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必修人口与环境讲义习题精品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8706854 上传时间:2020-07-1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必修人口与环境讲义习题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环境管理必修人口与环境讲义习题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环境管理必修人口与环境讲义习题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环境管理必修人口与环境讲义习题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环境管理必修人口与环境讲义习题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必修人口与环境讲义习题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必修人口与环境讲义习题精品(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人口增长从容说课纵观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有快有慢,主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工业革命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两类,但都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又演变为“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每种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出不同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特点。教学时,可对这几种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在基本特点、影响因素、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各类型之间并无严格的界线。本节内容理论性

2、较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激励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与学水平。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教学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课时安排 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2.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法。2.通过探究与活动,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3.运

3、用本地区人口统计资料绘制图表,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2.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3.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判断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修主要学习了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必修,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内容有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

4、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人口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推进新课课件展示:“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图”师 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亿日,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 700万,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能说说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板书:一、人口增长课件展示:“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 生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J”形曲线。古代人口增长十分缓慢,近代人口快速增长,现代“人口爆炸”性增长。21世纪世界人口将保持继续增长趋势,人口总量会不断增加,

5、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师 人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即新技术革命时期)四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数量及增长特点如下表所示:历史阶段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新技术革命时期时期距今300万年公元前8000年18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初现在人口数量人类出现约0.1亿 约6亿约30亿60多亿增长特点极其缓慢缓慢增长加快先迅猛增长,后缓慢下降(人口数量、增长特点两栏,留空让学生回答,然后依次出示答案)课件展示:“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 师 (指图总结)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口增长的变化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持续性是指世界人口的发展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阶段性是

6、指人口增长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人口增长特点又存在着差异。师 人口增长在空间上也是有差别的。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各大洲之间的差别就是空间上的差别。请大家回忆初中地理知识思考:人口增长速度最快、最慢的大洲各是哪个洲?课件展示:“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趋势图” 19501997年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趋势图生 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非洲,其次是拉丁美洲,最慢的是欧洲。师 人口增长有快有慢,这与什么有关?生 人口自然增长率。师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

7、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板书:衡量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课件展示:课堂练习:下图中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B.C.D.答案:C教材P2“活动”1、2、3。生 (计算思考后回答)1.埃及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5%,日本的为0.12%。2.埃及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一些。3.2000年,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为118.36万,日本为15.22万,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多一些。师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少,这句话对吗?生 人口数量增加的多少取决于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率。一个国家尽管增长

8、率较小,但如果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数也会很大。例如,中国尽管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可达1 0003。同理,一些国家尽管自然增长率较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小,净增人口数也较少。小组讨论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组代表发言:1.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2.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3.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活动探究教材P3问题1。生 (阅读材料,自主探究)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

9、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相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师 (展示“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观察此图比较我国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人口增长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板书:影响原因生产力是根本学生讨论发言。师 (总结)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进入低谷;之后经济发展,死亡率下降,由于补偿性生育导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长率高,在这以后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

10、,人口高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长率随之回升,中期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课堂小结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板书设计第1课时从容说课纵观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有快有慢,主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工业革命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两类,但都属于“高高低

11、”模式;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又演变为“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每种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出不同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特点。教学时,可对这几种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在基本特点、影响因素、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各类型之间并无严格的界线。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激励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与学水平。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教学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教

12、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课时安排 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2.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法。2.通过探究与活动,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3.运用本地区人口统计资料绘制图表,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2.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3.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判断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过程 第2课时

13、导入新课师 (复习提问)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2.为什么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公式是什么?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 1.“J”形曲线。2.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轻,劳动力培训费用低廉,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小,所以出生率较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等也是影响因素。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承转)回顾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推进新课师 人口增长模式,

14、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通过对近代世界人口问题的研究,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讨论)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讨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社会发展阶段、原因及地区分布等。第一组:“高高低”模式第二组:“高低高”模式第三组:“低低低”模式学生讨论后,教师对各组代表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回答,若有答错的地方,可再进行讨论或及时给予纠正,最后教师作总结概括。师 展示“人口增长模式对比表”生 阅读教材,对照表格各栏目要求讨论填表。课件展示:表格(表格

15、内容按教学次序,逐个显示)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原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均寿命短有所延长继续延长进一步延长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现在新技术革命时期,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原因原始社会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现

16、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课件展示:“人口增长模式图” 师 图中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各属于哪种模式?生 第一阶段属于“高高低”模式,第二阶段属于“高低高”模式,第三阶段属于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渡模式,第四阶段属于“低低低”模式。师 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都是低速增长阶段。那么“高高低”模式和“低低低”模式又

