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节新古典综合派教学文稿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8729472 上传时间:2020-07-1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章节新古典综合派教学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三章节新古典综合派教学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三章节新古典综合派教学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三章节新古典综合派教学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三章节新古典综合派教学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章节新古典综合派教学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章节新古典综合派教学文稿(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一、产生与发展,1、人物。从二战后到目前该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居于正统地位。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为美国的P.萨缪尔森、R.M.索洛 (1924 )、J.托宾 (1918)、A.奥肯 (19281980),英国的J.R.希克斯(1904)、J.E.米德 (1907),其代表著作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2、学术继承,1936年以前,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不能解释长期失业现象,特别是不能解释1929年经济大危机以后的长期萧条状况。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得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出现了显著的漏洞。一方面,传统经济学以个量分析为

2、主,根据对单个消费者、厂商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分析,得出市场的各种因素能够自行调节该社会种种矛盾的结论,主张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学术继承,另一方面,凯恩斯则偏重于分析总量变数,根据他所建立的涉及总量变数的理论,得出市场的各种因素不能自行解决失业问题的结论,并且据此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这样,在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内部就产生了干预与反干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协调之处。,二、理论特点,1、在需求方面,接受IS-LM分析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不久,希克斯把投资与储蓄的相等归结为一条IS曲线,把货币的供求的相等归结为一条LM曲线。按照西方学者的解释,在工资和价

3、格不变的条件下,两条曲线的交点即决定均衡的就业量。在一段时期内,IS-LM分析被认为是简单化了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模型;在目前,IS-LM分析是新古典综合派的总量需求曲线的基础。,理论特点,2在供给方面,把传统的工资理论作为分析的基础采用几个不同的模型进行分析,认为每一种模型反映了某一个具体情况。按照传统的工资论,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充分就业的数量,这一数量即为能使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均衡状态的唯一就业量。关于凯恩斯主义所说的小于充分就业状态,新古典综合派倾向于用”工资下降的刚性”加以解释。它声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往往把货币工资的水平限制在过高的水平,并且使货币工资不能自动下降,以

4、便使劳动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理论特点,在货币工资不能下降的条件下,唯一的改变实际工资的办法便是通过物价的上涨与下降。根据这种说法,便可以得出一条总量供给曲线,表明总产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便能决定整个社会的产量和价格水平。在这种解释之下,传统的充分就业和凯恩斯所指的小于充分就业状态都变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特殊事例。换言之,传统的和凯恩斯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它们的分歧仅在于假设条件的差异,而新古典综合派能够把这两种理论纳入于它的体系之中。,3、运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通货膨胀率的升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企图表明失业率(或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

5、关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当经济制度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货膨胀率为零;当就业量大于或小于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货膨胀率顺次为正数或负数,其中负数意味着物价下跌的情况。新古典综合派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解释通货膨胀或通货收缩的工具。该学派声称:就业量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换位”的关系,即:增加就业必须以加剧通货膨胀为代价;要想减少通货膨胀,必须压低就业比例。,4、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了使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出现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根据这一模型,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增长不但很难被稳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而且经济活动还会呈现出剧烈的上升和下降。哈罗德-多马模型出现以后,索洛提出的新古典

6、增长模型得到与前者迥然不同的结果。按照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资本主义不但可以维持充分就业下的经济增长,而且还会最后达到一种”静止的状态”。这时,资本的积累比例正好与人口增长率相适应,从而,劳动生产率将保持不变。但是,在这一状态到来以前,技术改革和储蓄比例的增加可以继续不断地推迟和延缓”静止的状态”的到来,使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三、萨缪尔森,P.,Paul Anthony Samuelson 1915) 1、简介。保罗A萨谬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萨谬尔森于1915年出生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岁时,(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

7、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1941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此外,萨谬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经济理论的运营意义(“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获哈佛大学威尔斯(David A. Wells)奖。,萨缪尔森,P.,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谬尔森,并预言萨谬尔森在经济学领域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萨谬尔森不负所望,23

8、年后(1970年)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从1940年起,萨谬尔森一直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除此之外,萨谬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1951年),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1年),国际经济学会会长(19651986年)和终身荣誉会长(1968年),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萨缪尔森,P.,萨谬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经济学(Economics,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

9、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编入保罗A萨谬尔森科学论文集(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萨缪尔森,P.,有的经济学家在评论萨谬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影响时指出,萨谬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人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了萨谬尔森,读的是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谬尔森,这时萨谬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谬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

