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构造专业考试大纲阐释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388660 上传时间:2017-06-10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构造专业考试大纲阐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地震构造专业考试大纲阐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地震构造专业考试大纲阐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地震构造专业考试大纲阐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地震构造专业考试大纲阐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构造专业考试大纲阐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构造专业考试大纲阐释(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构造评价专业重点内容与要求的阐释,一、区域地震构造评价,1 掌握区域地震构造评价工作范围确定的原则,a. 一般情况下:取工程场地外延150kmb. 8级的远场潜源:适当扩大c. 弱地震活动区:适当扩大,a. 原则:对现有地质、地震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相关 资料进行充分的收集与分析。 充分性:学科、方面要全; 时间性:要包括最新的资料; 范围:要有足够的空间范围。b. 技术方法:以收集、分析现有资料有主,辅以必要 的现场地震、地质调查。,2 掌握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评价资料收集与 分析的原则与技术方法,内容: a. 评价场地所在的大地构造单元属性。 b. 评价场地所在的新构造单元活

2、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 关系。 c.评价工程场地所在地质构造单元的地震构造环境特点。(应注意:地震构造单元的尺度,地震与构造两学科的结合,构造应包括深部与浅部两方面)目标: a.归纳区域范围内强震发生的条件,给出不同震级档的地 震构造标志,判定区域发震构造。 b.为地震区带划分,潜源划分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提 供必要的依据。,3 掌握区域地震构造综合评价的内容与目标,原则:a. 对安评结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断层(或地震)。b. 资料不充分时,应进行野外补充调查。,何谓资料不充分:断层:a. 最新活动时代、性质和运动特征; b. 分段性; c. 大震活动性参数。地震:a. 震中位置; b. 震级

3、大小; c. 地表破裂与破坏特性。,4 掌握区域地震构造野外补充调查对象确定原则,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特指的“地震构造模型”是由两种形式的要素组成:a. 利用现有的基本数据能够鉴定的哪些发震构造(已确认的发震构造)。b. 利用现有的基本数据,认为不是由特定构造引起的弥散地震活动(一般由中、小地震构成,又称“与特定构造无关的地震”)。,5 掌握地震构造模型的含义、作用及其确定 的原则和方法,核电厂安评工作中,建立区域地震构造模型的作用是: 用于推导地震危险性水平的任何计算模型与基本数据间 的桥梁。建立原则: 应以全区域的综合基本数据为基础,即应考虑能从 可用文献中得到地对区域地震构造的全部已有

4、解释。建立方法: a. 把地震构造模型简化为地震构造区(对应于活动 地壳体和表示弥散地震区)的发震构造。 b. 确定与每一发震构造相关的最大潜在地震和与每 一地震构造区相关的最大潜在地震。,6 熟悉中国大陆不同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的基本特征,举例论述你所熟悉区域的大地构造、新构造、活动断裂、深部结构、现今应力场状态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7 熟悉区域地质构造图、新构造图编制的内容和方法,区域地质构造图编制内容与方法内容: 区域地质构造图中应反映地层、岩浆岩、褶皱、 断裂及其性质、新生代以来的盆地等。方法: 收集现有资料,编制1:100万图件;同时要求各相关资料的精度应达到1:100

5、万比例尺要求。,区域新构造图编制内容与方法内容: 区域新构造图中应反映新生代地层、火山和岩浆岩分布,晚第三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盆地和隆起,以及地震活动和现今形变特征等。图中应标示4.7 ( 43/4 )级以上的地震。 方法: 收集现有资料,编制1:100万图件;同时要求各相关资料的精度应达到1:100万比例尺要求。,8 掌握区域地震构造格架分析的基本技术思路,基本技术思路是:在对区域范围内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和未来地震活动趋势,评价区域范围内地震发生的条件,判识区域范围内对场地地震危险性有影响的发震构造,综合评价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为地震区、带和潜在震源区划

6、分、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地震构造区划分与弥散地震确定等提供依据。,地震活动特征评价:地震资料完整性、可靠性;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区域现代应力场特征;历史地震影响。,地震构造环境评价:大地构造单元的属性;新构造单元活动特征;主要断裂活动特点;地球物理场特征;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地震构造分析:地球动力学特征;地震构造特征;发震构造条件。,综合评价:地震区带划分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潜在震源区划分及震级上限确定;地震构造区划分及弥散地震确定。,9 掌握区域不同震级档强震构造标志的分析方法,应以新构造活动性、断裂活动性、地球物理场结构特点、现今应力场状态几个主要方面,区分出不

7、同震级档,归纳总结相应的强震构造标志。一般地说: Mu8.0 级发震构造具有多学科方面的典型特征,并且应特别注意分析、揭示其深部构造与结构的特殊性,特别注意分析揭示其走滑活动的破裂特性; Mu7.0 级发震构造应特别注意分析、揭示其相关构造新活动的证据,侧重总结其新活动的地质地貌标志和相关构造新活动的尺度; Mu6.0 级发震构造应侧重于地震活动与相关地质构造的结合分析方面,单方面证据均不足以判定潜源。,10 掌握建立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的技术方法,应根据区域或更大范围内的地震、地质、现今地壳形变和地球物理资料,从板块作用和块体运动的角度,对区域现代地球动力学和运动学的特点进行分析,给出各相关块

