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分析.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896121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分析摘要:结合当前青年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志愿者心理成长的内涵和必要性, 并进一步分析了依托青年志愿者活动, 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内容和途径。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成长; 志愿者活动; 大学生;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发端以来, 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几年, 伴随着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 志愿者、志愿服务更是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在参与志愿服务的人群当中, 青年, 尤其是大学生一直是这一行动的主体。一、志愿者心理成长的内涵在2001年国际志愿者世界年会通过的全球志愿者宣言对志愿

2、者 (义工) 的意义做了准确的阐述和定义。志愿服务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 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 为改善社会服务,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四大特征。从本质上来说, 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因此, 我们对志愿者的工作普遍存在一种认识: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只能讲付出, 不能求回报。然而, 纵观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进化学等领域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 得到的共识是:利他行为会使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 且该益处是施予者利他动机的主要成分之一1 。也就是说, 虽然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 但其实志愿者是希望从志愿服务中有所受益

3、的。由于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不能获取物质方面的报酬, 他们从中获得的收益就主要集中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因此, 我们将志愿者从志愿服务工作中获得的非物质方面的收益统称为“心理成长”。二、重视志愿者心理成长的必要性(一) 重视志愿者心理成长是吸引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前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期, 精力充沛, 充满热情。很多大学生都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他人服务, 他们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 这并不表示大学生们没有“私心”。一项关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动机研究表明,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除了回报社会、满足国家需要等, 他们还希望从志愿服务中增长知识、提升做事能力、

4、认识更多的朋友、体验与满足好奇心等12。另有研究者对非志愿者不愿意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非志愿者不愿意参与志愿活动的内部原因主要是认为志愿活动与自我发展相冲突3 。由此可见, 大学生是希望从志愿服务工作中获得心理成长的, 一旦志愿服务工作与其自身发展相冲突, 他们会选择不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因此, 唯有重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心理成长, 才能站在大学生的角度考虑志愿服务工作所能带给他们受益和成长, 才能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效地整合在志愿服务工作中, 才能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其中。(二) 重视志愿者心理成长是稳定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重要保证青年志愿者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5、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 志愿服务工作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志愿者队伍的不稳定。志愿者队伍的不稳定不仅会严重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 而且不利于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开展。有研究者认为, 对志愿者工作的轻视是导致志愿者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一味强调社会责任和奉献爱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志愿者频频流失的问题。因为根据需求原理, 当劳动力付出不能达到期望的目标或回报, 人们就会产生不公平感, 从而淡化这种行为动机最终放弃该行为。实践也证明, 只有尊重志愿者的价值创造, 强调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非营利组织才能赢得源

6、源不断的社会支持4 。因此, 重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心理成长, 让大学生从志愿服务工作中真正有所成长和收获, 才能稳定大学生志愿者队伍, 让大学生能够长期坚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而非“中途逃跑”。(三) 重视志愿者心理成长是志愿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志愿服务工作要真正起到服务群众的作用, 必须保证其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下去。但目前不少志愿服务工作存在服务周期短、人员流动快、地点变换频繁等问题。如一项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调查表明, 在支教前期, 团队准备往往不足半月;团队的支教地点变更快, 有80%的团队每年更换支教地点;支教大学生团队主要以在校的本科生为主体, 90%的支教大学生团队以大

7、一、大二的学生为主, 社会实践经验尚浅。因此, 近62%的校长坦言先前支教的大学生给学校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致使他们不再信任大学生支教, 不得不找借口来推脱;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感到遗憾和苦恼5 。重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心理成长, 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成长。同时, 大学生也将这种收获和成长反作用于志愿服务工作中, 反思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惟其如此, 志愿服务工作才不会成为大学生的“假期旅行”, 才不会出现志愿服务工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志愿者“青黄不接”等问题。三、依托青年志愿者活动, 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内容(一

