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7.17).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8719969 上传时间:2020-07-17 格式:PDF 页数:58 大小:62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7.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7.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7.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7.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7.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7.1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7.17).pdf(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 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点、线、面的游 戏、橡皮泥塑、绘画、手工制作、纸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 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 习的兴趣; 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 社会的

2、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 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 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 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 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 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 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

3、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 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 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 2 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 善人格。 五、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内 容 第一周魔幻的颜色 万花筒 第二周万花筒 大人国与小人国 第三周大人国与小人国 第四周前前后后 第五周天然的斑纹 第六周校园里的花 最受尊敬的人 第七周今天我值日 第八周有趣的鞋 第九周团包手工 第十

4、周巧巧手 第十一周变废为宝 第十二周梦幻中的城堡 我设计的自行车 第十三周星空的联想 第十四周 新颖的电脑 电脑美术 第十五周会响的玩具 第十六周美术小记者 第十七周迷人的动画片 第十八周期末测评 3 课题:魔幻的颜色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有两个原色调处的第三个 颜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 教学准备: 学生:颜色、纸、笔等 教师:塑料杯、颜色、实物投影等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间色并指导色彩的出处。 2、理解三原色及间色的概念。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听老师讲故事,加入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怎样?并请学

5、生加入到讨论中来。 活动二: 1、说说你知道的颜色有哪些? 2、你知道这些颜色都是怎样来的吗? 3、给学生介绍三个小伙伴:红黄蓝 4、老师讲两个有红和黄色的瓶子的颜色分别到入一个空瓶子中。看产生了 什么变化? 5、出示课题:魔幻的颜色 活动三: 1、请学生也来变变看。用红和蓝、蓝和黄交朋友。看看变成什么颜色? 2、产生的这些颜色在生活中那里存在? 3、在倒颜色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颜色倒的多与少会影响所产生的颜 色的深浅。 ) 4、请学生再做练习。 4 活动四: 小结:橙=红+黄 绿=蓝+黄 紫=蓝+红 活动五: 1、考一考:请学生来做小老师考考大家。 2、总结出原色与间色的概念。 活动六:

6、 1、调调、画画 创造一幅美丽的画。 染一染、吹一吹、印一印 感受魔幻的色彩。 请学生用以上任何一种形式来完成一幅画。 2、作品展示 活动七: 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来进行交流。教师小结。 教学札记: 其实对于三原色以及原色、间色之间的关系,孩子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接触 过了,但用原色和间色来进行色彩调配练习时,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许多孩子 把颜色调得很厚、很脏,或是没有计划的胡乱调,作业效果一团糟。所以我在指 导时具体引导学生发现调色时毛笔蘸水的多少,调色时毛笔怎样转动调得匀,涂 色时笔触怎样这些虽然不是教学重、难点,却是决定绘画效果的重要因素, 掌握了这些细节,学生作业时就简单多了。 5 课题

7、:万花筒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 剪刀、胶水等工具。 学生: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胶水、绘图笔等。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活动一:玩一玩 传着看看、玩玩万花筒,教师提示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找一找万花筒里的花有 什么

8、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分组将各自在万花筒中看到的图案简单的画一下。 活动二: 展示各组的作业,并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放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 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 成的,其中只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 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活动三: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绿色的圆形, 然后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在万花筒 中这个圆形会变成什么样的图样, 在学生绘画、 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 “先 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活动四: 6 大家一起来画一下自己心中的万花筒中的图案,并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

9、 觉。 作业展示,评价。 札记:有一位学生在画的时候想到了像剪窗花那样把纸折几下,在一个单元 格里画出几何图形,再对印到其他格里。我及时肯定了这种办法,孩子们纷纷效 仿,不一会就像做游戏一样完成了作业。 第二节 活动一: 教师展示用粘贴方法表现的万花筒,引起学生兴趣。 请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简单的制作万花筒中的图案。分组尝试一下。 活动二: 各组向大家介绍、交流自己组找到的简便方法。 (学生很难将对称图案表现得很精确,但这并不重要,重在找到方式方法) 再想一下, 除了用彩色纸, 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表现万花筒中的图案? (讨论) 交流:用扣子、小粘贴、橡皮、夹子、小花片 活动三: 试着用各种材

10、料来表现万花筒中的图案。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一次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 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活动四: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边,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 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建议学生试着 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札记:现在的万花筒里的花片都是塑料的了,反而不如以前用纸片做的效果 好。有一位学生拿来了她妈妈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在班里传来传去,惹得同学 们十分羡慕。有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宝贝,孩子们的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了,作业的 效果还

11、真不错。 7 课题:大 人 国与 小 人 国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准备: 学生:玩具、纸、笔等 教师:电脑图片、动画资料、实物投影、玩具等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大与小。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1、请学生观看格列佛游记电影片断。 2、讨论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你都看过那些这方面 的书? 3、出示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活动二: 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

12、有时 显得非常小?(小组讨论) 2、教师举例:雕塑汤匙桥 衣夹等(电脑展示) 3、请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 (微缩景观等) 活动三: 请学生思考: 1、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时来到大任过还是小人国? 8 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4、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小? 活动四: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活动五: 交流作品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札记:以前学生画人总是画小了,现在有了大和小的对比,构图比以前好多 了。 第二课时 活动一: 继续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活动二: 作品交流展示。教师从构图及色彩方面进行总结。 活动三:

13、游戏: 大人和小人:每个同学将自己画的人剪下来,随意找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比 较,看看自己的是大人还是小人,再找另一位同学的进行比较,看看又变成大人 还是小人了? 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札记: 我找到了格列维游记的故事碟片,放了一段给学生们看,让孩子们直观 的感受同样的一个人在大人国和小人国不同的遭遇和感受。 这使学生们感受到了 很多,在创作画时想象出了诸如:在小人国一下子割了一亩麦子,在大人国住在 苹果屋里想象力的的丰富促使了画面效果的丰富。 9 课题:前前后后 课时:2 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

14、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 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 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近大远小” 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2.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课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绘画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课件展示小朋友站上课队、气球升空、兵马俑、林间小路等有明显透视效果 的图片、影视资料。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这些图片中 的景象都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近大远小) 可别小瞧前前后后,其中还有不少的奥秘,来

15、,让我们一起去发现!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看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 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活动二: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 “近大远小” 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找一找语文、数学等课本、课外读物的插图上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的,有 10 哪些画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升国旗时前面的旗台和升旗手, 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添画两 队升旗的队伍,并请大家讨论、分析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先画 前面的) 活动三: 小组讨论,选定一个主题,以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评价与总结: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布置下节课带剪贴工具。 札记: 刚讲完课, 一个调皮的孩子就抗议: 我这么高, 为什么让我坐在前面! 这不符合“前前后后”的规律!其他同学纷纷指责:谁让你上课不听讲,老师不 看着你能行!我鼓励他说: “别灰心,只要你努力进步,老师就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