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pdf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8593095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93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沟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沟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沟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沟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沟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沟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沟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pdf(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复习题 一.合理化冲突是处理分离的重要方式之一,请阐述以亲子关系为前提的 合理化冲突在沟通与交流中的意义。 1.(分离有难度的两个原因)父母对孩子管理的实质是对孩子的依赖(父 母很难与孩子分离,是因为父母在对孩子管理的同时,建立的是一种依 赖关系);父母对孩子管理的实质是对孩子的补偿关系(核心:父母之 所以要孩子,一个目的是要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弥补自己年轻时候 的缺憾。所以管孩子实际是再管当年错失良机的自己) 2.(总述合理化冲突的意义)处理分离有很多种方式,合理化冲突时其中 之一 3.(合理化冲突的表现形式)由于一个极小的时间激发大的事件,冲突强 度高,并会说出绝情的话(此处可举例说明

2、) 4.(理论)社会心理动力学观点:合理化冲突可以阻断人们对分离的焦虑 5.(得到的效果)这样的冲突中,因对方“绝情”而暂时忘掉担心和依赖, 从而成功处理分离 复习题 二结合“伤痕文化”,谈谈爱上一个人和爱上一个时代应该如何理解 1.(总述理论)伤痕文化又称移情文化或迁徙文化;也是人际交往中典型的移情 现象。 2.返乡知青的文学作品受到人们的疯狂追捧,尤其是一些接近二十岁的少女,对 这些作者进行疯狂的追求。 3.(理论分析)情感的产生是深刻的一种需要,创伤和挫折是深刻的表现形式中 的两种。 4.(联系实际)人们往往会把对一类人的情感误以为是对一个人的情感。 5.(联系恋爱的实际解释二者)爱上一

3、个人,体现的是恋爱的“排他性”和“唯 一性”,即总希望证明自己得到的是最珍贵的。这样的问题在于,一旦因为两人 心理发展程度差别较大或其它原因而分手,排他性易让人产生报复心理。而从另 一个角度看,爱上一个人的实质是爱上一类人之中的一个。分手之后应该看到这 一类人还有很多,因此可以有效地治疗失恋。结合这两者,就是既要珍惜眼前人, 又要在分开之后看到这一类人还有很多个体,那么感情可以迅速恢复。 6.(联系如何不伤害人地拒绝一个不爱的人)“我非常感谢你喜欢我们这一类 人”。 7.如果说伤痕文化是修通分离焦虑的方式之一;反之,文化皆可能有创伤的内涵, 修通焦虑也有自我修通的部分。 复习题 三为什么有些领

4、导要和员工保持距离? 1.(总论)这既是员工的需要,也是领导的需要 2.(领导角度)从领导的角度讲:(1)和员工保持距离更容易看到全局 (2)有利于企业变革性措施的应用,尤其是裁员,保证实施过程的公平 性和效率性 3.(员工角度)从员工的角度讲:(1)(首先从树立权威及其意义的角 度)权威就好像自己雕刻一尊塑像然后顶礼膜拜,权威其实是自己创造 出来的,即“二律背反”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推掉自己身上的责任。 员工和领导保持距离,就可以把领导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有强大力 量的形象。这种过度理想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2)在去理想化过 程中会进一步拉开二者的距离。即在逐步接近理想化对象时,对方的

5、事 实形象会去掉想象中的光环。由此员工可以认识到效益和个人能力的重 要性,从而变得理性。 4.(总)领导和员工均保持理性的态度对待彼此,即建立“联盟关系”而 不过多掺杂个人感情,有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 复习题 四父爱和母爱有什么联系与差别?请联系企业管理回答 1.(父爱和母爱的差别)父爱是有原则的,即要得到什么东西是要有代价 的;母爱是无原则的,如给婴儿喂奶,只要婴儿需要就会无条件给予 2.(适用于企业的表现形式)父爱式领导:太理性,让孩子以为什么都要 换,由此将彼此之间的界限划得太过分明,没有温情;母亲式领导:增 加对方对人情偿还的压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造成表面上的

