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品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8704293 上传时间:2020-07-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环境管理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环境管理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环境管理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环境管理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3地理单元测试(适用新课标人教版)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00分 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读图218,回答14题。图2181A地区治沙工作卓有成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是因地制宜治沙的典型B草方格沙障能大量吸引地下水,促进植物生长,固定沙漠C沙障固沙成本低,应大规模推广D沙障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但不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2B铁路线是( )A陇海线 B京哈线 C兰新线 D包兰线3c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不包括( )A修筑公路 B过度樵采 C过度放牧 D过渡开垦4d地区农业应走

2、的道路是( )A商品农业 B粗放农业 C生态农业 D淡水养殖业绿洲是荒漠中的明珠,读图219中的甲、乙两图,回答58题。图2195乙图中的a、b、c、d各点,表示图甲中现代绿洲和废弃绿洲分布正确位置的是( )Aa点 Bb点 Cc点 Dd点6下列山地中,乙图所示地形发育较好的是( )A长白山地 B武夷山脉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7甲图所示地区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混合农业 D林业8甲图中部分绿洲废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过度开垦 人口增加 过度引水 地震的破坏A B C D9塔里木河下游约有300千米的河段自1972年以来经常断流,导致胡杨林干枯,沙漠侵吞农田,对此现象

3、应采取的措施有( )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量 实现跨流域调水 禁止上游取水,优先满足下游用水 修建坎儿井工程A B C D10万里长城是(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 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秦汉以来直到近一二百年是我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主要分界线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A B C D2001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支持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建立伙伴关系筹资国际会议传出消息:我国目前以成为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多亿元,平均每天损失1.5亿元。据此回答1112题。11造成我国荒漠化的原因有( )风蚀、水蚀和盐渍化 风蚀、水蚀和

4、沼泽化过度垦殖和过度放牧 常年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A B C D12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A全球变暖 B森林破坏C土地生产力日益丧失 D臭氧层空洞13森林作为环境资源在干旱地区的主要作用是( )A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14图220中的曲线反映城市绿化带所具有的功能是( )图220A调解气温、改良城市小气候 B减弱噪声、美化环境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发生15下列不属于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措施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等C选择性采伐与更新相结合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

5、当地的农业问题16在热带雨林的保护中,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的是( )A巴西 B亚马孙周围的国家C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读图221,回答1720题。图22117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C平整土地 D排水18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型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19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20、P平原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灌溉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二、单项选择题(

6、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0分)21我国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是( )A局部逆转,整体扩大 B局部扩大,整体逆转C治理速度超过破坏速度 D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22有关荒漠化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B气候因素中,气温的变化对荒漠化进程影响最大C自然条件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D植被退化和覆盖率降低是荒漠化的前兆23关于雨林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雨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生产力高,是其突出的优势所在B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旺盛,生态稳定,调节能力强,生态不易破坏C地上植被是雨林生态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

7、位D雨林土壤中的养分来源充足,不易流失24关于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和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要是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B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C亚马孙雨林具有非常重要的环境效益,不能开发利用D亚马孙雨林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保护性开发25关于亚马孙开发计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适合大规模移民开发B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政策的驱动,大量人口从东部进入C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也是巴西政府拓疆计划的一部分D“人口均衡”的政策同样适用于我国三、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就在人们为荒漠化忧心忡忡时

8、,“石漠化”的幽灵又肆无忌惮地袭来。“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地喀斯特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地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灾害多发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材料二 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坡度()510101515202052530303535土壤厚度(mm)120818078714220有机质层厚度(mm)282017151297(1)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 、 、 等省区。(2)由以上材料分析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是 ,

9、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又直接影响土壤的 。(3)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在兴建大型工程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4)分析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27阅读下列材料和图222,回答下列问题。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图222 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1)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28阅读亚马孙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

10、图(图223),回答下列问题。图223(1)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人口的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什么?(2)简要分析促使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速增加的因素。(3)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有什么关系?29读图224,回答:图224(1)图中用斜线标出的区域属于 (自然带),该自然带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2)图中两斜线区域面积不同,试从地形、洋流两方面对此作出解释。参考答案1A 点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但成本较高。2D3D 点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4C

11、点拨:d地区是宁夏平原。5A 点拨:从乙图中可以看出,b点位于山坡处,d点位于沙漠中,都不具备绿洲的条件,c点位于冲积扇的边缘,水分差,自然条件也差,只有位于冲积扇中部的a点条件最理想。6C 点拨:冲积扇在干旱内陆地区发育最典型。7A 点拨: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主要从事瓜果、棉花、玉米、小麦的种植。8A 点拨: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9B 点拨:塔里木河下游的断流与上中游地区过度取水有关,合理调配,跨流域调水(如从博格腾湖调水)是有效途径。坎儿井是新疆地区山麓绿洲地带的灌溉工程。10B 点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巫山一雪峰山一线,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

12、界线大致是秦岭一淮河一线 (相当于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11C 点拨:显然是错误的,利用排除法,很快得到答案C。12C 点拨:A、B、D与题干没有必然关系。13C 点拨:森林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但在不同的地区,其环境效益有所不同。城市环境中净化空气、吸烟滞尘、减弱噪声、美化环境;山丘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14C 点拨:注意观察纵坐标,曲线反映的是CO2浓度与绿地覆盖率的关系。15D 点拨:热带雨林保护的计划和措施可以概括为“三保二设一结合”,“三保”是加强环保教育,实施保护性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二设”是设立国际基金,加强缓冲区的建设,“一结合”是选择性采伐与更新相结合。16C 点拨: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