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8715251 上传时间:2020-07-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 土地和其他相关概念的辩析:(1) 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

2、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效益)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壤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A、B、C等发生层次。(2) 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3

3、) 土地与景观: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重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由此可见,从自然综合体的角度年看,景观与土地的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4) 土地与不动产、房地产、地产:不动产:移动后会改变性质和功能的财产房地产:房产和地产的总称地产:能够带来财产的土地3、(1)土地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2)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包含土地资源4、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

4、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l 太阳辐射: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l 热量资源: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等l 降水(2)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l 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规律: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l 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分析:岩性及矿物质组成(三大岩类)、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的土地资源特点(3) 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l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

5、体。l 土壤剖面与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可溶性岩类、土壤pH值、土壤石灰质(土壤石灰质含量量多少,一方面反映土壤的pH值,另一方面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度产生影响)、(4)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布规律: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由于受地方性的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而呈一定规律的分布,称为土壤地域分布规律l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指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度(南北)变化方向有规律地渐变现象。不同纬度热量分布的差异是引起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异的主要原因。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南向北,随着纬度度的变化,热量逐渐减少,依次分布为

6、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l 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指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经度(东西)变化方向有规律地渐变现象。距海洋远近导致水热分布的差异是引起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异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温带地区暗棕壤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湿带地区,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等土壤类型l 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指在垂直方向上,土壤类型随海拔上升(或降低)而变化的分布规律。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随基带生物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垂直带谱。l 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主要受地方性的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受地貌和母质的影

7、响,花岗岩丘陵上的土壤可能呈自上而下的同心圆分布;河谷两岸及其阶地的土壤则可能呈大致平行而对称的条带分布;扇形地上的土壤可能自扇顶到扇缘呈扇形分布。居民点周围的土壤,由于人为的活动随远离居民点而逐渐减弱,故其周围土壤的肥力也依次降低,从而形成了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以居民点为中心的同心圆分布规律。(5) 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生物要素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起着主导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绝对作用。植被类型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形成景观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也是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l 生物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l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经

8、济价值: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建筑材料及日用品是一切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也是改良种植作物和家畜的“遗传资源”在生物技术尤其是微生物方面及遗传方面(转基因工程)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价值:是维持生物界进化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在调节生物圈物理化学过程的总平衡,特别是在碳氧的产生和循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主导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养分循环,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及土壤的保护,以及水圈的调节可以吸收和分解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污染物,如参与水的净化 伦理价值:人类在道义上有义务不去消灭其他形式的生命根据代际公平的原则,人们有义务向下一代交接人们所接收到的东西自然生态系及其物种是认识进化过程的真正

9、实验室生物多样性被赋予价值的准则:它是自然的、脆弱的,对人类和人类的永久延续是有益的l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利用: 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农业活动的扩张,砍伐森林造成森林的萎缩大型水坝的建立和洪涝区的排水对水生区域造成了很大冲击,破坏了生物栖息地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实行集约农业而进行的土地合并,摧毁了分隔田块的树篱,减少了栖息地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乡村的全面发展乡村景观保护土地利用控制(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l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l 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

10、是土地制度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土地利用中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l 两者关系: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度及其具体形式同一种土地所有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使用制度及其形式l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土地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解释为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外,还强调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应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l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l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

11、到的土地生产潜力l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称为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5、 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1)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2) 土地资源类型: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3)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关系:l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

12、关系同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l 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自然属性;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l 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l 土地类型强调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在概念上有区别,但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农业适宜性、土地保护和改造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4) 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与方法:l 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层次性l 土地类型划分方法:过程法(发生法)、景观法和参数法(5) 土地类型的命名: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

13、;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6)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l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l 非地带性规律: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包括空间结构和 数量结构l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其构成要素中的气候、土壤、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7) 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非地带性):土地类型结构是指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l 空间结构: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l 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对比

14、关系。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8) 土地类型的演替:它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9)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特点如下:l 其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l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l 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l 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10)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

15、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6、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测绘制图方法或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调查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状况,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现实依据(1)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的调查。大体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2)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具体实施过程;土地调查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种专项规划(城市规划农业规划)等的重要依据(3) 土地资源的调查任务: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资源源调查的成果最后以成图的形式表达,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土地资源普查,其重点是按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另外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