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三课时)

上传人:味道 文档编号:138642170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三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三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三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三课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三课时)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诗作先写羁旅夜泊,再写日暮添愁,然后写天低树高,江月与人近的景象。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整首诗写出了大自然变化的迅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作者辛弃疾以“行”为线索,由近及远,从岭上写到岭下,将夜行中

2、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织成了一幅夏夜行道图,给人以美的享受。学情分析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名篇,以精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诗词句的含义。 2.想象诗词句所描绘的画面,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情感,这需要教师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目标 1.结合诗句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味。 3.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句的意思,想象诗(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

3、达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诗词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阅读,理解诗(词)句的含义。 难点:想象诗(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 1.认读生字。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宿建德江。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古诗宿建德江。 二、字字落实,回忆学法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

4、把这首诗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把你觉得要注意的字音圈起来,多读几遍,争取做到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2.现在,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诗)读得真好,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你读准了。“泊”在这里是“停泊”的意思,读作b,一起读一遍。 我们还要注意其他字的读音,比如,“泊烟渚”的“渚”和“日暮客愁新”的“愁”是翘舌音;最后一行,“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现在我们一起来读。(教师指导读出节奏) 3.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吗?(板书: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三、了解作者 1.解诗题。我们来看诗的题目,“宿”是什么

5、意思?(住宿、留宿)“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2.知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同学们课前搜集了资料,说说你们对他的了解吧。(指名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四、明意悟情 1.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人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宿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诗里的哪些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情感,可以做做记号。 2.小组讨论:说说诗句的意思。(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游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好像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6、)3.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乡之愁)4.诵读古诗。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第2课时课时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的喜爱之意。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难点: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的喜爱之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题目。 二、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首诗是谁写的?(苏轼)谁来介绍一下?(指名简介苏轼)

7、今天我们就跨越时空和苏轼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呢?(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习之后我们就能知道了。 三、自学古诗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书。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这首诗,对诗意有了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2.同学之间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的一场雨的什么特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2.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

8、形象地写出了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六、激发兴趣,吟读成诵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教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第二、三、四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 3.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4.利用分组读,齐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熟读成诵。5.指名诵读这首诗。板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雨的特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第3课时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开展多种语文活动。3.通过语言

9、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难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领略宋词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二、读懂题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是哪里,

10、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三、读通词1.教师范读。2.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4.教师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识字、读文能为深入学习排除障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词的节奏美,在读中感悟词意、词境。 四、读懂词 过渡:光会

11、读是不够的,你还得理解它才行。看着注释,试着自己读懂这首词。 1.理解词义。 惊鹊 鸣蝉 丰年 茅店 社林 2.读着读着,你好像和作者一道走进了黄沙岭,你有什么收获? (1)看到:美丽的风景。 明月惊鹊 风吹稻田 天外疏星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理解词意)“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2)听到:悦耳的声音。 蝉鸣 鹊叫 蛙声 说丰年谁说丰年?青蛙、作者还是路过的农人?说些什么?(3)闻到:好闻的气息。稻花香 (4)触觉:清风吹拂脸颊的凉爽。你能体会到作者在黄沙岭中行走时心情是怎样的吗?(愉快、喜悦、着急)深入:这么多收获中,

12、你最喜欢哪一样?为什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的意思,并描述)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词理解上的难点。五、体会词的意境 1.感悟上阕词的意境。 教师朗读,学生闭眼想象:皎洁的月光,带着稻花香的清风,微微吹拂在脸上,鸟鹊被惊醒,拍动着翅膀离开了枝头,蝉儿不停地鸣叫着,青蛙在不停地唱着歌,好像在谈论着丰收的景象。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十么?心情怎么样?(板书:看 听 闻 想) 这些景物美吗?有这么多的美景陪伴着作者夜行,带着你感受读一读。学生朗读。2.感悟下阕词的意境。生自由朗读。提问:在山野中夜行遇雨,作者是什么心情?(着急)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六、布置作业你能不能把这首词变成一首现代美文?自己动笔写一写吧!板书设计 月惊鹊风鸣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稻花、蛙说丰年 夜景美 星挂 心情悦 雨下店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