17、有何不同?生 “高高低”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是与生产力的低水平相适应的;而“低低低”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此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高。课件展示:教材P7图1-3“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图”问题探究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属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表现出哪两大特点?2.多数非洲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主要特点是什么?生 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低低低”模式。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三低”特征,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下降的趋势,不少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18、2.多数非洲国家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高低高”模式。师 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来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基本步入现代化的人口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虽然已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低高”模式。由于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此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也属于“高低高”模式,处在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阶段。师 阅读P8“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这段文字,思考:(1)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有哪些?(2)我国是哪种人口增长模式?生 (1)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社会经济因素。生活

19、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二是制度因素。国家的人口制度、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出生率下降。三是计划生育因素。少生、优生、优育政策逐渐深入人心。(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承转)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所处的阶段和类型,会影响这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师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可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直观显示。课件展示:“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问题:说出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学生回答。师 (总结)“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

20、,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承转)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反过来,人口增长模式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师 (提出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

21、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

22、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课堂小结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是按照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划分的,它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是形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原因。板书设计第2课时 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一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前苏联时期,生育多个孩子的母亲被授予“英雄的母亲”称号。目前,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也采取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而在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问题:(1)前苏联为什么要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2)一些发达国家为什么要采取鼓励

23、生育的政策?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查阅、搜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政策,分析产生的原因。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召开班级演讲、辩论会。活动与探究二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未来人口变动及老龄化问题。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材料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材料二:由人口年龄构成决定的人口变动的三种类型014岁(%)1549岁(%)50岁以上(%)类型405010增加型26.550.523稳定型205030减少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有何特点?未来人口将如何变动?应如何应对出现的问题?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1)确定范围。可以是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也可以是一幢楼上的居民。(2)确定调查项目。性别、分年龄段的人口

24、数(可按5或10岁为一段)(3)统计出各年龄段的百分比,作出如材料一的结构图。(4)根据材料二,推测未来人口变动情况,分析是否已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写出研究性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追踪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后,人口增长的模式是( )A.原始模式B.传统模式C. “高低高”模式D. “低低低”模式答案:C 2.以下各组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的是( )A.阿曼和孟加拉国B.巴西和匈牙利C.澳大利亚和美国D.韩国和新加坡答案:B3.有关“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

25、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B.世代更替快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答案:C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是由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造成的B.欧洲各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小于零C.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低为负数D.非洲一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或接近10%答案:A5.20世纪末,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是( )A.欧洲人口死亡率较高B.澳大利亚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属现代模式C.发展中国家均属“高低高”模式D.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人口多年呈负增长答案:B6.因人口老化、年轻人不愿多生育,新加坡政府1984年创立了官方婚介机构社会发展

26、部,并鼓励生育。下列哪些现象是由人口老龄化引起的( )国防兵力不足 劳动力过剩,失业人口增加 养老费增加 经济发展加快A. B.C.D.答案:D二、综合题7.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回答问题。20世纪5090年代某沿海城市人口总量变化表年代净增人口数量(万人)年均人口增长量(人)年均增长率()50年代144.9714497830.860年代73.237323117.270年代68.676867212.880年代92.939293311.690年代38.10635108.4注:净增人口量是指一个年代中总净增人口,年均人口增长量是本年代平均增长人口数量,年均增长率为阶段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90年代

27、指19901995年。(1)绘出该城市5090年代人口年均增长率示意图。(2)从70年代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何重大变化?原因是什么?(3)比较80年代和70年代,该市净增人口与年均增长率有何差异?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略(2)明显降低;实行计划生育。(3)净增人口增加较多,年均增长率下降;净增人口增加主要是改革开放城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引起的;年均增长率下降,是因为在这里是指“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无关。8.(知识拓展)根据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1)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国。老年人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国。(2)若A国的人口仍无控制地迅速增

28、长,20年后,该国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_;_。 若B国人口按现在的趋势发展,且它是发达国家,该国的就业人口主要从事_(第一、二、三)产业的工作。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_,_。答案:(1)AB (2)人均资源减少 就业困难(或经济与生活水平下降) 第三 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从容说课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与自然界提供的生活资料的增长不协调,因此,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都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对人类发展也是有害的。目前,只有地球环境适合人类生存,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人口快速增长的事实,人们必然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的问

