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上数学1-8单元备课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866850 上传时间:2017-10-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上数学1-8单元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六上数学1-8单元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六上数学1-8单元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六上数学1-8单元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六上数学1-8单元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上数学1-8单元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上数学1-8单元备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名称:位置 单元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材说明: 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 (用数对确定教室里的座位的位置) 结合生活实例引出数对,使学生体会用数对可以准确、简洁地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时,有两个问题:(1)通过让学生找出哪个是张亮,明确“列” “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

2、、第几行的一般规则。(2)给出了用数对表示张亮同学位置的方法,并通过表示王艳、赵强的位置,比较有什么不同,强调有序数对中两个数顺序的重要性。 教学时,应使学生明确: (1) “列” “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先说列,再说行;再从左往右数列,从下往上数行。这样就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表示一个点的位置是一致的。 (2)用数对如何表示位置。 (3)两个数的顺序不能随意调换。教学建议 1注意提升学生已有的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经验。 2注意知识的综合性。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本单元只要求学生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既可以是具体情境中的位置,也可以是方格纸上点的位置。不用区分它们有什么不同

3、。 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10课时进行教学。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名称: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

4、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第三,编排“倒数”知识,为分数除法作准备。分数除法经常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转化需要倒数的知识。因此,本单元在分数乘法的教学基本完成以后,编排了有关倒数知识的一节教材和一个,为下一单元的教学提前作准备。 单元重难点 1、重点 (1)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难点: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3、关键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道理。 教学建议: 1.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分数乘法就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导入分数乘整数,再扩展到分数乘分数。应注意

5、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识。 2. 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 把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也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分数乘法计算。同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或学生身边的问题,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变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归纳计算法则,分析数量关系

6、,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名称:分数除法 单元目标: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回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不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解决问题;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一化简比,以及比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比较系

7、统大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 单元重难点: 单元重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会分数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单元难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1

8、0课时进行教学。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名称:圆 单元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内容: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中,结合动手操作、比较、测量等多种数学活动,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圆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重难点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单元难点:理解

9、圆周率“”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教学措施: 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圆的特征。感受到了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加深了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3、引导动手剪切、拼贴,从而“化圆为方” ,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4、指导动手操作,通过滚动、围一围、测量、验证等多种方式,理解圆周率“” 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 4 课时进行教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名称:百分数 单元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

10、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4、理解纳税、利息的意义,知道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单元内容: 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等内容。百分数的概念,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有关百分数的计算,通常化为分数、小数来计算,因此,使学生明确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学会它们之间的互化,计算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11、。解答百分数应用题,因其思路、方法和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因此,这里主要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类推,不必作为新知识花很多时间教学。 单元重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百分数的应用 单元建议: 1、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2、开放课堂,扩大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3、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4、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 4 课时进行教学。 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名称:统计 单元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

12、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2、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难点:能结合统计图正确的进行数据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原义务教材是作为选学内容,考虑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本套教材将它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策略:1、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由“传授知

13、识”转向“引导探索” ,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2、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布置作业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3、运用探究法。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措施:1、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

14、感受身边的数学。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 “创造”知识。面对新知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体验扇形统计图的价值,感受到扇形统计图的优越性。课时安排: 1、扇形统计图 2 课时 2、综合应用:合理存款 1 课时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单元名称:数学广角 单元目标: 基础性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通过列表举

15、例、画图分析、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发展性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教材首先通过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生动地呈现了在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2、 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学生从猜测到用“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表达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教材除例1中运用的方法外,在阅读材料中也介绍了一种古人常用的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古人巧妙的解题思路。 3、拓宽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