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报告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8914049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行性报告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可行性报告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可行性报告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可行性报告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可行性报告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行性报告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行性报告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概 论“石漠化”治理工程是一项造林绿化的攻坚工程,实施该项工程,以培育和恢复森林植被为目的,坚持科学布局,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一齐上的造林方针。计划利用3年时间,对境内现有的7万亩“石漠化”地带开展人工植苗造林、封山育林,到2006年全面完成“石漠化”区域内的造林绿化任务,实现山地绿化面积纯增7万亩,项目实施后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壮大农村经济,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第二章 项目县基本情况及项目背景2.1项目县基本情况双峰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在东经11151541123505,北纬271228

2、274249之间,东毗衡山、湘潭;南接衡阳,西邻邵东、涟源,北界娄底、湘乡。全境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59.2公里,总面积257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10万亩。全县成土母质主要有砂岩、石灰岩、板页岩、花岗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堆、紫色砂页岩、钙质页岩等。山地土壤有4个土类、9个土属、20个土种。全县境内共有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49条,总长635.5公里,其中流程510公里的25条,1025公里的19条,50公里以上的5条,境内有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四座,小型水库200座(其中小一型水库25座,小二型水库175座)。全县辖16个乡、镇,8个农林场所,896个村,30个居委会,19490个村民

3、小组,25.5万户,总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82万,占全县总人口91.1%。2.2项目背景六十年代前的双峰县,山川秀美,林茂粮丰,素以“木、竹、茶”驰名三湘。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然几经沧桑,由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木被大量采伐,加上农业生产政策上的多变和林业粗放经营管理,人们掠夺式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导致森林资源迅速减少,森林植被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地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1997年水土流失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泥沙淤积水库、河床,测水、湄水河床每年被抬高30cm左右,每年有1500余亩的良田沃土失去耕种价值

4、。这些严重阻碍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形成农民因穷而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我县山地和丘陵地面积多,为总面积的62%,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石灰岩和紫色砂砾岩和钙质页岩等石漠化面积达11万余亩,占山地面积的10%,是一个典型的石漠化大县,这些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砾石含量高,土壤脊薄,蓄水保肥力弱,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活率低,是造林上难啃的“硬骨头”。我县石漠化地域主要分布在甘棠、三塘铺、青树坪、蛇形山、洪山、走马、杏子、花门、锁石、梓门、印塘、永丰等12个乡镇。自1998年开始,对石灰岩、钙质页岩和紫色砂砾岩等“石漠化”典型地带采取炮轰、手撬、撩壕、客土等手段进行造林,截止20

5、02年,全县完成“石漠化”治理改造面积达4万亩,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为保护湘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立地条件差和缺乏资金投入,至今仍有7万亩“石漠化”面积没有得到治理。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我县决定继续抓好“石漠化”治理工作,把“石漠化”治理作为林业发展规划的主攻方向,在近4年内治理7万亩,建设好一条新的农业生态屏障。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3.1可行性3.1.1自然条件优越本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光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263300天之间,10的有效活动积温为5370度。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日

6、照时数1621.9小时,日平4小时,太阳总辐射年平105.73千卡/cm2,适宜各种林木的生长。3.1.2领导重视我县“石漠化”地带多数是贫困乡镇,这些地方要脱贫,潜力在山,致富在山。对此,县、乡、村各级领导都有一个共识,十分重视“石漠化”的治理工作。3.1.3群众有要求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群众清醒地认识到:林业是农业必不可少的大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条件。全面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加速森林资源培育,改善生态环境早已是人心所向。3.1.4营林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我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组织机构、实施措施

7、、营林技术、规划设计、检查验收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程建设方案,积累了较丰富的营林工程经验。全县技术力量雄厚,有林业工程师18人,技术员182人,且广大林农有着十分丰富的营造林经验,因而对“石漠化”治理项目的实施有牢固的营造林技术基础。3.1.5营林物质基础好种苗是营林工作的物质基础,我县有良好的良苗历史,全县先后建立了良种苗木基地16处,面积1500余亩,种子园基地6处,面积3000余亩,每年培育各类针、阔叶林苗木400多亩,为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3.1.6社会经济条件可行全县人口密集,劳力充裕,在90万人口中,劳力占41万,每个劳力承担耕地不足0.5

8、亩,富余劳力多,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部分剩余劳力可以投入“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3.2必要性3.2.1“石漠化”治理面积大。我县的“石漠化”治理面积达7万亩。特别是在湘江支流的涟水、测水两岸汇水区,石漠化治理面积多,分布广,极大地影响着全县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3.2.2地理气候因素影响大全县山地和丘陵地面积多,为总面积的62%,其中坡度大于25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0%,年降水量1400mm左右,雨季集中在36月,多形成暴雨,地表径流量大,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引起山洪暴发,甚至产生泥石流,一旦降雨,便成灾害。3.2.3不合理的耕种,“石漠化”面积不断增加。我县大多数“石漠化”地