29、题,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应针对具体的时期,明确资源、科技水平、生活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该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人口合理容量则是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人口、资源、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下的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可达16亿左右,但目前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特别是人口与淡水、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正

30、视我国人口与环境的严峻现实,深刻理解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教学重点1.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2.地球及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3.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特点。教学难点 1.环境的限制性。2.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图片、表格。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现象。2.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了解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3.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

31、析讨论法。2.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联系我国的具体情况,了解、分析、讨论估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基本研究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的巨大压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地球的人口合理容量,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对策。3.通过了解我国的环境容量,明确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加强对我国国情国策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复习提问)1.人口增长模式有哪些类型?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形的曲线

32、?生 (回答)1.“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J”形曲线。推进新课课件展示:展示“人口爆炸”漫画。资料:1970年全世界人口为33.5亿,按每年20速度递增,2005年可达到67亿,2075年将是268亿,前景令人忧虑。人口学家预言:如果地球上的人口每35年翻一番,到3550年,人类自身机体总质量将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师 “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情况的词汇,它十分形象地反映出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提出问题:“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板书: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一、

33、“人口爆炸”生 (回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迅速增长。课件展示:“世界10亿人口年表”(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 1.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2.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生 地球上的总人口从公元初年的2亿增加到10亿,大约经历了1800年的时间;从10亿增加到20亿,大约经历了100年的时间(18301930年);从20亿增加到30亿,大约经历了30年的时间(19301960年);从30亿增加到40亿,只经历了14年的时间(19601974年);从40亿

34、增加到50亿,只经历了13年(19741987年);从50亿增加到60亿,只经历了12年(19871999年)。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间隔逐渐变短。生 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世界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呈“J”形曲线增长。师 这种“J”形曲线有何特点?生 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为人口的指数增长。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就会急剧膨胀。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11页“活动”内容: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对两种观点加以分析评论。生 (阅读、讨论,得出意见)赞成观点二。师 马尔萨斯“两种级数说”,即“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生产资料

35、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在两个世纪以内,人口对生活资料的比例将会是256:9,在三个世纪以内,将会是4 096比13。他的“两个级数”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而虚构出来的。若据他计算,当今世界人口应超过550亿,与事实不符。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能主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马尔萨斯在人类历史上较早地提出人口问题,并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的关系明确地摆到社会面前,是有参考价值的。他的“两种级数”说作为一种趋势,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确实存在的,因而在当今尤其值得人们关注

36、。(承转)人口爆炸式地增长,但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的生存发展可能会受到环境的限制。板书:二、环境的限制性师 人类和自然资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生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必须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反过来,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课件展示:漫画“人与资源” 提问: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生 揭示人与资源的深刻矛盾,说明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师 资源是制约人口数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

37、人口数量越多;人类获取的资源的数量,与科学技术水平有关,科技水平越高,越能够拓宽和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页的活动“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思考问题1、2、3。生1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生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日益广泛和深入。因而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越来越多,资源的利用率会不断提高,会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承转)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只有建立良性

38、循环关系,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师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对土地资源产生了哪些影响?生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一方面,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教材P12页“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下表。课件展示:课件展示:课堂训练:选择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空格内。读“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并将适当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A.破坏

39、生态平衡B.土地退化C.人均耕地减少D.破坏植被E.农业单产不稳不高F.毁林开荒G.自然灾害频繁H.粮食需求增加 生 自上而下、自左至右依次为:CHDBGEFA(说明:H与C,A与F可互换位置)。师 矿产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带来哪些影响?生 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有的甚至趋于枯竭。师 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短时间内难以再生,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弥补矿产资源的迅速减少甚至枯竭的状况?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会日益广泛深入,资源后备储量会有所增加,对一些可能耗尽的矿产资源,人类应寻找新的可以代替的资源。师 由于工农

40、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品种日益增加,类型越来越多,要求不断降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某些矿产资源的减少。再加上海底矿产资源,如锰等的开发利用已经提上日程,使许多重要矿产的储量至少可保证今后若干年的需要。钻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给人类开发利用地壳深层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为什么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 由于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上水污染等。师 华北地区水资源为什么紧张?生 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

41、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等。所以,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目前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缓解该地区水源紧张的局面。师 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人类毁坏森林环境的影响有哪些?生 大面积毁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地球表面的环境是有限的,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状况,地球能一直承受人口的持续增长吗?我们生活的地球空间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空间有多大?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也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板书:三、

