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煤炭市场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38617916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DOC 页数:162 大小:59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煤炭市场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关于煤炭市场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关于煤炭市场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关于煤炭市场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关于煤炭市场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煤炭市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煤炭市场(1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卷首语煤炭市场在波动中演绎平稳与平衡今年以来煤炭市场的发展状态,既不同于1998年急转直下之后持续、全面疲软状态,更不同于2003年和2004年持续向供给趋紧方向转变状态,实际上,今年的煤炭市场走了一个“回升下跌回升”的波动曲线,并在波动中演绎着煤炭供求总体平衡和市场运行基本平稳的基本状态。根据中国煤炭市场网编辑的中国市场交易煤炭报价指数,1-2月份,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到2月中旬达到最高点,2月16日价格与年初相比上涨了4.19%;进入3月份后,煤价略有下调,但总的来看,1-4月份仍处于上行期。5月份煤价止升趋稳,进入6月份后,煤炭市场开始步入下行期,随后煤价一路下滑,到9月中旬跌至最低点,9

2、月15日价格比6月6日下跌了6.33%,比2月16日最高点下跌了7.67%。随后价格又止跌趋稳,10月份正式重返上升通道,目前煤炭市场仍保持小幅回升态势,11月17日价格与9月15日相比,上涨了6.6%。今年以来煤炭市场的波动具有如下特征:从波动的品种范围来看,主要限于用来调节供求关系的市场交易煤炭,而作为煤市基本盘的重点煤矿与重点用户之间的重点合同价格则基本没有变化。从波动的区间和幅度来看,市场交易煤炭基本上是围绕重点合同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下跌过程中并没有大幅度地低于重点合同价格,目前也未明显超出重点合同价格。从波动原因来看,导致煤炭波动的主要是一些季节性、阶段性、偶然性因素和心理因素所致,

3、基本层面的因素总体上仍对市场运行发挥着积极而强劲的平衡作用和支撑作用。年初的上行期主要是因为沿续了近两年煤炭供给持续偏紧的心理预期,之后的下行期主要是水电出力较大、地方煤矿增产过度、煤炭库存搬家等季节性、偶然性和阶段性因素在发挥关键作用,目前的上行期则与冬季取暖用煤高峰期正在临近、煤矿安全整治力度加大和人们对冬季旺季的心理预期有很大关系,这些因素本身都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而支撑煤炭市场平稳运行的因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快扩张强劲拉动煤炭需求,支撑煤炭需求免于滑落低谷;二是煤炭、焦炭、钢铁和其它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因素,该因素大幅度地增加了国内煤炭供给、减少了国内需求;三是铁路运输明显改善,使煤炭流

4、通更加便捷,流通速度加快,缓解了国内市场的区域矛盾和品种结构矛盾。这些基本因素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所主导,但也具备充分、可靠的市场基础,力度强劲而且相对稳定,它们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效果,使煤炭需求与煤炭供给处于总体平衡状态,促使煤炭市场运行保持基本平稳。据此,可以说今年以来的煤炭市场一直是以正常波动的方式演绎、体现着供求总体平衡和运行基本平稳的本质状态,而当前出现的煤炭市场回暖趋势,也仍然属于供求总体平衡、运行基本平稳基础上的正常波动。权威观点 (Expert Viewpoint)煤炭供需平衡 市场运行趋缓开滦集团副总经理 李敏一、2005年煤炭市场回顾2005年以来,受世界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及

5、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煤炭市场一改2002年以来需求拉动型的高速增长局面,进入平衡、趋缓的过渡阶段。一季度延续了2004年以来的部分煤种,局部地区的紧张局面;取暖期过后,煤炭市场明显缓和,低质量动力煤、部分炼焦配煤品种出现滞销;三季度市场形势自南向北出现下滑趋势,并逐渐蔓延到整个煤炭市场,多数煤种产地价格、中转地价格、消费地价格均出现了小幅下滑;进入四季度受取暖需求,冬季备煤拉动影响,开始止跌回升。纵观全年,煤炭市场虽有波动,整体上仍在年初高位上平稳运行,呈现了总体平衡、趋缓趋势,并逐步进入转折阶段。综合各种因素,我们认为煤炭平衡趋缓的原因如下:一是从国际市场看,其整体缓和波及国内市场

