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7.17).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8720722 上传时间:2020-07-17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7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7.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7.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7.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7.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7.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7.1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7.17).pdf(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大学节选大学节选 教案教案 ( (人教版高二选修人教版高二选修) ) 曾德元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 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 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 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文言主现象与翻译 教学难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想 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 2008 年 9 月 27 日至 29 日在孔子 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 22 个国家和地区的 86 个儒学研究机 构的逾 160 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 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

2、其 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2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 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 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 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 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 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 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 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 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 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 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传十章, 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

3、论语孟子合 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 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 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 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 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 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 2000 余字,但却是 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 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 3 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 体框架, 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

4、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 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大学 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3、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 “详训诂, 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 学习“洒 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 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 “博学”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

5、疏通文意 1、朗读正音(先自由朗读,在文本中标注读音;完成学 案上的语音练习;后集体诵读) 2、学习文言知识(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 集体讨论解答) 3、口译(自主口译,分组口译) 4 四、完成文句翻译书面练习 第三课时 一、内容归纳(请归纳各段的内容要点,形成一个阅读 提纲) .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诚意、正心、治国、 平天下 .解释如何“诚其意”。 .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解释“齐家”和“治国”。 .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二、问题研讨(一) 1、儒家提倡

6、,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 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 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 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 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 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 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 这种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 5 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 了意义和价值。 2、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 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

7、、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 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诚意” 的要点在于“慎独”。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 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3、“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 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 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4、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格物致知”是知识修养,“诚意正心”是思想修养, 是修身的全部内容;修身又是后三者的

8、前提和基础,后三者 是修身的表现和结果。 5、依据第二段,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写几 句话。 君子是诚实真诚的,表里如一的;君子人前表现出真善 6 美,人后独处也不会放纵。(学生自由谈) 6、第三段说“修身”的关键是“正心”,请据本段谈 谈你的理解,写几句话。 “正心”指端正思想,摆正心态,让心归于本位,做到 平心静气;一切的愤怒、恐惧、溺爱、忧虑、嫉妒都会使心 偏离本位,人就会浮躁;浮躁的作风会使人干任何事都心不 在焉,又如何去学习好的思想道德? 三、课后作业:完成学海练习 第四课时 一、问题探讨(二) 1、第四段论述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强调了修身要做到 不“辟”,即认知事物判断是非要做

9、到不偏不倚,因为感情 往往影响认知和判断,请举例谈谈你的见解? 比如“月是故乡明”,比如“智子疑邻”,比如史家主 张直书,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恶而知其美”等。 2、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 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 用的。请结合现实谈谈对“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 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 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 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 7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

10、省的修养方法。 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 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 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3、“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请写出孔子、孟子 类似于这句话所说明的道理言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 餍。” 二、问题探究(三) 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 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哪些?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 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 证上的特色

11、。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 8 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 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 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

12、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2、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之。 比如多用铺排,如第三段阐述不能端正思想的原因及表 现,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比如语言 工整,多用顶针排比,等。(由学生自主鉴赏) 二、补充练习: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为不善(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4)莫知其苗之硕 (5)其机如此 三、课外任务 1、摘记文中经典名言于读写本并写点心得。 2、阅读教材 28 面一、二、三。 附:翻译 第一段()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

13、 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9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 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 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 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 “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 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 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

14、善”。(5)得:收获。 【参考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 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 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 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 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 开始有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 于道了。 第一段(2)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 10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8

15、);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 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 万物。 【参考译文】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 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 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 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 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 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 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 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第一段(3)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 11 薄者厚(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