42、人口的合理容量师 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生 人口容量是指全球或某一地区的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环境生态能够承载多少人,而不是指地球有多大的空间,有多少人的立足之地。师 人类本身占据的空间与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区别的。有何区别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人类的空间”材料,思考问题。生 (回答)人类本身所占据的空间并不算大,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岛怀特岛上,但人类的生存空间却要大得多。要了解地球的人口合理容量,必须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问题探究1.什么是环境承载力?2.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有何区别?生 (自主学习后回答)1.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

43、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3.二者的区别是: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意即最高人口,是个警戒值。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相关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经济行为的作用力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最大或最多人口,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

44、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课件展示: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讨论)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学生讨论,找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师 (归纳总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人类获取资源的数量,与科技水平密切

45、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拓宽和丰富人类的生存环境;地区的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外部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的利用来实现的,开放能够增大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消费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会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师 读“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漫画。请学生阅读教材P下标14活动“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分析三派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你同意哪一派的观点呢?课件展示: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生 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内容。课件展示:(展示时只保留最左一栏和最上一栏,学生回答后分步显示表格内容)观点着眼点(估计依据)主要论点悲观派当前人口增长和

46、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乐观派尚未开发利用的资源;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中间派介于悲观派和乐观派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师 由于采取的分析和预测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针对这些观点,从全面分析看,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都有失偏颇,只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观点才更加全面,要用辩

47、证的观点分析人口容量。师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产物。人口容量有哪些特点?生 人口容量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临界性;二是相对性;三是警戒性。师 临界性,说明人口数量应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如果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的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要么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么自然资源会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相对性,说明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也是不同的。警戒

48、性,说明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低警戒线。活动探究教材P15“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思考问题1、2。潜力区具体地区年生物量(万吨)可承载人口(万)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北温带大兴安岭北部4 80048038中温带东北地区105 10023 000229南温带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东部、苏皖北部、辽南87 90022 000279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88 60022 000395中亚热带江南丘陵、南岭、武夷山区、四川盆地、湘西黔东229

49、 70057 000427南亚热带台湾中北部、福建东南部、两广中南部及滇南91 90022 900460热带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西双版纳、藏东南22 4005 600486干旱及半干旱区内蒙古、宁夏、吉林西部、河西走廊、新疆85 6008 50032青藏区青海、西藏10 0001 0004生 (阅读思考讨论后回答)1.我国最多可承载16亿人。2.我国环境人口承载力东部比西部大,南方比北方大。师 该表把我国按气候因素分成九个地区,给出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和可承载人口数。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环境承载力就不同,人口容量也就不同,我国人口承载力南方比北方大,东

50、部比西部大,也说明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各地区可承载人口之和应该就是我国的最大可承载人口数,通过计算,可得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超过这一数量,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环境就会恶化,因而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警戒性的特点。课堂小结由于现代“人口爆炸”性增长,导致某些资源日益枯竭,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与环境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51、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特定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活动与探究的内容:估算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1)深入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2)分组讨论,确立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3)讨论各要素的影响。(4)根据目前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对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估算。活动与探究的结果:撰写小论文,全班进行讨论交流。追踪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目前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 )A.环境污染严重 B.人口增长过快C.人口素质太低D.森林破坏严重答案:B 2.水能作为自然资源加以利用的历史时期是( )A.旧石器

52、时代B.农业社会C.产业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答案:B3.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认为,全球环境人口合理容量应为( )A.110亿或略多B.60亿C.200亿 D.250亿答案:A4.某地区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变化 某地某时期资源总数不断变化人口不断迁移 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实施A.B.C.D.答案:D5.关于全球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世界各国假定的条件、采用的方法及得出的结果大体一致 出现了悲观、乐观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三种不同观点 中国的人口已达到极限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

53、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较合理健康的生活A. B.C. D.答案:C6.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基本国策是( )A.珍惜粮食B.环境保护C.计划生育D.控制大城市规模答案:C7.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消费水平 B.资源C.科技水平 D.生产能力答案:A二、综合题8.(1999年广东高考题)下图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请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生存条件恶化(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土地生产力下降( )人均资源减少(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

54、环境保护(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人均收入减少(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答案:答案:依次为i或j、a或b、e或f、j或i、c或d、g或h、a或b、d或c、h或g、f或e9.根据下表数据回答问题。年份1949195719661971197719821990人口(亿)5.46.47.48.49.410.311.3人均耕地(亩/人)2.702.342.021.791.601.501.40(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和人均耕地的关系是_。(2)针对以上情况,你认为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3)将表格资料绘成曲线图。答案:(1)