6、。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增速回落直接导致煤炭消费增速放缓,另一方面两年来世界性的煤炭产业投资热潮在2005年下半年形成生产力,整体供给能力增加,整体交易资源量约7.5亿吨,需求量约7亿吨,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国际市场的价格下滑。 二是从国内市场看,多种因素引发市场变化。首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抑制经济过快增长,能源需求增速放缓。2004年、2005年为宏观调控抑制过热,实现经济软着陆的两年,2005年GDP将由2004年9.5增长率下降到9.2%,同时,依靠重工业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6的情况下,而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比重高达74.2%(03年),这种变化对煤炭总体需

7、求影响巨大,随着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到位,电力、钢铁、建材、焦化四大行业超常发展势头得到了遏制,增速放缓,相应煤炭需求增速随之下降。其次运输能力增长,有效改善了区域市场格局。铁路方面大秦、侯月运力增长,相应的中转港、接卸港周转能力的增加,资源重心向消费地转移,有效平抑了华东、华南市场对煤炭的巨大需求,并一度引发了自南向北的全国性市场波动。再次进出口政策调控,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导致国内净资源增加,也有效的缓和了市场。1-8月煤炭出口4834万吨,同比减少1025万吨;进口1664万吨,同比增加592万吨,净资源增加1617万吨。三是从煤种上看,不同煤种分化严重。炼焦煤方面,下游关联产业增速放缓,是

8、导致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2004年生铁增长29.4,焦炭增长27.3,2005年1-9月份生铁增长23.7,焦炭增长25.8,增长率分别下降5.7%,1.5%,而生铁下降幅度较大,从侧面也印证了焦化行业严重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从需求方面分析,按1-9焦炭产量1.68亿吨推测,全年社会焦炭需求量约2.37亿吨,相应炼焦精煤需求3.32亿吨,折合炼焦原煤6.64亿吨;从各主要产煤区域看,受精煤高附加值利益驱动,炼焦原煤入洗比例大幅度提高,迅速弥补了钢铁焦化行业快速发展形成的供需缺口,但由于煤炭赋存结构影响,肥、焦煤为稀缺资源,保持了整体平稳,局部地区、个别时段的紧张局面;其他炼焦配煤品种,则出现了

9、整体供给过剩,价格不同程度下滑。以唐山区域炼焦煤市场为例,截至2003年底,该区域钢铁焦化行业形成了约1500万吨的焦炭生产能力,按产能计算炼焦煤需求约2200万吨以上。03至04年上半年,大量山西、内蒙、东北的炼焦原煤、冶炼精煤进入唐山市场,地方洗煤厂整体加工能力也急剧扩张。地方焦化04年受原料煤不足限制,实际生产约为产能的70%左右。05年受宏观调控和行业竞争整合影响,盈利能力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相当一部分企业减产限产,乃至倒闭,整体产量大幅度下降,约为整体产能的40%左右,4-8月份,炼焦煤价格开始下滑,优质肥、焦煤由780元/吨下降至720元/吨,降幅60元/吨;低质量1/3焦煤由74

10、0元/吨,下降至620元/吨,降幅高达120元/吨。这种变化也导致了大量的洗煤厂产品滞销,经营困难。动力煤方面,我们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如下,首先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相应减少了电力需求,导致电力增速放缓。05年1-9月份发电量增长13.4%,其中火电增长12.2%、水电增长21%;04年其增长率分别为14.9%、14.4%、17.6,总体增长率下降1.5%,火电下降2.2%,水电增加3.4%。在这种整体增长下降的形势下,水电出力增加;同时其他行业的煤炭需求减缓,部分资源也流入电力行业,整体上缓和了几年来的电煤供应紧张形势。其次从资源供给及运输方面看,由于市场高位运行,未能形成合理的质量价格

