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文化馆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8710666 上传时间:2020-07-1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山州文化馆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山州文化馆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山州文化馆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山州文化馆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山州文化馆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山州文化馆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山州文化馆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山州文化馆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第1章 总论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文山州文化馆建设项目 1.1.2 建设性质:扩建 1.1.3 项目建设地点:文山城区人口密集的地方 1.1.4 项目主管单位:文山州文化局1.1.5 项目承担单位:文山州文化馆电话:2122041 地址:文山县开化镇学海路18号法人代表:王瑛(馆长)电话:21205181.2 项目编制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2、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若干意见(云发(2006)2号);3、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公

2、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办发20091号。4、2011年10月10日中共文山州委、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文山州民族大剧院及州政府新区规划建设工作会议纪要。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6、文化馆建设标准(建标136-2010)。1.3 项目建议书 根据项目建议书编制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广泛收集建筑市场的建筑材料价格数据,并在项目承担单位提供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条件、实施进度、投资估算及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计算,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1

3、.4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1.4.1 建设规模 州文化馆规模确定为净用地15亩,总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1 建筑净用地:15亩 1.5.2 建筑规模:8500平方米 1.5.3 建筑高度:不超过20米 1.5.4 绿地率:50%以上 1.5.5 耐火等级:耐火等级为不低于二级 1.5.6 耐久年限:100年 1.5.7 抗震设防:按烈度八度设防 1.5.8 总投资:3185.4万元 1.5.9建设期:2年第2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 群众文化基本情况和特色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北和东南与广西百色接壤,南部

4、与越南接界,土地总面积31456平方公里,国境线长438公里,全州总人口337万人,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傣、布依、蒙、白、仡佬共11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6.6%,境内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全州现有县级文化馆8个,乡镇文化站104个,有村文化活动室1753个,农村业余文艺队1400支。州文化馆的主要任务就是承担对全州县级以下文化馆、站和文艺队的辅导、指导、培训工作。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省, 把民族文化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带动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将成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基本保证。文山城作为民族自治州政治、

5、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州委、州人民政府加快了以文山城为中心的城市建设步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一座集山、水、田、园、林为一体的新城市区正在崛起。而文化馆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文化馆项目的建设1、从文化资源看,文山是一个边疆民族自治州,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祖国西南的重要门户之一。文山州各族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壮族的“坡芽歌书”,苗族的长诗金笛,彝族的长诗铜鼓王,瑶族的长诗桑妹与西郎,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瑶族的银饰等,均是民间文学与民

6、族工艺的精品。壮族的三月节,苗族的踩花山,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盘王节,一个节日一个传说,一个传说一种向往,体现出各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文山州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广大群众对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一些与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事业,却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文山州文化馆始建于1958年(前称为“文山州群众艺术馆”),自成立以来,一直沿用文山城区“五子祠”作为其活动和办公场地。建馆近50年来,州文化馆承担着全州重大庆典和历次纪念活动,并配合中心工作,团结和组织文艺骨干,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及各种类型的艺术培训班的重任,在我州的经济建设

7、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文化纽带作用。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馆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五子祠”于1985年列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房屋老旧,常年维修,所以文化馆常年赖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不得不让出来,目前的状况是:(1)、办公用房十分拥挤,几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办公;(2)、业务活动用房紧缺,无法开展正常的培训辅导等工作;(3)、缺乏活动场地,阵地活动难以开展。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建设新的文山州文化馆势在必行。 2、从增强软实力看,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

8、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对一个国家,它显示综合国力;对一个地区,它体现综合实力,反映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文化馆的建设有利于积极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构建新型文化传播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从区域经济发展看,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为开展国际旅游合作创造了机遇。随着与越南经济、文化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我国扩大开放、加快市场经济培育、加速走向国际化的步伐强健,同时有利于增加互信,培育共同的市场。这就意味着,将给文山州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机遇。由于文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东南亚这个市场将由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也