6、“母亲太好,儿子不孝”,把感情弄成亏欠的游戏,把爱 曲解成内疚 3.(联系)载体不一定是固定的(即具体是谁扮演“父亲”的角色,谁扮 演“母亲”的角是不确定的) 4.(企业应该如何处理二者关系)一方面,不应该对员工无原则地施加感 情,更不应该把这种感情转化为员工的内疚,以致让员工觉得无以报答 而使企业解体。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应该太苛刻,应该保持一定的温情。 (举例:河南话务员的文化状态。公司在要求员工的同时也在为员工着 想,用丰富的活动给员工减轻压力) 复习题 五权威是什么?为什么有人喜欢挑战权威? 1.(权威定义)权威是人们通过模仿偶像而建立自信的方式之一 2.(权威作用)凝聚群体动力,确立群

7、体规范,成为组织象征(如马云、 乔布斯等已经成为品牌) 3.(挑战权威的原因)是一种树立独立人格的方式。比如孩子自小讲父母 树立为权威,但到了一定年龄要质疑父母。这样的质疑有利于形成独立 人格。(员工也是一样)这种质疑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灵成长中的一 个过程 4.(理论)“二律背反”,即树立了神,又要去神,体现的是心理需要的 不断变化。这样的挑战可能是“去神”的过程,也可能是从独立一个神 到“诸神”的过程。从神坛上下来,会更加安全. 复习题 六为什么总要在马上时限到是才开始工作? 1(总述)这是一个社会心理现象 2.(原因之一)不自信。即在抱怨中度过之前的时间 3.(原因之二)追求完美。在之前

8、的时间中想象完美而浪费时间,使结果 往往不尽如人意。对策:“丑媳妇总要见公婆” 4.(原因之三)期待在做好所有准备之后再发生事情。对策:认识到从来 没有真正准备好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是“狭路相逢”,意外才是沟通 与交流的常态 复习题 七距离谈谈外倾情感型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哪些特点? 1.(什么是外倾情感型)这是一种人格类型,即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特点)热情,交际广,处理感情的时候现实,最显著的是,对他人宽 容,对自己苛刻(对别人开放,对自己传统)。 3.(举例)宋耀如:为子女提供好的教育环境,慷慨资助孙中山革命,人 脉广,很现实,也很热情,但对自己孩子的婚姻很保守;老大妈:对年 青一

9、代的同居采取宽容态度并积极提供帮助,但绝不能容忍发生在自己 身上 复习题 八欧美国家频发校园(或其他公共场所)枪击案,结合社会行为与人 格特点解读 1.(理论)核心:一个内心不安全的人更容易主动对人发起攻击来缓解内 心的不安 2.(社会角度)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运行。这样的运行方式虽然有效 率,但容易失去人性化的一面。个人生活枯燥,并且一旦社会作为一个 系统伤害自己,会找不到伤害的源头然后盲目报复(如谢逊和成昆的例 子,就是成昆利用了自运行系统,在伤害谢逊后躲在了自运行系统的后 面,成功让谢逊盲目报复) 3.(反思)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总需要温情的存在 复习题 九社会禁忌与人际沟通规则的

10、联系 1.社会禁忌是制定人际沟通规则的重要方式之一。 2.禁忌如同雷区,制定规则的过程如同扫雷 3.制定的过程应先暴露个人禁忌,避免触雷,从而制定扫雷规则 4.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交流,翻新禁忌 复习题 十为什么总觉得自己的钱是血汗钱,别人的钱是不义之财? 1.(理论)对自己的态度是内归因的表现,对他人的态度是外归因,即认 为自己的成功靠自己,别人成功靠爹妈 2.(恶果)这样的想法会造成不公平,引发社会冲突 3.(正确)应该平等看待运用人际关系的人。如普京和曾国藩的发迹都有 人际关系的成分,但不应该因此而其实对方看不到其真正的能力。利用 资源不可耻,滥用资源才可耻 复习题 十一男人“惧内”是传

11、说还是事实? 就事件而言,属于情感的危机管理;就社会控制而言,是是群体刻板心理共识 下形成的责任约制。 1.男人的惧内是一种“应激惧内”,“因时因地的惧内”。 当男人一旦发现情感诱惑的不安全因素,撤离不易,又不愿继续陷入时,可能向 妻子示弱,请求帮助。妻子审时度势,及时帮助丈夫渡过难关,整个过程属于情 感的“危机管理”, 2.社会控制(欲望)的“间接管理”。 某些个体的自我控制永远不能完全抵御社会本我(原始本能如攻击性、破坏欲、 怜香惜玉,不善于处理与异性的边界等)的冲击,只有通过默许他人对自己的管 理方能摆脱欲望的控制。正如男人的“气管炎”(惧内),智慧男人群体通过女 性“间接管理自己欲望”