55、随着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逐渐减少(2)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3)略10.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1999年人均大气温室气体排放图(15个总排放量最高的国家)材料二:全球CO2排放量分布表各国排放比重(据世界银行2000年报告)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其他高收入国家全世界其他国家23%5%15%7%4%19%27%材料三:1997年12月11日,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京都达成。它反映了人类应对地球变暖这一有害现象的迫切需要。议定书规定38个主要工业国在20082010年期间将CO2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

56、盟削减8%。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在千年宣言中承诺:确保京都议定书在2002年联合国环保大会10周年之前生效并按规定减排温室气体。美国布什政府上台后宣称,在美国经济下滑时采用低排放、高成本的能源,对美国经济不利。近期宣布退出克林顿政府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对国际环保事业形成巨大阻力,引起全球一片反对之声。阅读上述材料回答。(1)据统计,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上升了1.1 。近期上升速度加剧,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惊人地上升了0.4 。地球变暖趋势加快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2)气候变暖将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3)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为什么招来世界一片反对声?运

57、用所学相关知识(主要地理、政治)分析其原因。答案:(1)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工农业发展,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草场过度放牧与垦殖,使草场沙化,急剧减少。(2)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两极冰川和高山冰川部分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部分城市和低地;导致热量带特别是温带向高纬度地区扩展,使耕作区发生变迁;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旱涝加剧,沙漠化严重;威胁地球原有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导致许多物种的锐减和灭绝;许多气象灾害会加剧,如出现极端高温、水旱灾害、台风等。(3)排放温室气体引起大气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是全球性的,通过大气运动扩

58、散到世界各地,而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美国是世界上排放温室气体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理应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严重破坏了国际环保事业。美国在国际社会中背信弃义,大搞强权政治,不得人心,必然引起全球一片反对之声。11.思考:城市、乡村和牧区的人口容量有何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在单位的地理空间里,人口容量城市大于乡村,乡村又大于牧区。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来看,影响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资源的丰富程度、环境的空间容量、经济规模及对外的开放程度等因素有关。分析差异的原因从上述因素入手,言之有理即可。第三节人口迁移从容说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59、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2.理

60、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复习提问)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

61、量是多少?生 复习回顾,回答。推进新课师 (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另据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长到91亿,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欧洲的人口将继续下降。据统计,到2050年,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28亿下降到6.53亿(包括

62、俄罗斯,不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口将继续下降,而法国和英国的人口将有所增长。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从目前的1.28亿下降到1.12亿。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从2005年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基本保持不变,大约是12亿。而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增长两倍多。”材料二:德国人口负增长现在人口8 200万的德国,到2050年将降至7 000万。换言之,在20世纪下半叶,德国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0万;而在21世纪前半叶,德国将平均每年减少人口20万以上。这是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预测与计算结果。德国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根据预测,2000年退休者与就业者的比例为40100;到2050年

63、,这一比例将变为75100,从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死亡率的增加和出生率的下降,2003年德国人口总数下降了14.3万人。部分德国官员指出,如果德国政府不放松移民政策,随着人口不断下降,德国会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消失”。师 (总结精讲)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对比,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人口出现了下降问题,要想使德国不在地球上消失,除鼓励生育外,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人口迁移及其所受的影响。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

64、与分类课件展示:思考题1.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2.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生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问题1: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人口的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是导致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一般不具有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如德国)的人口增长,有时产生显著的影响。问题2: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不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只属于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问题3: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

65、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师 激励性评论后,安排学生完成教材P17页活动1、2题。生 (回答)问题1: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

66、因此属于人口迁移。问题2: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那么,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各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展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观察思考:19世纪以前亚洲、欧洲人口迁移方向各有何特点?原因何在?生 观察讨论后,填表:课件展示: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亚洲中国、印度等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等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欧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

67、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非洲非洲美洲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7页材料,思考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有何特点?生 阅读材料,填下表:课件展示:时间人口迁移特色方向60年代移民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人口迁移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比例较少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内地到沿海,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课件展示:课堂训练: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

68、题。(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和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和_。参考答案:(1)京津唐(或京津)长江三角洲(或沪宁)珠江三角洲(或广东)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2)缓解人口压力或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3)流动人口务工经商(承转)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也不相同,那么,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空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板

