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复调表达_教师建设.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918781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专业发展的复调表达_教师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专业发展的复调表达_教师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复调表达_教师建设.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专业发展的复调表达_教师建设复调是指音乐作品中含有两条以上独立旋律,通过技术性处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多声部音乐。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借用复调这个音乐术语来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认为“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要高出一层的统一体”1。扬州市教育局书写出的教师专业发展这篇“大文章”,我觉得体现出复调音乐的感觉,教师个体、学校、区县、大市等不同主体在教师发展中都具有独特的追求,主动发出不同的声音,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化,而这些不同的声音又浑然一体、对话支撑,从而奏响整个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美妙乐章。旋律之一:个体教育情怀教育

2、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它不仅仅是一门传递知识的技术,更是一门唤醒心灵的艺术,它对从业者人格与品质的要求高于一般行业。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所在,如果用一个词来高度概括的话,那就是教育情怀。没有教育情怀的教师无法获得教育的真谛,无法聆听来自儿童世界的呼唤,也无法实现自身的觉醒,而这种情怀突出表现在对梦想的执着与渴望上。梦想太重要了,它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又是专业发展的终极旨向,它伴随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谁若每天不给自己一点做梦的机会,那颗引领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会黯淡下来。”“这种工作虽然是有计划并在掌握之中的,但是总还需要另外一个因素梦想,否则就不能成功。”如果一个人想获得事业

3、的发展,就需要用梦想不断点燃生命的火焰,因为梦想给人以不断向上的绝对热情,但是,梦想需要一步一步靠近,需要我们以质朴的行动去践行。荀步章老师具有深深的教育情怀,并跋涉在追寻梦想的路上,在恩师金成梁的召唤下,早早就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以坚定的教育信念实现了五级台阶的跨越,让同龄人着实羡慕不已。但是,许多人只看到特级教师展现出来的光环,他们所得到的热烈掌声和鲜花,却没有看到他们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没有看到深夜里的孤灯孑影。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荀老师之所以能够成大事,成为一名令人敬佩的特级教师,就是因为他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他忙了别人所闲,也闲了别

4、人所忙,多年来坚定地行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他的成功里包含着太多艰辛的付出。荀步章老师只是千千万万教师的代表之一,当然他是一个杰出的代表,正是由无数的荀老师才组成了扬州教师的群体形象,实现了扬州教师素养的整体跃迁。旋律之二:校本生长阶梯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基所在,当下学校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教师发展,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够选择恰当合理的内容,搭建起有效的成长平台,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一些地方和学校过于注重一些外在的期刊论文、公开课等形式,而没有真正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而正如怀特海所批判的那样:“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根据署名发表的作品来衡量一位教师的价值

5、。但是目前就出现了陷入这种错误的趋势;有必要坚决反对主管当局有损效率又对无私热情不公正的态度。”因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共同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这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面关注,更是对过去存在问题的切实诊治,努力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把教师发展作为撬动教育公平的支点,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载体,因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寻找机会;会拿灵敏

6、的手去抓住机会”。当我们找到了机会,为不同儿童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教育公平才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得以实现。为了实现这样的美好目标,美琪学校把教师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坚持“从内在挖掘能量,熔铸与把握教育、美的生活、美的人生,既成就学生又成就教师自我”的基本价值追求,既关注教师的德性提升,又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而不仅仅追逐一些外在的功利。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尽量地考虑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不同需求,对教师实施“三格”培养(新进教师入格,青年教师升格,名师形成风格),对不同群体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推动策略,最终形成了校本化的教师发展阶梯化“拔节”成长范式,让每一个教师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式。旋律之三:区级

7、意义凸显学校教师发展需要来自外部的帮助和支持,否则会演化成单打独斗,孤木而不能成林,变成一种碎片化的呈现,而无法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合力。某种意义上,教师发展需要寻求学校之外的更广泛的共同体建设,这样才可以和学校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学校与教师发展也才有更为广阔的平台,获得更多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区县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级,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发展,需要区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形成区域自身的发展特色。当然,“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仅仅是教师改变的一种外在支持方式,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并非坦途,需要吸纳更多的有效教师发展的元素来配合。如何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

8、教师发展的由被造到自造仍需继续探索。”这提醒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广的视角进行理解,如何在共同体中找到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把握住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核,真正实现教师由内而外的专业成长。扬州市广陵区的探索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启发,他们以主题年建设为抓手,按照“绘制一个精准蓝图、打通三大培养路径、主攻五大核心主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方略,努力打破“缺啥补啥、零敲碎打”的补偿式思路,倡导稳节奏、重长远、保长效的“长线培育”,将名师骨干的培养打造作为区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力求将当下的着力点和未来的着眼点统一起来。特别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这不仅是区域层面的行政支持与机制保障,更是对教师专业发展隐含的教育意义的找寻。

9、当教师专业发展有意义时,这种发展才更有持续性,而且,意义的出现不是对行政力量的否定,恰恰是为行政推动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之维。正如赵汀阳所说:“生活目的是和生活一起显现出来的东西,它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与生活本身的意图最接近的存在方向性,但它又是永远无法完成的追求,或者说是总在实现中的追求。生活的目的不是某种结局,而是生活本身那种具有无限容纳力的意义。”教师专业发展不是目的,而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全体教育工的自我实现与意义增殖,也让冷冰冰的制度具有了人性的光辉。旋律之四:整体生态建构教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由众多因子构成的,既有自身的内循环系统,又有与外部相关的外循环系统,其中每一个教育因

10、子的变动都会受到其他因子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因子。法国当代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认为:“人类社会现象所遵循的可理解性原则不会比理解自然现象所需要的原则更简单。”这种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也给我们的每项改革带来种种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教育发展作为当代社会重大的民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教师是这项民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进行系统筹划。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发展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问题。“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这里的人学既指向学生,也指向教师,因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必须回到整个系统,回到教师作为人的全面成长,进行全局性的

11、理解与把握,这样才能在稳妥中实现有效的创新。2006年以来,扬州市启动了“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加强区域性的名师培养。为了保持名师群体成长的良好势头,该市又实施师德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作为又一轮促进名师成长的主要抓手。他们特别强调把师德建设放在第一位,因为“德行是人安身立命所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可以给自己带来良心的安宁、人格的自尊、社会的赞誉,甚至同时也可以带来某种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与便利”。以德性为核心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整体看待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回应了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扬州大市层面教师专业发展的宏大叙事,形成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市特级教师、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扬州市中青年教学骨干

12、、扬州市教学能手五级培养梯队,以层次性、系统性、前瞻性、实践性、区域性为五大发展原则,对扬州市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合理的顶层设计,基本实现了对扬州教师专业发展的合理覆盖,以名师成长带动广大教师的整体专业提升,建构起了扬州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生态,让教师、学校、区县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长土壤和发展空间,进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参考文献】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M白春仁,顾亚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6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56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33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05陈菊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之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6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7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M.陈一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8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9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