11、比,生产低质量煤炭相对附加值更高,刺激了低质量煤炭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由于运输环境的改善,在沿线优质煤炭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为保证运力的完成,大量的低热值煤炭进入流通领域,形成了低质量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二、2006年市场分析预测供与求是市场经济中不可缺一的矛盾对立体当供大于求时,供方的产品就会降价,利益就会减少,社会对供方的投资就会缩减;与此同时,由于求方可以获得廉价的能源、原料、材料,利益就会增加,社会对求方的投资就会增多,引发求方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市场开始向对立的方向转变。煤炭作为一种大宗散货商品,不仅具有贸易数量巨大的特点,更具有价格变化敏感的特征,价格除了受经济总体景气的影响外,煤炭的数

12、量供求关系、运输条件、季节性、区域性、周期性需求更是微妙地左右着其走势的高低,对此我们综合分析判断煤炭市场走势如下。1、从近期看,虽然目前用户、中转地库存偏高,产地库存偏低,但考虑包括安全整顿等因素的作用,我们预测05年四季度到06年一季度,煤炭市场整体供求平衡趋紧,特别是春运前后个别煤种、局部地区有加剧可能。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拉动煤炭需求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强劲。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11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4%(8月当月同比增长28.5)。与煤炭行业密切相关的行业投资增幅依然局高不下。房地产开发投资8920亿元,增长22.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

13、和供应业投资3991亿元,增长35.1%;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492亿元,增长25.4%。二是运输环境尚未根本转变,近期内不能满足新增的煤炭需求。2005年1-9月份全国铁路运量79212.8万吨比2004年73876.1万吨,同比增长7.22。这种运力的增长几乎全部集中在大秦、侯月两线上,而石太、京原、丰沙大等其他运煤通道基本无新增能力,均处于超负荷状态。目前占全国煤炭运输量的70%以上铁路运输,由于国有投资体制的限制,多年来新增运力增长缓慢,2004年铁路建设增长不到5%,煤炭依然面临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铁路货运请车满足率由2003年的51.5%下降到现在的35%左右,调整

14、余地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煤矿增产能力后劲不足,仍是制约供给的重要因素。全国原煤产量保持低速平稳增长,1-9月份,全国原煤产量完成143006.07万吨,同比增加10900.70万吨,增长8.25%,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1.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同比增幅9.81%,比去年同期下降3.39;国有地方延续去年产量下降局面,同比降幅4.10%,比去年同期下跌11.43;乡镇煤矿增幅12.01%,比去年同期下降26.06。国有重点、国有地方和乡镇三大类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52%、14%、34%,国有重点增幅有限,国有地方整体下降,占总产量1/3的乡镇煤矿

15、,受安全整顿的影响,近期内增产能力大幅下降,因此煤炭整体供给能力无法得到缓解。四是煤矿安全治理对近期煤炭市场的影响将继续加深。9月下旬,山西、陕西、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等部分主要产地相当一部分煤矿被停产整顿,其对煤炭市场的实质性影响也开始逐渐显现,原煤产量减少,出矿价格已经开始小幅回升。 五是季节性因素,使煤炭需求进入旺期。从10月份开始,自北向南开始转为冬季取暖储煤期;雨季过后水力发电将减少,火力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所占比例将提高;另外,在四季度今年新增火力发电机组将集中投产,不仅要消耗煤炭,而且要有一定的煤炭库存;再加上春节前后煤矿停产放假,也会减少产量。近期内,煤炭市场供给能力不足,季节性和

16、投资性需求拉动因素依然存在,局部地区铁路运力依然紧张,我们预计煤炭市场整体供求平衡趋紧,这种趋势将延续到明年一季度取暖期结束。2从长远看,综合宏观经济环境,相关产业规划,及关联行业发展前景,我们认为煤炭市场整体平衡、趋缓,并随着国民经济增速放缓,进入平稳过渡阶段。一是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增长方式发生改变,高耗能行业收到限制,影响煤炭整体需求。2006年为11.5规划的第一年,预测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在8.5%,比2005年预计9.2%降低0.7%,对煤炭消费影响巨大。按国家统计局200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应,煤炭、焦炭、火电、钢材、水泥等行业产品的供给弹性系数分别为2.24、2.24、2.03、2.36、2.03,这充分说明了国民经济近几年过快增长主要是以高耗能产业急剧扩张带动所致。随着国家“11.5”规划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