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评述.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893519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评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评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评述.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评述【摘要】 能源效率的提高一般会引致能源消费的增加,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并未使得能源消费减少,反而使得能源消费增加,这是能源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研究和关注的所谓能源回弹效应问题。本文从宏微观层面简单梳理了能源回弹效应的研究,指出国外文献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国内文献注重宏观层面的研究,关于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的研究较多,理论机制的研究较少。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回弹效应 宏观层面 微观层面 CGE模型能源效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同样的产品,需要耗费的能源量是下降的,于是能源的消费总量应该减少,但是从实践中发现,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并没有产生这样令人欣喜的结果。相反,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却发

2、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将增加其能源消费的总量而不是降低能源的消费总量,这就是英国经济学家William Stanley Jevons于1865年提出的杰文斯矛盾(JevonsParadox)。研究普遍认为能源效率的提高一般会引致能源消费的增加,而关键问题在于这种增加效果与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所引致的能源节省之间的大小比较(林书民、杨治国,2010)。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并未使得能源消费减少,反而使得能源消费增加,这即是能源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研究和关注的所谓能源回弹效应问题。能源回弹问题作为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关系的重要内容,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兴趣,并被认为是一个普遍问题。学者Brook

3、es(1992)甚至认为,能源政策是否会满足既定的目标最终取决于回弹效应。关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讨论。Greening(2000)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根据能源回弹发生的作用机制,能源回弹效应一般包括直接回弹效应、间接回弹效应和经济范围的能源回弹效应。直接回弹效应是指,随着能源效率的提高,导致能源价格降低,那么由于价格下降可能就会导致对该种能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间接回弹效应是指能源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得能源消费者相对收入增加,导致对其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而这些产品或服务有的同样也消耗能源,从而进一步增加对能源的消费。经济范围的能源回弹效应,主要是指宏观层面的能源问题。能源效率提

4、高以后,对能源的投入减少,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了高耗能部门的利润,刺激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能源需求增加;同时能源效率改善也可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增加对能源的消费(查冬兰、周德群,2010)。本文主要是对有关能源回弹的文献进行简单梳理,借此了解有关能源回弹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主要从定义、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分类归纳。一、能源回弹效应方法论分析对能源回弹效应大小的估算,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各有利弊。直接测算模型。能源回弹效应的大小是将原计划节约能源数量与能源效率提高后实际节约能源量的差值作为能源回弹效应的大小(查冬兰、周德群,2010)。直接测算的方法简单

5、方便,但是却没有涉及结构、产业、收入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估测结果的解释力显得单薄。价格弹性模型。假设能源价格和能源产品外的其他要素投入比例不变,能源效率的提高能带来能源产品价格的下降,能源回弹效应取决于能源产品价格风下降,能源回弹效应取决于能源产品价格需求弹性(王群伟、周德群,2008)。韩国学者Jin(2007)应用价格弹性法对韩国家庭用电进行分析,估算出其能源回弹效应长期和短期的值分别为30%和38%。价格弹性方法考虑到了价格因素的作用,但是价格弹性在不同的产品中、不同的国家和行业中表现都不一样,因此所估测的数据就有可能长期弹性会大于短期弹性。一般均衡模型(CGE)。该模型能够对传统经济理论

6、给出很好的解释,将能源效率可能受到的影响都考虑进去了,同时还兼顾到要素替代、收入和部门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不仅能估算出直接和间接地能源回弹效应,也实现了对宏观经济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王群伟、周德群,2008)。Semboja(1994)在论文中最早使用CGE模型对能源回弹效应进行研究,利用肯尼亚地区的数据,证明了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并估计了能源回弹效应的大小。查冬兰和周德群(2010)在文章中应用了CGE模型测算了中国能源效率回弹效率回弹效应,模拟了能源种类效率提高4%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煤炭、石油和电力在七部门的加权平均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分别为32.17%、33.06%和32.28%,说明

