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儿童自主地认识、体验、践行道德行为规范.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893668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导儿童自主地认识、体验、践行道德行为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引导儿童自主地认识、体验、践行道德行为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导儿童自主地认识、体验、践行道德行为规范.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导儿童自主地认识、体验、践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道德行为规范的认识、体验与实践,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要改变那种外在的灌输、说教和强迫执行“规范”的僵化的做法,使儿童从“服从”、“适应”,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上来。坚持以“主体参与”和“自主活动”,使儿童在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中,靠主体内在的理智、思维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融合互动,自觉地实现道德行为规范的认识、体验与践行,才能促进儿童的主体性素质发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高尚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为培养现代公民基本道德素养打好基础。身为学校德育工,为了更好地开

2、展我校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这一课题研究,我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深入学生中。我接任了个一年级新生班。我爱这些天真活泼,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性格与行为习惯各不相同的孩子。从课题研究的需要出发,注意坚持“立足育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我把孩子看作是我们班的小主人,是主体。作为道德的载体,我应当与学生一起成长。于是我走近了学生,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灵,变成了孩子们的知心朋友。我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道德行为发展。纲要同时指出:“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对此,我做了如

3、下探索:(一)端正道德教育儿童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儿童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输入的容器。人是主体,都具有求真、求美、求善、和求自由的主体性。教师、学生都是道德的载体,在道德行为规范的认识、体验、践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兴趣需要、自由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道德生活的主体,才能正确发挥教师尊重与相信儿童的自主性,发现和利用儿童的天性,引导和培养儿童认识、体验、践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能动性的主体作用。一次综艺活动,同学们正在合唱小海军,唱到十分尽兴时,赵伟伸出双臂架起了“大炮”,表演“炮轰”,引起郭大宁的“自卫反击”。合唱中断了,全体同学大为一

4、惊,一秒、二秒目光都转向了我。我的内心也为之一震。但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充满道德冲突的生活情境,也是引导儿童自主、合理地做出选择的契机。我尊重、相信儿童以事明理,辨别是非的潜在自主性,理解儿童的天性,引入了简短话语:“同学们唱得好,很有气魄,像个真正的小海军。”我是在鼓励全班同学,肯定他们唱得好,却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议:“炮击的行为影响了合唱,不守纪律,怎么能像个小海军呢?”“反击也是不守纪律。”我也参与了这个讨论,接上去说:“一个真正的小海军,要勇敢、更要有纪律,他们是不会把炮口对准战友的吧?”孩子们激动地说:“唱小海军得学小海军,看他俩怎么做。”讨论唤起了道德主体的理智和思维,激发了知、情、

5、意行的互动,赵伟和郭大宁走出队前,面向同学们一起敬了个军礼,互相握了手,表示对不起。小海军合唱的歌声更威武,更雄壮。孩子们自主地经历了认识、体验、践行的过程。(二)转变道德主体形成的过程观,体现“以情境为中心”。道德主体的形成是个人道德需求与社会道德要求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的过程,是在教育者主体组织、引导、创设情境的主导作用之下,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唤起受教育者主体对道德行为规范自觉地认识、体验和践行的主体双向互动过程。但是,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过程。环境是儿童道德、人格形成、发展的现实性和潜在性的因素。创设一定主导性目标导向的校园文化环境、信

6、息环境与心理环境,发挥其陶冶情感和行为导向功能。捕捉随机的道德冲突的生活情境或者创设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道德冲突情境,实现“以情境为中心”道德建构过程。教师在创设的道德冲突情境中,引导学生捕捉冲突,引发学生的分析、鉴别、分辨是非,唤起学生自主地、合作地选择需要和愿望,启动学生道德判断的内趋力。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生活富裕了,一个个独生子女,贯于挑衣拣食,不合口味的饭菜,吃不了多少就扔掉了。面对这种道德情境,我深感痛心,扔掉的不只是饭菜,而是勤劳节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我创设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具体的道德冲突情境,引导、启发儿童自主地认识、体验和判断道德是非,自觉