10、启示和教益。,萨缪尔森,P.,萨谬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本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使以“新古典综合”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政策遭到破产,萨谬尔森的经济理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虽然,以萨谬尔森为代表的经济理论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但是西方国家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仍然离不开萨谬尔森的经济理论。,萨缪尔森,P.,萨谬尔森也从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吸收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自己的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适合于变化了

11、经济情况。由这点看来,萨谬尔森仍不失经济学大家的风范。萨谬尔森作为一个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持根本否定态度。并发表了一些批评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文章。在这些批评性的文章中,突出地表现出了萨谬尔森反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维护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立场。,2、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萨缪尔森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两个方面:提出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对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加以发展。他在进行研究时,经常大量使用相当高深的数学。萨缪尔森把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合并在一起,把前者称为微观经济学,后者称为宏观

12、经济学,形成了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该理论体系在二战以后的40年中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占有正统地位。,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目前,它的统治地位正在处于动摇之中,但尚没有出现能全盘代替它的其他理论体系。一部分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他提高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水平,把它推向前进;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使西方经济学仅仅注重形式和分析技术上的精美,而与此同时,却使它的内容越来越与现实相脱离。,3、动态经济学,萨缪尔森在1947年宣称:以往的西方经济理论几乎全都涉及到两个问题,即:均衡和均衡的稳定状态。所谓均衡问题便是指在既定参数值的条件下寻求变数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当参数的数值变动时,变数的数

13、值也因之而变动,即从一个均衡状态走向另一个均衡状态。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参数值的变化对均衡状态的影响。,动态经济学,动态经济学研究变数从一个均衡状态走向另一均衡状态时所经过的途径,但除此以外,萨缪尔森认为,动态研究还可以说明,变数是否有可能从一个均衡状态走向另一均衡状态。如果当参数的数值变动时,变数的数值越来越趋于非均衡状态,那末,这种均衡便是不稳定的均衡;否则,便是稳定的均衡。这就是说,动态经济分析也可以找到稳定均衡的条件。,4、显示偏好论,边际效用学派的早期人物,如马歇尔、L.瓦尔拉斯等,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基数如1、2、3、4等衡量的,因此他们的效用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为了避免衡量效用的困难,以

14、后的西方学者,如V.帕累托、J.R.希克斯(1904)等,则用效用序数来代替基数论。然而,序数论中的无差异曲线要求消费者能判别任何一组配合的产品给他所带来的效用大于、等于或小于任何一组其他配合的产品所带来的效用。这一假设条件似乎过于严峻。,显示偏好论,为了弥补序数论的这一缺陷,萨缪尔森提出了显示偏好论。如果一组商品配合的价格大于另一组商品配合的价格而消费者又愿意购买前者,即较高价格的配合时,此时消费者的显示偏好就是前者。关于显示偏好,萨缪尔森的假设条件至少有两个:消费者不能认为 A的显示偏好大于 B而同时又认为B的显示偏好大于A。在一定的价格和收入的情况下,消费者只选择一组配合的商品。根据这两

15、个假设条件,萨缪尔森得到了大致与序数论相同的结果。这样,能使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被置于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不需要消费者能判别不同配合的商品的效用高低这一假设。,5、生产要素价格等同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上,随着边际效用论的发展,由于D.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把劳动当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该学说被赫克谢尔奥林的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理论所代替。该理论认为,贸易国应该出口大量使用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大量使用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在这个理论之上萨缪尔森证明,随着贸易的开展,贸易国的生产要素报酬如工资、利息等将趋于相等。,四、新古典综合派受到的挑战,1、理论困境。二战以后,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一

16、直居于正统地位,并且在西方经济学界享有威信。这种状况在1965年以后由于通货膨胀的恶化而有所削弱。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世界出现的”滞涨”,即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存,给予新古典综合派一次严重的打击。 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当经济活动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货膨胀率应该为零。如果经济活动小于充分就业,那末,不但不存在通货膨胀,价格水平反而会下降。只有当经济活动大于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这就是说,失业(经济活动小于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是不可能同时共存的。这一结论显然违背存在于西方的滞涨的事实。,新古典综合派受到的挑战,新古典综合派不但无法解释滞涨的存在,而且也提不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按照它的理论,在失业问题存在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增加预算支出和赤字,以便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增加就业数量;而当通货膨胀出现时,政府必须减少预算支出和取得预算盈余,以便降低有效需求,从而消除通货膨胀。这种政策建议在失业问题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时便会带来自相矛盾的后果。如果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采用增加预算支出和赤字的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那末,有效需求的扩大必将使通货膨胀恶化。如果通过减少预算支出和取得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