12、的合理化方式,是男女在社会潜意识层面的一种默契, 而不是单纯控制那么简单。 3.“示弱”是一种修为。 在欲望信息(很多变相包装成时尚的东西)多元、多维传递的世界里,个体试图 靠自己彻底控制欲望的能力已变得衰微,被动接受组织的管理;主动与他人结成 抵抗诱惑的安全联盟;通过信仰力量与他人修行、修通也是一种方式。“敢于示 弱,适时示弱,及时示弱”更是强者的最高修为之一。 4.“惧内”不是传说,是社会化的成果之一,也是继续社会化的智慧。 复习题 十二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否有问题? 既是社会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也与单亲家长的反向自我暗示有关 系。 1.基于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的群体无意识排他行为。

13、当社会资源有限,某些群体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争夺资源时,可能无意 识强调 本群体的“优越性”,突出其他群体的问题性和特殊性,单亲家庭群体的所谓 “问题” 极有可能是这种社会偏见的“社会产品”。 2.单亲家长的反向自我暗示。 “单亲家庭的孩子有问题”的说法更多是这个群体中某些人的反向自我暗示。也 就是说, 很多非单亲家庭的人受到了单亲家庭群体自卑情结的暗示,“人必先自侮,后有 他人侮 之,国必将自伐,而后有他国伐之”。所以,单亲家庭的问题并不完全在于其他 群体的 看法,而是一种自我认知的问题,如果不自我边缘化,不“自我放逐”,也许问 题未必真的会进一步恶化。 复习题 十三离婚是否一定会伤害到孩

14、子? 1.如果孩子能够阻挡婚姻的解体,那么往往不是因为孩子,而是夫妻的情 感还在。2.如果维持一种虚假的婚姻,即使孩子还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生 存,但是他的内心已经不完整了。因为,感情对他来讲已经可能是“一 场彻头彻尾的谎言或者是虚假的繁荣”,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够结束 一段情感追求另一段情感当然还好,总比对情感的真实彻底失去信心要 幸运得多。 3.所以,离婚未必一定伤害到孩子,关键是双方的心理还不够释然,和离 婚者对其他群体的一种自卑暗示也不无关系。 复习题 十四试结合群体心理学理论解读“情人”现象?关注“子人格”和 “离婚成本”、“规则摆动”。 (一)1.角色扮演是社会人格有限摆动的需要。2

15、.所谓有限摆动,就是一 种先入为主的角色会迫使社会成员屈从于规则,如同一个细细的铁链可 以拴住一头凶猛的野兽,问题是它自己画地为牢。3.所以,经常出现的角 色扮演只是一些“子人格”围绕核心人格(先入为主)的规则摆动,浅 尝辄止。4.所以,“情人现象”很多只是这类子人格的摆动,尤以有婚姻 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人”行为更加典型:有的希望另外证明一下魅力, 有的觉得只有一个的理解是不够的,当然婚姻不幸的又无法摆脱家族 “魔咒”人对于“情人”的动力会更强。但是,角色扮演就是角色扮演, 这种人际互动还是有界限的。5.所以,情人是一个“子人格群体”,真正 破茧而出还是要充分考量互动成本的。 复习题 十四试结合群体心理学理论解读“情人”现象?关注“子人格”和 “离婚成本”、“规则摆动”。 (二)离婚在中国有太多的成本,中国的婚姻是很多人的“移情产品”: 那些希望爱情变成传奇,情人变成情圣的人把太多自我的情感理想化的 需要注入别人的婚姻中,于是中国的离婚至少造成了部分投注情感到别 人婚姻中的很多人的“失恋”, (三)所以,当“婚姻”变成某些人维持爱情传奇需要的“客体”的时 候,婚姻要离就不容易了。而那些“两人的婚姻就是两个家族联姻”的 婚姻模式要解体,难度就更大,尽管夫妻的矛盾往往就是来自两大家族 的文化对决。所以,中国的离婚问题不可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