7、地认同并践行勤劳节俭的道德规范。结合电脑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出我们班47名学生中午在校吃盒饭,平均每人扔掉50克米,每一天能扔掉多少克米?全国十三亿人口,一天会扔掉多少千克米?一年会扔掉多少粮食?计算出结果,孩子们惊叹了。开故事会创设情境,有的讲了毛主席爱惜粮食的故事,有的讲了雷锋小时候没饭吃的苦难;组织了古诗悯农二首的集体朗诵。多种情境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课外,我带领孩子们到农民的菜田里,帮助抬水浇灌菜苗,创设了体验情境。孩子们从亲历体验中感受到农民种粮、种菜确实辛苦。我每天都和孩子们一起吃午饭。经过一系列的情境教育,现在看起来,吃午饭每个人都吃得那么香甜。一天,我偶尔看到了那个“吃

8、饭成了父母心病”的李小阳,能将饭盒中的米饭吃得干干净净,很感动,我问她现在为什么吃得那么干净,她由衷地回答:“我懂了,这雪白的米来之不易啊!”(三)更新道德教育的实效观,体现“以活动为中心”德育的本质是是实践的,德育过程本身应当是主体参与的自主实践活动。首先是课堂德育活动,也有课外德育活动和校内校外德育活动。不论是课堂德育活动,还是课外德育活动,都要把它变成学生主体自主的、主动自为的积极活动过程。学生主体是一切活动行为的主人,使活动中的行为成为主体自主的行为即“我”的行为。只有唤起主体“运用自身的意志自由去行动”的实践活动,才会产生“创造精神的力量”。课堂教学是儿童道德形成发展的主渠道,教学中

9、只有整体地引导发挥学习主体的包括注意、记忆、观察、思维、想像等智力因素和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信念等非智力因素互相激发、互相促进“融和互动”的自主性活力,才能产生德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行为规范的自主认识、体验、践行的德育功能。一次语文课上,指导学生阅读爱迪生一课,首先我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在孩子们心灵深处播下了情感的种子,唤起了儿童朗读的心态与课文的情感同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触动着内心的兴奋点。我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逐段、逐句潜心自读。在此基础上,又以简短的导语呼唤孩子们投入情感地朗读:“把你朗读的感情能跟爱迪生当时的心情贴在一起,你就会越读越觉得喜欢爱迪生,

10、佩服爱迪生,你就能读出感情来,读出爱迪生的精神来。”经过学生主体“运用自身的意志自由”去尽情朗读、体会、感悟。我指出了几名同学朗读、自评、互评,给儿童以成功表现的机会,展现了儿童“自主地行为”和创造精神的力量。”孩子们评价了:“他读出了爱迪生坚强,不怕困难和危险地感情。”我进一步唤起儿童表现的欲望、需要:“你听出了是哪个语段,他读出了这样的感情?你再来读一下大家听听好吗?”她读出了这个重点语段。师生共同评价之后,引出了这样一段的总结句:“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我让同学们读这个句子,“你能体会这里的顽强的意思吗?请大家也以爱迪生钻研科学的精神再仔细读读这段话,找出根据在小组讨论一下,找个近义词换一下,看行不行?为什么?”引导了儿童进入了自主的探究、发现、研究的学习活动之中,进入了小组合作、互动的研究活动之中。学生自主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语段中“顽强”意思和意境,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感悟到了爱迪生的顽强力量和不怕累的刻苦钻研科学的精神,陶冶了情感,体验、践行了“运用自身的意志自由”钻研课文的精神。道德行为规范植根于生活,为了孩子们更好地生活,要由学生主体在道德行为实践中独立思考、自主地选择、践言、践行。作为教育者要从生活出发,从儿童的自主实践出发,而不是从规范出发,引导儿童自主地认识、体验、践行,对于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更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