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8657714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永登县第七中学杨兴霞授课班级:初三(四)班设计思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液体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汽油做溶剂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探究水和乙醇互溶的实验,学生掌握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别,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三个实验探究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视频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

2、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时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 2.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等,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九年级学生已接触过多种溶液,但不知道溶液的特征和形成实质。他们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对微观物质变化过程的想象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2. 过程与方法 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3、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2.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教学方法及策略1.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手、脑、口并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使所学知识得以内化。(2)实验法:通过配制一些简单的溶液对溶液、溶剂

4、、溶质建立一个初步的认知。(3)视频微观模拟法:通过微观模拟视频,是学生形象的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进而突破难点。2.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际、兴趣和认知出发,通过教师引导、自己动手做实验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讨论:均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释疑:面粉能形成溶液吗?分析: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实验:自己配置一种溶液。3. 教学资源:PPT、实验视频、学生实验仪器及药品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小组交换品尝,体会味道有无差异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学生实验9-2以及9-3联系实际根据老师设置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观看flash动画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

5、念形成初步的认识,认识溶液的特征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应用体会溶液的形成过程布置作业认识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做笔记体会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掌握不同溶剂和溶质的溶解能力强弱以及溶剂溶质的辩证关系教师归纳总结 出题目学生练习学生实验9-1重难点突破观看图片知识巩固 能力提升学生练习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环节一:引入新课【引导】请同学们拿出已经准备好的水,小组间交换品尝味道,并猜猜看是什么?交换品尝准备好的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新课环节二:重点突破【学生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

6、?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提出问题】:如何从微观上理解溶液的形成?【播放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提出问题】我们各小组的液体,都是混合物。大家思考一下: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小结】: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提出问题】1、你所配制的蔗糖或食盐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 2、溶液的质量怎么计算?【小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出题目学生抢答【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我们做完下面的活动探究就能明白洗去油污的道理了。【学生实验】实验9-2【小结】: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

7、中的溶解现象不同。【学生实验】实验9-3【提出问题】: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小结】: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现象形成什么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观看flash动画,理解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每种液体的特征。每种液体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初步推出溶液的概念。学生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蔗糖或食盐等单独放入已配好的液体中,也有把所有的固体物质起放入水中。学生理解概念独立思考,举手回

8、答问题理解、记忆学生思考抢答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洗衣粉、肥皂、汽油等物质来洗。 学生分组实验,思考实验结论。小组讨论并填课本27页图9-3的表格:学生讨论归纳出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学生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分组设计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课本28页图9-4的表格: 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是为溶液概念的形成建立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想与假设由宏观向微观过渡,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实质。对溶液的特征形成认识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能进行判断,建

9、立溶质、溶剂的概念。建立质量关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及时应用加深印象目的在于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种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体现学生实验二次利用的思想。让学生了解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环节三:联系实际【图片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思考让学生体会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环节四:布置作业课本32页联系与应用1、2小题练习知识巩固能力提升板书设计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质量关系:m(溶液)=m(溶质)=m(溶剂)2、

10、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3、 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1)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2)液液互溶:量多溶剂,量少溶质(3)通常:有水时,水无论多少均是溶剂四、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题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对于溶液来说,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得到溶液的形成过程的描述、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并不容易,必须在此下功夫。应采用直观得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形成形象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于过程。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永登县第七中学杨兴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