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3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学案.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8604646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4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3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学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3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学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3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学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3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学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3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学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3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3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学案.pdf(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学案学案 3 3 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 【学案略语】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2016 年高考的考查方式只有一种,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如 2016 年的全国卷、,山东卷 和天津卷)。本学案主要针对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断句的技巧,了解断句的方 法、依据。 1(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 53700005)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 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 阴沮之。十六年六

2、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 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 焰,即中宫 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 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 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 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 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3、/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解析:断句要充分把握前后语境,找到叙述角度和叙述主体,然后根据上下文意理清人 物行为和事理,再根据句子结构、特殊词语和句式断开。此句是陈登云弹劾郑承宪说的话, 陈述主体自然是“承宪”, “重惩”的对象是“科场冒籍” ,据此排除 A、D 两项, “用以”二 字表明前后构成目的关系,应断开,排除 B 项。 答案:C 2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

4、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职鄢陵知县,被征召入朝授任御史。出朝 巡察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排除祸害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给首功的赏赐。后改派巡视 山西。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决议不能尽快做出,是因 为贵妃家人暗地阻挠这件事。万历十六年六月因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 “郑承宪怀有祸心,包藏奸计,窥视觊觎太子之位。而且广泛交结隐士、术士、僧道之流。 以前陛下重惩科场假冒籍贯的人, 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此事是由自己揭发的, 以此来恐吓 功臣权贵、迷惑朝廷大臣。不只惠安遭遇他们嚣张的气焰,就是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地避开 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

5、自然是崇尚德行所形成,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 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预阻挠立储盛典,蕴蓄隐藏奸邪阴谋,以后有什么不会做呢?”奏 疏呈上以后,贵妃、郑承宪都很愤怒,同仁也替陈登云害怕,皇上最终把奏疏留在宫中没有 下达。 2(2015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 6 处) 王慎中为文,初_亦_高_谈_秦_汉_谓_东_京_以_下_无_可_取_已_而_悟_欧_曾_作_文_ 之_法_乃_尽_焚_旧_作_一_意_师_仿_尤_得_力_于_曾_巩_唐_顺_之_初_不_服_其_说, 久乃 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解析:本题首先要判断这段文字的特点。从本段文字看,主要谈王

6、慎中为文的特点。从 文句看,有“初” “已而” “久”等时间线索;从关键词看,有“谓” “乃” “尤”等表判断的 词,这些都可作为断句的依据。 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 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参考译文: 王慎中为文,最先主张效法秦和西汉,认为东汉以后无可取。后来懂得了欧阳修、曾巩 的做文之法,于是把他以前的作品全部烧毁,一心一意郊法欧、曾,尤其是曾巩。唐顺之开 始不服,久而久之也同意慎中的意见。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 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

7、,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 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 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节选自程启充游千山记)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

8、相去数步 解析:断句需关注语句层次,了解文意,然后先易后难,先凭语感将能断开的断开,逐 步缩小范围,最后再结合所学语言知识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答案:B 参考译文: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无 边。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 顶眺望,两腿战栗。强壮的人都要匍匐着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 观、下棋。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容下拐 杖,路仅容得下双脚。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着身 子,在路上缓慢前行,

9、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我也 按照音律应和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的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 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 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 “吾不下矣, 吾与俱投于海耳。 ”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 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 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

10、,安抵粤东。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 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 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 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 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解析:解答本题运用排除法。由“以故”可排除 A、B 两项;由最后一句“吾意

11、决 4 矣”推知第二句也应为“吾意决矣”,由此得到答案。语句可标点为: “何敢然!吾意决矣。 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 矣。 ” 答案:D 参考译文: 船起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 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你们可以给我安排祭祀, 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的意思告诉他。”众人把灵柩抬上船头,替高先生陈设祭品。 高先生穿衣戴帽走出来,登上灵柩,坐在上面,对众人说:“快把灵柩丢到海里。 ”众人都 很吃惊,请高先生下来,高先生曰: “我不下去了,将我跟灵柩一起投进

12、海里吧。 ”众人大 惊,争着上前拉高先生下来,高先生大声呵斥: “你们怎么敢这样!我打定主意了。我因为 一副灵柩的缘故,连累你们众人,不把灵柩投进海里对不起活着的人,不过我不与灵柩一起 投到海里,又用什么去面对死者?我打定主意了。 ”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候,海上的风浪也平 息了,高先生笑着说: “船航行平稳如常,你们怎么这样啰嗦?”于是依然把灵柩抬下船舱。 而大海从此风平浪静,船安全抵达粤东。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的题目。 予闻之, 戏曰: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 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

13、呵笔书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 可乎 B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 可乎 C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 可乎 D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 可乎 解析: 做此题时首先可以根据语气词“也”排除 A 项与 D 项, 再结合语意与语境选出答 案。 答案:B 参考译文: 我听完这些,开玩笑说:“你真是乡村里的人啊,这么真切地了解乡

14、村的情况,我学识 不够丰富,就用您的话为这图作记,来偿还我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他笑着说: “这 5 就是(佛祖)所说的,借一株草,化作一丈六尺的金身,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当时天冷,我 口授跟随我一起出游的人,他们用嘴呵着笔将这些写了下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的题目。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 仍盛为供帐饯之。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 田里。 (选自宋史张咏传 ,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

15、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解析:对照四个选项,关键是“时”和“咏”, “时”如和前面连接,就解释为“ 的时候” ,与后面相连,就理解为“当时”或“这时” ,根据上下文显然应该与后者相连顺畅; “咏”应指张咏,根据上下文,百姓并不是被张咏胁迫,所以“咏”应该属于后一句的主语。 答案:A 参考译文: (张咏)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叛乱,王继恩、上官正统

16、领兵马讨伐,却让军队停滞不 进。张咏用言语激励上官正,劝勉他亲自前进,并且隆重地设宴为他饯行。上官正因此决定 出兵深入,大多克敌制胜。当时叛军侵犯劫掠的时候,老百姓多数被胁迫跟随(参加叛军), 张咏发一道文书把朝廷的恩德和信义告诉百姓,让他们各自回去种田。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的题目。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 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 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解析:“若非”是假设复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