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缺乏病防治运动对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作用.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885930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碘缺乏病防治运动对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碘缺乏病防治运动对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碘缺乏病防治运动对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作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碘缺乏病防治运动对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摘要:碘缺乏病曾是广泛威胁我国民众健康, 并对婴幼儿智力发育有着严重阻碍的疾病.我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展的大规模补碘运动显着地改善了民众的碘营养状况, 因而很可能通过提升个体智力水平而对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 对碘缺乏病防治的长期影响进行考察.双重差分的估计结果显示, 尽管婴幼儿时期补碘对身高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却能够显着地提高个体受教育年限和年收入水平;并且补碘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产生于初中阶段, 对小学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 研究还发现胎儿期是补碘的关键时期, 出

2、生后补碘对个体的影响较小.因此, 加强对盐业市场的监管, 增强民众的补碘意识,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脱贫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碘缺乏病; 人力资本; 经济发展;一、引言疾病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 疟疾、钩虫病、艾滋病等疾病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流行显着地阻碍了当地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Gallup和Sachs, 2001;Bleakley, 2007;Fortson, 2011;Alsan, 2015) .然而, 除了这些由寄生虫或病毒导致的疾病外, 微量元素缺乏同样可能对民众健康造成严重后果, 特别是被称为智慧元素的碘.孕妇妊娠期间碘元素摄入不足, 将阻碍胎儿的脑发育并

3、造成永久性的智力损伤, 导致克汀病或亚克汀病.由于当今社会对知识、技能需求的日益增长, 碘缺乏病的广泛流行很可能对经济发展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 (Field等, 2009;Politi, 2010;Feyrer等, 2017) .我国是受碘缺乏病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不同类型土壤的碘含量差异和降水的淋溶作用, 使得我国许多地区环境中的碘元素十分匮乏 (朱发庆和谭见安, *) .虽然食用富碘海产品能够使碘元素得到一定补充, 但广大内陆地区的居民往往难以保证足够的碘元素摄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未进行大面积补碘前, 全国除上海外的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碘缺乏病分布, 碘缺乏病患者共有3

4、500万, 受碘缺乏威胁的病区人口约有3.2亿.在这些碘缺乏病患者中, 约有20多万人为智力低下的克汀病患者, 而轻度智商落后的亚克汀病患者数量则难以估计 (马泰等, 1993) .由于碘缺乏病造成的智力损伤是永久性的, 如果我国民众的碘缺乏状况得不到及时改善, 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沉重的负担.面对碘缺乏病的严重威胁, 我国政府从197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补碘运动, 通过向病区供应加碘盐、向孕妇等高危人群提供碘油等措施, 使我国民众的碘缺乏状况得到了显着改善.至1985年, 除交通不便、普及碘盐困难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外, 全国已有83.23%的病区县、87.3%的病区人口 (约2

5、 800万人) 普及了碘盐, 累计治疗碘缺乏病人2 200多万, 使得克汀病儿出生率大幅度下降 (滕瑞涛, 1986) .由于补碘运动对缺碘地区婴幼儿成长发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因而很可能对我国民众健康、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 (CLDS) 微观数据, 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补碘对个体身高、教育和收入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 虽然身高受补碘的影响并不显着, 但补碘能够显着地促进缺碘地区个体受教育年限的增长, 特别是提升了个体初中毕业的概率;并且, 补碘运动也提高了缺碘地区个体的年收入水平.此外, 研究还发现胎儿期是补碘的关键时期, 出生后补

6、碘对个体的影响较小.因而补碘是提升民众智力、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贡献: (1) 为解释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的瞩目成就, 已有诸多学者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我国大规模疾病防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李楠和卫辛, 2017) ;因而本文通过对碘缺乏病防治长期影响的考察, 为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解释. (2) 本文通过对我国疾病防治长期影响的考察, 也为疾病与经济发展、历史事件长期影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案例 (Acemoglu等, 2001;Gallup和Sachs, 2001;Ble

7、akley, 2010;Fortson, 2011;Venkataramani, 2012;李楠和林友宏, 2016) . (3) 由于贫困地区的孕妇和婴幼儿仍面临着碘缺乏的威胁, 本文的实证发现也为当前扶贫攻坚工作中如何保障贫困地区民众的碘营养、预防新生儿智力损伤提供了参考.本文后续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介绍碘缺乏对健康的影响和我国碘缺乏的流行与防治情况;第三部分对本文的实证策略与数据来源进行说明;第四部分汇报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补碘运动影响的估计结果;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启示.二、背景介绍(一) 碘元素与健康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微量元素, 碘的充足摄入保证了身体细胞的正常生

8、长和代谢 (Gropper和Smith, 2012) .一旦成年人摄入的碘元素不足, 将会直接引起甲状腺组织的肿大和损伤, 导致身体代谢减缓, 甚至使得心肺功能出现异常.而碘缺乏的更大危害产生于胎儿妊娠时期.由于甲状腺激素是胎儿脑细胞分化发育的促进因子, 因而缺碘会严重阻碍脑的正常发育, 导致大脑皮层变薄、神经细胞体积减小等一系列症状, 从而显着增高胎儿流产、早产的风险, 并使得活产胎儿的智力和精神运动功能遭受永久性损伤, 成为克汀病或亚克汀病的终生患者 (马泰等, 1993) .因此, 为缺碘孕妇和婴幼儿补充碘元素营养是保障儿童健康发育、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条件.(二) 我国民众的碘缺乏状况和

