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宇宙/人类B. 地球/大机器C. 超级意识/微小意识D. 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4. 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三体获得世界级认可原因的一项是( )A. 描述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生存图景B. 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C. 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D. 反省并超越了人类文明5. 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理解的一项是( )A. 前沿科技B.

11、幻想中的自然C. 面对未来的人D. 不可理解的现实6. 根据“材料三”,没有体现罗伯特索耶“科幻是现实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罗伯特索耶通过DNA来预测人类疾病B.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提及生物伦理学C. 卡特米尔生死界线描述原子弹的技术细节D. 阿瑟克拉克描述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7.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亦可预防未来”中的“未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NA读取技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人形机器人在研究实验中越来越多核武战争毁灭地球环境危机导致人类末日A. B. C. D. 8. 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

12、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请在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一种对于“科幻小说”特征的理论描述,分析这篇小说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答案】1. D 2. B 3. A 4. C 5. D 6. A 7. C 8. 答案示例:这篇小说是科幻小说,因为它关注了“面对未来”的人。作者想象在遥远的未来,假如地球上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会做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关注这最后一人的生存处境这篇小说是科幻小说,因为它“不仅预测未来,而且预防未来”为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发生了什么,人类为何走到这一步,我们怎样避免末日危机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警示人们审视现实,预防悲剧性的未来。这篇“最短

13、的科幻小说”符合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小说特征的描述。比伦琴认为科幻小说的题材特征是“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而这篇“最短的科幻小说”中,首先写“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由于现在的人类数量远未达到只剩最后一个的程度,所以小说写的是“未来的人”;而最后一个人面对着“响起的敲门声”,由于现实中除了人类以外没有其他生物会敲门,所以这里写的是“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未来”。故这篇小说是一个科幻小说。【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D项,“微不足道”从本义来看,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材料一

14、中“主流文学所描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意思是说科幻剧2001,太空奥德赛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相比这下,主流文学所描述的内容就很微小了,由此可知,文中“微不足道”一词用的是本义。【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确定所给选项中的关联词语的用法,然后分析所给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答案。A项,“因为”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因为就”不是一组关联词语;B项,“即使也”表让步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C项,“无论”表条件关系;D项,“于是就”表承接关系。材料一中“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取代

15、了人”,结合上下文来看,是让步假设关系,应选B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找出“大海”和“一滴水”的对应关系,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能力。题干所给句子出现在材料一的结尾处,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应结合上文来理解。“大海”和“一滴水”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结合上文“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和人类”就可确定,“大海”和“一滴水”的关系也就是宇宙和人类的关系,故答案应为A项。点睛:本题理解对画线词语的理解,解答时要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词语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词语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词语中有没有比喻修辞;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词语。本题所考查“大海”和“一滴水”的对应关系,首先就要结合上文找出“大海”和“一滴水”所指,然后结合选项确定答案。【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可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意味着中国科幻获得世界级的认可,也就是说“世界级认可”认可的是科幻小说作品,而小说中写的是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