7、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在我国显著存在。相比之下,CGE模型克服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之类局部均衡研究方法的诸多缺陷,因而备受青睐,但不足之处是计算过于复杂,且对数据量的要求极高。能源-环境-经济三系统模型(E3模型)。该模型系统属于混合宏观经济模型系列,综合考虑了能源、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系统系统作用,考虑能源投入引起的回弹效应。Barker(2007)采用了MDM-E3宏观模型,考察了英国20002010年的能源效率政策所导致的宏观经济回弹效应。在Barker(2009)的E3MG动态模型对英国和全球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了估计。E3模型虽然得到宏观数据结果较理想,但是该模型的使用对数据的要求比较高,往往很

8、难达到,而且使用起来建模运算非常复杂,工作量庞大,所以使用的并不广泛。二、宏观层面上能源回弹效应分析Harry D.Saunders(2000,2008);Terry Barker,Paul Ekins,Tim Foxon(2007);Taoyuan Wei(2006)都做了相关研究。由于能源效率提高产生的能源节约量,被定义为能源使用量对能源使用效率的弹性概念,依据宏观经济学的增长理论,测算该弹性,从而计算回弹效应(黄燕文,2009)。以增长理论为基本点,宏观层面上的实证研究方法比较相似,差别在于函数形式的设定不同或者数据上的差异等。关于国家、地区层面上的能源回弹效应估测,在国外文献中不是太多

9、,这可能是因为估算方法和采用数据不可得的原因。Hanley(2007)应用CGE模型分别对苏格兰宏观经济进行了能源回弹效应的研究。Barker(2007)采用了MDM-E3宏观模型,考察了英国20002010年的能源效率政策所导致的宏观经济回弹效应。 (注:基金项目:2012福建省教育厅社科A类项目(项目编号:JA12345S),2011年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1H404)支持,2012福建省教育厅社科B类项目(项目编号:JB12307S)。)【参考文献】1 陈燕:能源回弹效应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数据为例J.经济问题,2011(2).2 陈凯: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回弹效

10、应的影响基于钢铁行业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4).3 高辉、王兆芬:国内外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述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6).4 黄燕文:中国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9.5 林书民、杨治国:国外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进展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0(9).6 刘源运、刘凤朝: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国能源消费反弹效应J.资源科学,2008,30(9).7 刘阳、柯佑鹏: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中国橡胶制品业橡胶消费回弹效应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1,31(5).8 吕荣胜、聂铟:中国工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基于技术进步视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26(5).

11、9 查冬兰、周德群:基于CGE模型的中国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2).10 周勇、林源源: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回报效应的估算J.经济学家,2007(2).11 王德伟、周德群:能源回弹效应测算的改进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8,5(5).12 王辉、周德群、周鹏:我国城市客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5).13 Barker,T.,Dagoumas,A.,Rubin,J.The Macroeconomic Rebound Effect and the World EconomyJ.Energy Efficiency,2009

12、,2(4).14 Barker,T.,Ekinsb,P.,Foxon,T.The macroeconomic Rebound Effect and the UK EconomyJ.Energy Policy,2007,35(10).15 Berldaout,H.Q,Muskens,J.C.and Velthijsen,J.w.Defjming the Rebound EffectJ.Energy Policy,2000,28(67).16 Blair et al.:The impat of improved mileage on gasoline consumptionJ.Economics

13、Inquiry,1984,22(2).17 Brookes,L.G.:Energ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fallaciesa replyJ.Energy Policy,1992,20(5).18 Davis,L.w.Durable Goods and Residential Demand for Energy and Water:Evidence from a Field Trial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39(2).19 Douthitt,R.A.:rhe demand for residential space and

14、water heating fuel by energy conserving househo1ds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1986,20(2).20 Frondel,M.,Peters,J.,Vance,C.:Identifying the rebound:evidence from a German household panelJ. The Energy Journal,2008,29(4).21 Greene,D.L.:Vehicle use and fuel economy:how big is the rebound effectJ.En

15、ergy Journal,1992,13(1).22 Greening,L.A.,Greene,D.L.,Difiglio,C.Energy efficiency And consumptionthe rebound effecta surveyJ.Energy Policy,2000,28(67).23 Guertin et al. Determining Demand for Energy Services:Investigating Income-Driven BehavioursR.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3.24 Hsueh and Gerner:Effect of thermal improvements in housing on residential energy demand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1993,27(1).25 Haas et al.:The impact of consumer behavior on residential energy demand for space heatingJ.Energy and Buildings,1998,2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