8、体(区域)的应力状态、运动方式、变形特征和变形幅度,从总体上把握场址所在块体(地区)的地震构造环境特点(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强度和特点)。,11 掌握一级工作对区域地震构造等相关资料的要求,a.编制1:100万区域地质构造图和新构造图 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格架、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b.编制1:100万区域地球物理场系列图件 分析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c.建立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 从总体上把握场址所在块体的地震构造环境特点。,13 掌握地震构造分区的原则与方法,地震构造区是指具有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具体原则和方法有: a.反映大地构造分区特点; b.新构造与现代应力

9、场一致性; c.地震活动特征相同; d.地壳结构特征相同; e.应详细论证场地所在地震构造区的划分依据; f.场地所在地震构造区边界应封闭。,15 掌握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评价对安评的作用,a.判定区域内发震构造及其特征;b.为划分地震区、带,判定潜源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等 提供必要的依据;,16 掌握区域地震构造图编制的原则、方法和主要内容,原则: a.应充分并准确对反映地震和地质两方面的实地调查和 已有资料; b.对不同的资料,要经过分析、判断再取用,不能相互 矛盾。,区域地震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a.应标示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主要断层,应区别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层与早第四纪断层(Q1-2),并尽可

10、能区分出全新世(Q4)活动断层与晚更新世(Q3)活动断层。基岩断层和隐伏断层须采用不同的图例标示。b.应标示区域范围内第四纪以来发育的活动褶皱的展布范围和性质(背斜或向斜)、断层活动性分段点的位置、断层的最新活动性质(走滑断层、正断层、逆断层)。断层的最新活动性质与判定其震级上限和评价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有密切的关系。c.第四纪活动盆地是分析区域地震构造的重要内容,应标示盆地的范围、最新堆积物时代、活动构造展布特征,并尽可能收集盆地中第四纪不同时代地层的发育厚度资料,勾画出第四系等厚线。在地震活动强度较低的隐伏地区,宜勾画出晚第三纪以来的沉积厚度。d.应标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e.应标示破坏

11、性地震(M4.7)震中。在地震活动强度较低的地区,标示的地震震级可适当降低。,二、近场区地震构造调查,1 掌握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工作范围确定的原则,近场区范围的确定应以能够解决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和发震构造判定等主要问题为原则,一般情况下,近场区范围可界定为场址及其外延25公里,但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适当扩大:a.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范围内,断裂基本被第四系所覆盖,但在这个范围外缘有较明显的地质和地貌现象出露;b.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范围内,与地震构造条件评价密切相关的地质和地貌证据不充分,但在这个范围外缘有其典型的或有力的证据存在;c. I级工作中,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范围

12、外缘有指向近区域的断裂存在;d.相关行业对近场区范围有大于25km的要求,如水电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近场区为半径30km的范围。近场区范围适当扩大应以能够解决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和发震构造判定等主要问题为原则。这种扩大可以是非对称性的。,2 掌握主要断层的含义,近场区断层活动性鉴定的对象是“主要断层”,一般是指:a.区域地震构造图上有标示的区域性断层;b.长度大于10km或大于15km的断层;c.对其活动时代的认识有分歧,并且可能影响到场地地震危险分 析结果的断层;d.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迹象的断层;e.通过场址区并且与工程场址区安全性评价相关的断层;f.与破坏性地震特别是M6级地震在空间位置上

13、相关的断层;g.与现代小震密集活动或条带状分布相关的断层;h.可能延伸到近场区内的活动断层;i.指向工程场地,并且可能对工程场址区安全性评价有所影响的 断层。,3 主要名词术语的含义与辩析,地震构造: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称地震构造。应当指出,地震构造具有浅部和深部两方面的构造含义。但不论是浅部构造还是深部构造,地震构造都包括直接产生地震位错的发震构造和控制地震发生的强度和位置的控震构造两种类型。由于在两组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发震构造和控震构造常常是相对某一时段、某一震级、某一特定地震事件而相互区别的,也就是说,这两类构造是相互依存并且可以相互转化,经常不能加以绝对化的区别。因此,

14、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近场区工作不直接以发震构造为研究和评价的对象,而是以更加广义的地震构造作为判识、鉴定和评价的目标。,主要名词术语有:地震构造、发震构造、活动断层、 地震活动断层,发震构造:是指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实践经验,发震构造应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已经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包括古地震事件)的地质构造,这一类地质构造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原则,应判定为发震构造。另一类是尚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经过野外调查也未见有古地震遗迹,但根据区域强震构造标志经过构造类比,表明其与已知发震构造具有相类似的地质构造条件,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这一类地质构造,也应判

15、定为发震构造。应该说,对发震构造采用上述定义,是符合现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规范的要求的。实际上,第一类发震构造也可以称为“已知的发震构造”,第二类发震构造也可以称为“可能的发震构造”。应该说,第二类发震构造判定的难度更高,所需的实际材料和证据往往需要通过艰苦细致的野外调查、现场勘测和合理科学的分析推证才能获得,但这一类发震构造却有地震预测的意义,因而更具有工程应用的价值。按照上述理解,地震构造的定义实质上应为“曾发生或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破坏性地震并非都与特定的发震构造有关,特别是震级较小的破坏性地震,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发震地点上是随机的。因此,在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不可以仅仅根据较小震级的破坏性地震与已知地质构造在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就将这一地质构造判定为发震构造。一般地说,在中国东部地区,5.5级以下的地震具有较高的随机性,在西部地区,6级以下的地震随机性较强,在某些特殊地区,6.5级地震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