8、) 个体心理的成长在志愿者活动中, 志愿者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大学生关注的是志愿者活动能否促进个体心理的成长,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个性心理趋向成熟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 这个阶段的显着特点是:自我意识显着提高, 个体对于自己非常关注,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志愿者活动作为在校期间最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 大学生们总是希望通过该活动能够促进个性心理的成熟。具体而言, 青年志愿者活动应该能够促进大学生坚强自信、乐观积极、努力上进、有责任心、踏实稳重等方面个性心理的成熟。2.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并学会处理社会问题大学校园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而是社会的缩影, 大学生的任务

9、也不仅仅是读书学习, 而是要开始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志愿者活动需要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生会听到、看到、甚至亲身经历到各种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很难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 大学生必须逐渐学会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并学会处理这些问题。(二) 群体心理的成长志愿服务工作不可能一个人完成, 志愿者活动从策划、组织到实施, 需要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被服务对象之间、志愿组织机构与地方行政机构之间进行多方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志愿活动能否促进群体心理的成长也是大学生们所关注的,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如交往被动、社交焦虑、缺

10、乏交往技巧等是困扰大学生主要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志愿服务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 大学生正好可以利用志愿服务的机会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2.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并不是几句口号就能喊出来的, 必须在实践之中去培养和锻炼。志愿者活动正是培养和锻炼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绝佳机会。(三) 民族心理的成长志愿者离开校园参与志愿者活动, 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交往接触。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生会对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 依托青年志愿者活动, 促进大学生民族心理的成长,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感受爱并传递爱志愿者活

11、动需要志愿者们付出自己的爱心去为他人服务, 志愿者在付出自己爱心的同时也将感受到其他志愿者以及被服务对象的爱心。因此, 志愿者活动将促进大学生感受爱并传递爱。2.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志愿者活动, 大学生们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必将对国家、民族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们将在社会的实践中亲身体会到国家的巨大变化、党和政府的所作所为。志愿者活动正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有利时机。四、依托青年志愿者活动, 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途径(一) 在志愿者招募中, 开展朋辈教育, 通过志愿者现身说法吸引准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之前, 一般都会考虑志愿者活动能否带给自己成长。招募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

12、动时, 必须让大学生看到志愿者活动将带给他们的成长和收获。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 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 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 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6 。在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 除了介绍志愿者活动的基本情况、组织的管理规程等常规信息, 还可以请老志愿者介绍志愿者活动带给他们的成长和收获、志愿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以及应对的方法。这样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准志愿者对将要从事的志愿者活动有思想准备,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志愿者的现身说法让准志愿者活动了解志愿者活动将会带给个体的益

13、处。事实上, 不少大学生就是因为看着身边同伴在志愿者活动中成长和成熟而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二) 志愿服务过程中, 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 用志愿者活动中的收获来强化志愿服务行为志愿者活动能带给大学生心理成长, 但大学生志愿者并不一定能体会到这种成长。因此,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开展经验交流会就显得尤为重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 行为要得以巩固, 需在行为发生之后进行强化。强化的方式可以是奖品、金钱、荣誉一类的外部奖励, 也可以是行为本身带给个体的成就感、愉悦感等, 且后一种强化方式效果更佳7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 定期召集志愿者开展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会除了总结志愿者活动本身的得失, 更重要的是,

14、 让志愿者畅谈自己的志愿者活动中的心得体会。通过让志愿者畅谈心得体会, 不仅可以让志愿者宣泄志愿者活动中的烦恼、挫折等不良情绪, 还可以让志愿者清晰地意识到志愿者活动带给自身的成长和收获, 从而起到进一步强化志愿行为的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经验交流会最好是以小团体 (1015人) 的方式进行,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 同时也能保证团体内的沟通和交流顺畅。此外, 经验交流会必须有一个领导者, 领导者的任务是对团体的舆论进行引导, 即引导成员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引导成员发现志愿者活动中的收获与成长, 而不是让经验交流会变成单纯的抱怨会、诉苦会。参考文献1景晓娟.重大公共事件中青年志愿者利他动机的研究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青年志愿者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2) :5154, 9.2高金金, 訾非, 宗春山, 何明华.2008北京奥运会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动机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 (12) :14751477.3卢平, 谈杰.非志愿者不愿意参与志愿活动的合理化机制研究对14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2) :2528.4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2) :3334.5周凯.大学生短期支教隐现“副作用”N.中国青年报, 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