69、书: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师 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相当复杂,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课件展示:教材图1-1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生 观察分析,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课件展示:教材图1-1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师 思考如下问题: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和流入的省区分别有哪些?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流入、流出的比例分别是多少?有何特点?生 合作探究后,总结回答。问题1:人口流出省主要有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

70、省。人口流入省主要有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等省市。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由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内陆地区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流入。问题2:2000年我国人口城市结构中,乡村人口流出多,城市人口流出少,流出的人口绝大部分流入了城市,说明人口迁移的主流仍是由农村向城市迁移。问题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除以上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引起了人口迁移外,如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什么影响因素呢?生 (回答)属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师 (总结精讲)政治因素中除战争以外,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人口政

71、策,或是限制人口迁移、鼓励人口迁移的政策,都能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流。由于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如上述实例中印巴分治引起的人口迁移是因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课件展示:课堂训练: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经济因素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政治因素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社会文化因素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参考答案)课堂小结人口迁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人口迁

72、移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还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山东省未来人口迁移流向及对经济的影响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山东自古以来即为全国最大的人口迁出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由净迁出省变为净迁入省,其主要原因是移民自身存在着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从迁移流向看,省内迁移人口以“上行

73、性”迁移为主,省外迁入人口以“平行性”迁移为主;迁往省外人口以“上行性”为主。未来人口迁移规模将不断扩大,由农村迁往城镇将继续成为迁移的主要流向;人口迁移模式将由社会自然形态向经济模式转化;传统的婚姻迁移比重将逐渐下降。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山东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分析山东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因素。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人口迁移(家人、同学、朋友、邻居等)的流向及原因,分组讨论,互相启发。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分析迁移人口总的流向对未来山东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深入探究山东吸引人才的措施,改善人口知识结构的举措。将讨论结果写成小论文。追踪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74、个是正确的)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据此回答14题。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城市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答案:B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答案:B3.20世纪末因战争而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一组国家是( )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B.古巴、海地、巴拿马C.卢旺达、刚果

75、、前南斯拉夫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答案:C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答案:D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C.省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答案:D6.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D.资源

76、开发因素答案:B7.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D.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答案:A8.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答案:A9.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答案:D10.新

77、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组织性迁移为主B.自发迁移为主C.规模大、频率高D.规模大、迁入城市为主答案:A11.下列城市的发展早期是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形成的是( )A.中国的广州、深圳B.美国的阿伯丁、伦敦C.美国的纽约、华盛顿D.中国的大庆、攀枝花答案:D12.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A.工作机会多B.生活困难,质量低C.公共设施不足D.失业率、犯罪率高答案:A13.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的政策影响B.战争的影响C.自然灾害的影响D.开发国外资源答案:B二、综合题14.下图是人口迁移示意图,

78、读图回答问题。(1)表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是_。(2)属于城市化进程的是_。(3)欧美一些国家的部分人口向往优美洁净的自然环境,他们采取的迁移方式是_。(4)平度市是青岛市的一个县级卫星城市,由于开发区和工业新区的建设,许多当地农民及外地民工来到了这里,同时,近几年有很多教师、机关工作人员、科技人员等调到了青岛市区工作,他们的迁移分别属于图中的_和_,你认为他们迁移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对平度市的社会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答案:(1)BE或BCE (2)BE (3)ADF(4)B C 原因:由于平度市的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一条出路,他们到城区从事第二

79、、三产业,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这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表现。另一方面,平度市区的一部分教师、科技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调到了青岛市区工作,是因为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大城市的工作环境和收入水平远高于中小城市。总之,经济因素是他们迁移的决定因素。影响:农民及外地民工的流入,为平度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城区带来了住房、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由于迁移到青岛市区的人员大多是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造成了平度市的“大脑外流”现象,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非常不利,也影响了平度市的人口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80、思路提示:关于迁移原因的分析,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经济这一主导因素。关于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的分析,要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去分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剖析)15.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中A、B和C表示三个不同的_区域。(2)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_和_,原因是_。(3)图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_和_,判断理由是_。(4)按人口迁移的方向划分,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由_到_、由_到_、由_到_、由_到_四种人口迁移类型,其中由_到_的人口迁移,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答案:(1)行政(2)A1到B1 C1到A2 超越了行政区域界线(

81、3)A1到A2 C1到C2 位于同一行政区域内(4)农村 农村 农村 城市 城市 城市 城市 农村 农村 城市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从容说课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理学对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东亚稻米文化、南亚佛教文化、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是由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同时,它也

