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4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虚词(讲义)(原卷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8898200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4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虚词(讲义)(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4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虚词(讲义)(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4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虚词(讲义)(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4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虚词(讲义)(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4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虚词(讲义)(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4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虚词(讲义)(原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24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虚词(讲义)(原卷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24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虚词(讲)一、必备知识试题特点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文言虚词已经多年没有单独设题考查,主要是在断句和翻译题中渗透了对虚词的考查。虚词的考查范围主要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了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外,高考也还有对其他文言虚词、兼词和复音虚词等进行考查的情况。解题指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最根本的是要辨识语境,因为虚词的意义并不固定,用法也很灵活,只有结合语境,才能准确把握。除了辨识语境,考场中,还要掌握以下方法以帮助判断:(1)语境分析法一个虚

2、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它在具体语句中的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整体语境和句子(单句和复句)之间、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上文对曹操“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下文“今安在哉”则充满了叹惋之情,下文没有顺承上文的句意,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2)位置推断法同一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例如“也”,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也”表判断语气。“也”如果用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

3、久矣”(师说)中的“也”。再如“乎”,作助词时,表感叹、疑问或反问等语气,一般位于句尾;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面;用于句中,则表停顿。作介词时,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相当于“于”;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3)语法分析法同一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之”,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名词之间,则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之”;如果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鹏之徙于南冥也,

4、水击三千里”(逍遥游)中的“之”。二、关键能力提问模式: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答题思路】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典例分析】一、【2020年天津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

5、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

6、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注)太傅:陆游的高祖。楚公:陆游的祖父。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

7、善治生欤?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辱先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积钱累月乃能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且有陷于危辱之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贫穷至而廉耻不顾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二、【2020浙江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上曾子固龙图书宋张耒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

8、,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

9、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

10、,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注)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9下列各组

11、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出乎其诚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B有不足以过之者 此小大之辩也C刚毅而信实 劳苦而功高如此D日趋于富盛之域 赵尝五战于秦三、方法小结(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司马迁

12、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二)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3、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三)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

14、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四)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吾其还也(左传

15、烛之武退秦师)“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五)看具体语境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