9、区,都是人多耕地少的贫困乡镇,农民为着温饱,不少十年九不收的坡耕地仍然还在耕种,由此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程度日益恶化。3.2.4“石漠化”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关键所在。“石漠化”地带水源涵养能力差,水土流失强度大,我县至今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治水之本在于山,治山之本在于林。为了扩大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迫在眉睫。第四章 项目建设内容4.1建设内容4.1.1指导思想及布局“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遵循以恢复植被和增加森林资源,遏制水土流失为目的,在突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并举,数

10、量、质量并重,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实行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二个并举。采取治本与治标、近期与远期、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和省的工程项目建设技术规定、标准和要求、营林计划任务等内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保质保量搞好工程建设。“石漠化”工程建设项目重点治理面积分布广、集中连片、森林覆盖率低和土壤侵蚀量大的地段。工程项目建设范围分布在12个乡镇,大致可分二大治理区,即生态脆弱治理区:包括甘棠镇、三塘铺镇、青树坪镇、洪山镇、蛇形山镇等5个项目单位;水源涵养治理区:包括走

11、马镇、永丰镇、花门镇、锁石镇、梓门镇、杏子镇、印塘乡等7个项目单位;甘棠镇、三塘铺镇、青树坪镇、花门镇、洪山镇、蛇形山镇等乡镇是石漠化工程治理的重中之重。4.1.2项目建设原则4.1.2.1“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重点突出人工植苗造林为建设内容。尽可能体现长、中、短期相结合的原则。4.1.2.2项目规模注重连片开发,实现适度规模经营。4.1.2.3项目建设体现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4.1.2.4适地适树,大力营造混交林,“石漠化”治理造林小班其阔叶林混交树种比例在30%以上。4.1.3林种布局林种布局以生态林为主体,

12、在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林与经济林的比例为8:2。4.1.4树种选择根据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和林农意愿,“石漠化”治理人工植苗选择的主要树种是:桤木、马尾松、芦竹、国槐、木荷、枫香、栎树、油茶、毛竹及少量干果类、桅子、杜仲、厚朴、花椒等药材类。大力营造混交林,形成多层次的林分立体结构,充分发挥防护效益,因地制宜地选取块状、垦状、株行间带状等混交方式。4.1.5种苗安排从满足“石漠化”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出发,坚持良种壮苗上山造林。我县有优良的育苗条件,一是自1989年开始,建立了优良母树林,种子园。可由当地母树林、种子园的优质种子,自

13、采自育,以解决工程造林用种苗。二是有一个国有中心苗圃,面积70亩,立地条件十分优越。三是乡树临时苗圃和育苗专业户历年可育苗300亩以上,且育苗经验足,技术好,苗木质量标准高,今年全县杉、松、柏、阔育苗面积200多亩,预计总产苗数量1500万株以上,足以满足“石漠化”治理工程造林的苗木所需。4.1.6营造林技术标准“石漠化”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营造林技术标准:包括人工造林的树种选择、混交方式、种苗规格、整地方式、造林密度、造林方式、管护方式和措施等。其技术标准参照国家和省颁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严格执行。4.2建设规模经认真调查规划,全县确定“石漠化”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总规格为7万亩,防护林5.6

14、万亩,经济林1.4万亩,拟定2003年到2005年,前2年每年治理“石漠化”面积3万亩,后1年完成1万亩。第五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5.1投资概算本项目投资概算的依据是根据国家林业局和省厅的有关技术标准规定,综合我县各项生产定额为原则。概算范围包括用于项目建设的材料设备费用、营林费用、间接费用三项。材料费用包括种子、苗木、护林设备费等。营林费用包括整地、栽植、抚育费等,间接费用包括调查设计、检查验收、技术培训费等。概算投资总额为2100万元,分别概算如下:5.1.1用工量概算工程建设总规格7万亩,分为防护林5.6万亩,经济林1.4万亩。按照常规造林用工量标准,以10个工日/亩计算,总用工量为7

15、0万个工日,按15元/工日计算,折资1050万元。5.1.2投资概算按种苗经费防护林50元/亩,经济林100元/亩,炮破费(炸石开穴)20元/亩,森林防火与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15元/亩,护林房、碑、牌等设备经费20元/亩;管护工资经费(管护8年)25元/亩;造林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及资料经费5元/亩;不可预见费5元/亩计算,共需投资1050万元。5.2资金筹措石漠化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采用国家投资、地方自筹、配套、群众投工投劳力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我县拥有丰富的劳力资源,可以实行以劳力折资。本项目建设总投资为2100万元,除群众以工折资1050万元外,尚短

16、缺资金1050万元,需要国家予以扶持解决。第六章 效益分析6.1生态效益该项目是一项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工程,是综合治理国土的重要内容,生态效益是多方面的,且很难用数字计算出来,这里仅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等几个主要方面,按一般方法概算如下:6.1.1蓄水效益:按一亩森林蓄水20立方米计算,年增蓄水量140万立方米,按0.4元/立方米计算,蓄水效益为56万元。6.1.2保土效益:用河流、水库、堰塘和农耕地免遭淤积减少的损失来替代计算。采用指标:土壤侵蚀防护林从中度减少到零,即每亩每年减少1.13吨,经济林地从中度减少到轻度(即从1.13吨/亩减少以0.27吨/亩),每亩每年减少0.86吨,在减少的流失土壤中,按40%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