82、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作用。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如晚婚的爱尔兰妇女,主要受婚俗的影响。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主要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可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为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理解,教学中可多让学生收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生育观念问题上存在差异的材料,再结合这两个地域不同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人口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教学重点中国文化

83、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教学难点 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教具准备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学会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84、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师 以上文字材料揭示了人口发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生 文化传统。师 什么是文化?生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师 (总结)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课件展示: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希腊神庙”“荷兰风车” 师 以上材料是不是文化现象?生 是。师 从以上

85、两个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没有地域差异呢?如果有,这种地区文化的差异现象称为什么?生 有。称为地域文化。师 (精讲)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师 (承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人口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分析。板书:一、外国文化与人口推进新课课件展示:材料:“在日本、德国以及一些工业大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少生或者晚育,甚至有人还不准备生育,导致其人口增

86、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据美国一家名为“人口咨询社”的民间机构公布的数据表明:到2005年,世界人口将增加50,而日本的人口却可能减少20,俄罗斯减少17,德国减少9。据菲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菲人口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米娅范介绍,约85%以上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视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2001年1月在天主教徒支持下上台的阿罗约总统,更是不敢在人口政策方面另开新河,一直没能采取有力的人口控制政策。自2000年以来,菲人口一直保持着2.36的增速,3年前菲律宾人口为7 650万,按

87、这种速度,2004年增至8 400万,未来30年将增至1.7亿。师 通过以上材料可看出,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很大。师 (提出问题)有哪些文化差异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很大?分别是如何影响的?生 阅读以上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发言。课件展示:表格: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文化差异现象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婚俗初婚年龄的大小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生育时间延长提高出生率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出生率婚姻的稳定程度发展中国家较稳定提高出生率发达国家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降低出

88、生率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长提高出生率师 1.婚俗对人口发展有何影响?2.宗教对人口发展有何影响?生 阅读教材及活动后回答:问题1:婚俗影响出生率,初婚年龄大小、婚姻是否稳定影响人口的发展。如许多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导致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如南亚、非洲的许多国家属于此种类型;而在发达国家,受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家庭观念的影响,许多年轻人选择了晚婚乃至不婚、不育,加上婚姻关系的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这些现象都会降低出生率,从而使人口发展缓慢,如英国、德国、北欧许多国家属于此种类型。问题2:宗教作为一种

89、文化现象,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天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一般而言,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采取了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师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一个区域的文化对人口发展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可能使人口快速增加,也可能使人口不断下降。师 请阅读教材中“晚婚的爱尔兰妇女”和补充材料“印度人口快速增长”,在世界地图册上找到爱尔兰和印度,了解两国的基本情况和近年的人口状况。课件展示:材料一:爱尔兰的人口为374.4万,是欧盟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爱尔兰的首都为都柏林,人口约100万。在爱尔兰,不满 25周岁的人口比率为 40,国民的平均年龄约为30岁,欧洲其

90、他国家的国民平均年龄为40岁以上,爱尔兰的人口构成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是最年轻的。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移民爱尔兰的人口为42 300人,其中43以上是爱尔兰人的归国者。爱尔兰凯尔特人占总人口的 98以上,其他有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官方语言是爱尔兰语、英语,商业语言是英语。由于英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它已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唯一使用的语言。爱尔兰是一个学习英语的好地方,这是因为爱尔兰人认为他们的英语比英国人更标准。每年有超过 150 000人的海外学生来爱尔兰学习英语。材料二: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月24

91、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15.93亿。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生 结合以上材料,小组合作讨论,了解目前两国的人口状况及差异形成的原因。(承转)以上我们学习了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产生的作用,中国文化也同样对我国的人口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板书:二、中国文化与人口师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生 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师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并回答:1.

92、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师 请大家讨论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生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积极发言。师 (精讲)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使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的一些陋习被逐渐革除,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师 (承转)具体来说,我国传统人口文化中被逐渐革除的陋习和发扬光大的文化有哪些?分别有何积极意义?学生再次仔细阅读教材,并回答。课件展示:表格:变化人口文化逐渐革除的陋习发扬光大的文化积极意义婚俗和制度早婚早育晚婚晚育

93、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生育多子多福多育多子重男轻女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少生、优生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积累社会财富职业选择重仕轻民重农轻工、轻商工业化、城镇化步伐 加快,工商业快速发展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口流动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社会文化交流频繁人口流动规模空前婚姻地域范围扩大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口身体、文化素质文字资料:人口文化这一新概念是我国在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过程中,于1992年提出来的。但人口文化现象和观念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人口文化乃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作为人口文化重要分