9、将赋予文山在全国范围内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4、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文化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资源、人文环境、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没有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就没有后劲,将失去动力。5、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我馆所处的位置被列入了城市规划需要拆迁的范围,其拆迁工作将是近期内的事,所以,新建文山州文化馆的工作迫在眉睫。6、从公共服务看,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是生活质量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文化馆作为实物型文化载体

10、,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馆的建设,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及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需要。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建设文山州是个多民族自治州,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孕育出许多特色鲜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民族文化,包括有:传统节庆习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民间工艺、戏剧、曲艺、体育竞技等文化。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建设,符合国务院关于加

11、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建设,是建设文山,宣传文山,发展文山的需要。文山作为集“老、少、边、山、战、穷”于一体的民族自治州,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不甘落后、奋发有为的精神,结合州情实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融汇现代文明要素,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边疆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建设,把文山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风情浓缩在展示中心这个宣传窗口,向文山人民和前来文山考察、旅游观光的世人进行展出,达到宣传文山、推介文山、促进文山交流和扩大开放的目的。使世人知道文山是一

12、个文明的地方、是一片开发的热土,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建设与繁荣。第三章 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及建设标准3.1 建设内容与规模项目实施分二期完成,一期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主体建设项目土建部分;二期建设内容包括多功能厅设施设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及周边服务设施;观众集散、休闲娱乐区(露天民俗文化及小品、绿化、停车场等)及附属工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馆建设设计规范(JGJ41-87)及综合性文化馆的功能需要,文山州文化馆将主要由群众活动部分(观演厅、多功能厅、展览厅)、学习辅导部分(群众文化辅导培训中心)、专业工作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陈列部分、行政管理

13、部分组成。项目建设分三个建设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化馆基础设施:5000 m。一、群众活动用房:3665 m。1、演艺活动部分1100 m,其中:多功能厅, 400平方米; 观演厅,700平方米,含舞台、化妆、灯光音响控制、演员休息室、300座观众席、过厅等;2、群众文化辅导培训1505 m,其中:普通教室4间,60m/间,共240 m;大教室2间,120 m/间,共 240 m;多媒体视听教室1间,150 m;计算机与网络教室1间,80 m;美术、书法独立学习室2间,120 m ;钢琴房5间,75 m;综合排练室3间,200 m/间,600 m。3、展览厅(廊):500 m;宣传廊30m;4、图

14、书阅览及娱乐560 m,其中:图书阅览室,120 m;图书资料档案室,40 m;老年人活动室2间,160 m;特色文化活动室2间,240 m。二、业务用房:550 m,其中:1、文艺创作: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摄影工作室,120 m;2、录音工作室、美术工作室、书法工作室180 m;群文指导部、农村文化辅导部、少儿文艺指导部、群众文化研究部140m。3、非遗工作室2间,40 m;非遗档案室,50 m。4、网络文化服务机房,20 m。三、管理用房:290 m,其中:党政办公室4间,80 m;行政办公室2间,30 m;财务室,20 m;艺术、文书档案室30 m;打印室20 m;会议室80 m;接

15、待室30 m。四、辅助用房:495 m,其中:服装、道具保管室2间,200 m;演出灯光保管室80 m;演出音响保管室40 m;物资保管室60 m;配电房10 m;值班室2间,30 m;车库75 m。第二部分为场外群众文化活动面积:1500 m;绿化、道路、围栏等。第三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0 m。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分为三大展示区域组成。展示区域以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分类分成各特色展厅。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展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彝族葫芦笙舞”展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壮剧”展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坡芽情歌”展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陆孝宗、黄正武、钟天珍、杨应金、农凤妹5人展厅计500 m。2、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壮族纸马舞”、“壮族渔鼓”、“者太乡者太村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开化镇壮族纸马舞之乡”、“铜鼓舞之乡”、“壮剧之乡” 等25个项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展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