9、大规模补碘运动碘缺乏病曾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流行.历史上, 吕氏春秋和诸病源侯总论等古代史籍与医书中不乏关于瘿病 (甲状腺肿) 的记载.民国时期, 已有学者在部分缺碘地区开展了调查, 但尚无法反映全国的碘缺乏状况.我国政府于1975年后开展的碘缺乏病普查工作首次获得了全国范围碘缺乏病的分布数据.至1984年普查工作基本结束, 共有1 550个县被发现有碘缺乏病流行, 共检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3 500多万, 地方性克汀病人25万余人 (滕瑞涛, 1986) .其中, 陕西、安徽、湖北、广西、贵州等省区的人群碘缺乏状况最为严重, 许多县区的克汀病患病率在0.5%以上.但克汀病反映的只是碘缺乏危害智

10、力的冰山一角, 由于缺碘而导致轻度智力低下的亚克汀病人数目可能高达克汀病人数的数十倍 (高林等, 1992;王振华等, 1992) , 因而碘缺乏造成的不同程度智力损伤人数可能高达数百万.因而, 碘缺乏病的广泛流行给我国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健康危害.面对碘缺乏的严重威胁, 我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局部的防治工作.1956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将碘缺乏病确立为积极防治的疾病之一, 从而推动了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工作的开展.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食盐加碘工作不仅覆盖人口较少, 碘盐加工也大多是手工操作, 使得碘盐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1966-1975年的十年动乱使我国的食盐加碘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11、, 原成立于1960年的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被迫解散, 许多省份的食盐加碘工作陷于停滞 (马泰等, 1993) .值得庆幸的是, 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终于在*后期开始全面恢复.1976年, 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将食盐加碘重新作为防治工作的重点, 并定期召开协作会议, 领导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全国的碘盐供应量从1975年的98万吨跃升至1980年的186万吨, 1985年达到280万吨 (滕瑞涛, 1986) .碘缺乏地区食用碘盐的人口由1975年的7 500万人, 上升至1985年的2.8亿人 (见图1) .全国各省开展大规模补碘运动的时间存在着一定差异, 北方省份防

12、治工作的开展大多在1980年之前, 而南方的江西、浙江、福建、安徽、贵州等省开展防治工作的时间则在1983-1984年.至1985年, 全国已有83.23%的病区县、87.3%的病区人口普及了碘盐, 而未能够普及碘盐的地区多为新疆、西藏、青海等自然条件较特殊的少数民族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性甲状腺肿调查表明, 除新疆、西藏、贵州外的多数碘缺乏地区, 当地民众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患病率较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显着的下降.更重要的是, 由于碘盐供应保证了孕妇对碘元素的充足摄入, 因而大幅降低了缺碘地区克汀病与亚克汀病患儿的出生率, 从而保障了下一代的身体和智力健康发育.在大规模防治工作取得显着

13、成效之后, 我国的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到了非碘盐的短暂冲击.但我国政府通过食盐专营等措施, 保障了食盐加碘政策的有力执行, 使民众远离了碘缺乏的威胁.图1 全国碘盐供应量和碘盐供应人口趋势 由于我国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大规模补碘运动及时改善了孕妇和胎儿的碘摄入水平, 降低了克汀病和亚克汀病的发生, 因而很可能显着改善了缺碘地区新生儿的健康和智力状况, 进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 本文将通过构建计量模型, 并利用微观数据对该影响进行识别.三、实证策略与数据来源(一) 实证策略本文主要采用双重差分模型, 并利用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提供的201

14、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 (CLDS) 微观数据, 系统考察补碘运动对个体健康、教育、收入等方面的长期影响.CLDS调查的抽样范围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不含西藏和海南) 的2 282个区县单元, 因而能够降低人口流动对本文可能造成的选择性偏差.此外, CLDS调查提供了个体出生地市一级的信息, 使得本文能够较精确地匹配个体出生地的碘缺乏状况.基于该微观数据, 本文设定了如下形式的双重差分模型以考察补碘的长期影响:其中, Yijt是个体i的身高、受教育年限、年收入等结果变量, 下标j和t分别指示个体的出生地 (市级) 和出生年份.解释变量中, Posttj变量指示该个体是否在补碘运动后

15、出生 (1=是) , 由于各省开展大规模补碘的时间存在着一定差异, 因而该变量取决于个体的出生时间和出生省份.Iodinej变量为j市补碘运动前由于碘缺乏导致健康和智力损伤的人口比例.j是个体出生地的固定效应 (市级) , t是个体出生年份的固定效应, Xit是个体层面有关控制变量的向量组.在该双重差分模型中, 实验组是严重缺碘地区, 因为当地在补碘后出生的个体将由于碘的补充而获得更大幅度的智力提升;对照组则是轻度缺碘地区或非病区, 因为补碘对当地人群智力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小.Iodinej变量识别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受处理强度的差异.个体出生地固定效应j控制了实验组与对照组补碘前出生个体的固有差异, 而个体出生年份的固定效应t则控制了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年份出生个体共同的变化趋势.因此, 模型的交互项系数2识别了严重缺碘地区补碘后出生个体是否在身高、受教育年限、年收入方面较轻度缺碘地区或非病区出生个体出现更大幅度的提升 (以补碘前出生个体作为参照) ;若补碘的这种促进作用存在, 则系数2将大于0.在样本的选择上, 本文排除了有着特殊地理和人文环境且补碘运动开展相对困难的内蒙古、云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