94、支之一及核心内容的人口生育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观念、风俗、习惯、制度和道德。目前我国人口生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计划生育,其核心是少生。师 请思考影响人口的文化因素主要有哪些?生 略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地域文化,分析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地域文化。反过来,这种文化的形成又对人口的发展产生了持续的作用。人口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了解作为人口文化重要内容的人口生育文化,对逐渐革除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陈旧观念、风俗、

95、习惯、制度和不道德行为,发扬光大中华传统优良的文化,推行计划生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探讨姓氏改革的问题,开展“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大讨论。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讨论如何通过对姓氏的改革,让“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姓氏改革的方法与途径,讨论通过哪些形式广。泛深入的宣传能够使人们接受这一观念,主要观点有:“男孩女孩都是后代”“女儿也是传后人”“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平等”等。活动与探究的结果:选择一个议题,班内开展大讨论,形成正确的姓氏观、人口观。追踪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婚俗

96、对人口的发展影响很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初婚年龄大,人口的出生率低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C.离婚率高,则人口的出生率低D.婚姻关系不稳定,则人口的出生率低答案:A 2.以下关于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自然界的阳光、空气、山峰、河流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山川林木一旦经过人类开发成为景观,就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茹毛饮血的饮食本能也是文化 人们将食物加工成适合人类需要的食品,这一现象及产生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构成了饮食文化A. B.C. D.答案:D3.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A.陕北民歌B.农田C.山东蓬莱常出现的海市蜃楼D.奥运会答案:C4.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

97、确的是(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B.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D.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往往相同答案:C5.属于目前我国婚俗时尚的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男孩女孩都是后代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只生一个好A. B.C.D.答案:D6.“学而优则仕”中的“仕”是指( )A.商人B.农民C.工人D.官吏答案:D7.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里,牧民的居住观点是(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B.安土重迁C.逐水而迁D.四海为家答案:C8.世界上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主要原因是( )A.养

98、儿防老B.扩大门派的势力C.发展农业生产D.促进工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答案:B二、综合题9.填表比较有关问题。地域主要宗教人口出生率(高或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或低)人口迁移情况(迁入或迁出)社会文化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南亚西欧答案:地域主要宗教人口出生率(高或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或低)人口迁移情况(迁入或迁出)社会文化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南亚佛教、伊斯兰教高高迁出早婚早育之风盛行,有多子多福的观念,重视传宗接代,因而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较高西欧基督教低低迁入晚婚晚育,重视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质量,传宗接代意识淡化,环境保护意识和人口意识强,因而人口出生率很低,人口自

99、然增长率亦很低10.填表比较我国当前婚俗时尚和传统观念的差异。婚育年龄子女数量对男孩女孩的态度联姻地域范围联姻对象的变化传统观念当前时尚答案: 婚育年龄子女数量对男孩女孩的态度联姻地域范围联姻对象的变化传统观念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男孩才是后代狭小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当前时尚晚婚晚育只生一个好男孩女孩都是后代扩大到了世界范围重视感情,自由恋爱11.调查当地的婚俗情况,分析这些婚俗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有何影响。若发现不合理的情况,你将如何处理?答案:我国的城市、农村以及农村中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婚俗观念差异很大,甚至因民族、宗教信仰等不同也有很大区别,调查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分析影响的

100、时候要注意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个方面去分析。面对不合理的现象,解决办法要切合当地实际,具有可行性,同时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答案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2.知识拓展生态文化和环境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和文化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但人类的精神文明却没有同步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由它指导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这个矛盾如不能有效地解决,终究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生态文化正是在这样一个人文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与传统文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价值取向不同。从传统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变,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转向和价值转向,这种转变已经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它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人类

101、文化革命和创新。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进化的潮流。生态文化的集中表现就是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的核心则是人类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伦理道德、情态意志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环境意识主要包括人类的生态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质量观。环境意识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源于人们对以往人类活动违背生态规律引发环境危害的反思;源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源于对未来人类发展必将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关注和忧患;源于对全人类及子孙后代的责任感。总之,

102、环境意识是人类对客观外在环境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它不但是一种环境认知现象,而且是一种环境思想倾向,也是一种环境行为倾向。思考:(1)生态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试举例说明生态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和文化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但人类的精神文明却没有同步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由它指导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2)由于生态文化强调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它对人口的增长肯定影响很大,例如,由于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过大,生态文化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上,同时注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增强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能力。(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