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问到底.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899864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破砂锅问到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打破砂锅问到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破砂锅问到底.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破砂锅问到底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如同一把能够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学习、实践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善于质疑,鼓励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愉悦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师首先要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待,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爱心和耐

2、心,使其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允许学生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激励、手势肯定、眼神默许等手段来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知识和能力的水平,而且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

3、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中。如我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首先播放背景音乐革命进行曲,给课文定下情感基调。继而出示课题,鼓励学生针对课题大胆发问。学生有的问:“谁要把心脏带回祖国?”有的问:“他的祖国在哪里?”有的问:“他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还有的问:“他既然心系祖国,干吗又要离开生他、养他的祖国呢?”虽然有的问题略显稚嫩,但我照单全收,将学生所提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并对他们的大胆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找寻答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堂课

4、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三、“授之以渔”,使学生会问学生学会生疑,敢于提问之后,教师又该如何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呢?首先应引导学生发现疑点、难点,使之产生求解的欲望。如我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便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生活的大树”进行质疑。有学生问:“生活的大树与自然界的大树有什么不同?”还有学生问:“大树有叶子,那么生活的大树是否也有叶子呢?如果有,那叶子又是什么样的呢?”一个个问题,重重地敲击在课文的节骨眼处。在这些重磅提问下,课文的重难点也就浮出水面了。其次,要教会学生多角度质疑。我们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多角度、立体地把握课文的主旨,而不是喊口号、贴标签。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

5、一文时,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很好奇,就围绕着“林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研讨。有学生答:“林冲是一位武艺高强的教头。”有学生说:“林冲谦逊有礼。”还有的学生说:“林冲的智谋比武艺更高明。”学生个个有语言文字的支撑,说得有理有据。就这样,林冲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丰富,更加立体了。再如,在教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有学生对古希腊人垒石块提出质疑:“堆土方造金字塔,既费时又费力,能不能用更快捷的方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用杠杆吊上去,还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法放风筝。用风筝将重达吨的石块拉上去!这个方法让全场哗然。我并没有将之一棒打死,而是课后查阅了资料,结果发现,埃及首都开罗毗邻尼罗

6、河谷,来自地中海的风可以从尼罗河河谷长驱南下,风力很大,况且如果风筝足够多的话,空气的浮力也不可小觑,所以说放风筝吊石块完全可行,而且美国一位历史学家也支持这种观点。对这些有益的探索,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因为这些质疑中蕴含着可贵的创新思维的种子。第三,要训练学生质疑的条理性。学生刚开始免不了会杂乱无章地提问,此时教师就该训练学生提问的条理性,可以先由学生提问,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寻找规律,明确这些问题与什么有关,最后教师总结。第四,培养学生质疑的深刻性。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深刻性,就要让学生明白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不提,触及实质的问题要多提,能深入中心与主要内容的问题要重点提。培养学生质疑时,还应注意将学生质疑与教师质疑结合起来。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疑,在问题不够深入时导疑,在学生无疑时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只有引导学生问到底,让他们敢问、想问、会问,才能打破思维的桎梏,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责编刘宇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