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防范产能过剩刍议.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589336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防范产能过剩刍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族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防范产能过剩刍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防范产能过剩刍议.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防范产能过剩刍议摘要:本文以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供给与需求之间分析为基础,认为当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格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农业产能过剩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上。笔者提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重视解决和防范产能过剩问题,要在发展思路和战略上创新,围绕大市场、大产业来勾画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要解决农业项目建设中政府行为扭曲和生产环节产能过剩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速极快,与此同时,在部分农村和农牧

2、区的农村产业,以及部分农产品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因此,推动民族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围绕大市场,在结构优化和良种普及以及加工增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一、问题的提出(一)农业产能过剩客观存在农业产能过剩与工业产能过剩比较,程度较轻,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重视,势必影响未来农业投资的效率和农业结构优化进程。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出口蔬菜和水果较多的国家。2014年,中国农业占全球的比重达25.2%,其次,欧盟占17.5%,印度占16.9%,美国占4%,巴西占2.7%,俄罗斯占2.3%。(二)我国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格局首先应该肯定,民族地区农业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对西部部

3、分民族省区的调查和网络资料分析来看,目前,在西部民族地区中,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同时,特色养殖业,特色林果业,特色用品等,也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特别是经济林的栽培面积已经很大。总体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格局在2000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粮食生产形成规模,而且经济林果,特色养殖以及民族用品等生产规模也已经很大。二、我国农产品宏观过剩情况的初步评估要科学分析民族地区农业产能过剩问题,必须以全国农业的宏观情况作为参照系。(一)粮食供给与需求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21亿吨,1比2014年增加1440.8万

4、吨,增长2.4%。2004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年初的中国城乡人口总数为13.68亿人,比上年末净增加710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有2.1亿,占总人口数的10%。2粮食市场结构评估:一是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56公斤。按全国人口总数计算,口粮消费量为25389万吨,人均186公斤;二是粮食的进口数量已突破8000万吨,大约占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8%;三是根据预测分析,预计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需缺口为10012万吨,?Z食进口量将超过10000万吨。总体来看,口粮的供给与需求结构大体平均。(二)油料供给与需求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2015年,油料种植面积为

5、1390万公顷,油料总产量为3500万吨;油籽种植面积为2340万公顷,油籽总产量为5518万吨;棉花种植面积为340万公顷,总产量为510万吨;大豆种植面积610万公顷,总产量1100万吨;油菜籽种植面积为730万公顷,总产量为1430万吨;花生种植面积为470万公顷,总产量为1690万吨。油料总体形势是结构性短缺。目前,中国60%的大豆依靠进口,主要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32015年,全年的大豆进口量达8169万吨。(三)蔬菜供给与需求据匡算,我国成年人每天需要食用蔬菜300500克。近年来,中国蔬菜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种植面积由2007年的1.75千万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2.05千万公

6、顷,产量由2007年的5.47亿吨增加到2013年的7.06亿吨,已经超过粮食产量,成为我国第一大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210公斤,供给已经明显过剩。在供给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蔬菜出口必须增加,2013年我国蔬菜的贸易顺差达到53.21亿美元。在出口市场上,我国蔬菜出口到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但也面临产品质量有待提升、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有待增强的难题。我国每年要进口超过8000吨的海外蔬菜种子,占国内销售额的25%以上。(四)水果供给与需求据科学计算,成人每天食用水果200400克为宜。按照国家有关规划,我国特色经济林面积到2020年要达到4100万公顷。经济林主要

7、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以及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目标的林木。截至2013年底,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3781万公顷,总产量1.48亿吨,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年产值达到9240亿元,过剩的可能性在于:一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水果总产量增长至26142.24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00公斤,总量上已经出现过剩。二是结构优化速度太慢。优质果率约在35%左右,果品产量中仅有5%能够出口和竞争,还有近15%属不合格产品,而发达国家的优质果率已达到7%,符合出口标准的高档果品占5%以上。三是大量存在低产低质的果园和品种。四是果品深加工业滞后。(五)西瓜甜瓜供给与需求根据农业部办公厅相关数据,目

8、前,我国西瓜甜瓜播种面积已超过麻类,糖料以及烟叶,药材等传统经济作物,约占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1.5%,其产值约为种植业总产值的6%,在部分主产区达20%以上。2012年,全国西瓜播种面积达180万公顷,甜瓜播种面积达3141万公顷,总产量约在1000万吨,人均占有量为80公斤。不仅如此,西瓜、甜瓜种植业逐步走向区域化与规模化格局,从全国区域布局来看,西瓜种植产业布局主要以华东、中南两大地区为主,甜瓜种植产业布局已发展成华东、华中、西北产区三足鼎立的格局。发展缺陷主要表现在优质产品少、品牌开发和经营不够、种子市场管理混乱、品种更新滞后、种植方式单一、加工滞后、产销失衡。 (六)肉类供给与需求20

9、15年,中国肉类总产量达8500万吨,4人均年消费肉类达60公斤以上,平均每人每天消费肉类产品3两左右。进口冷冻肉比重持续上升。例如,青岛市2015年15月,牛肉进口总额5960万美元,同比增长191.2%;羊肉进口总额1.0614亿美元,同比增长79.6%。预计,在2030年之前养殖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将分别约达52%和55%。但从区域来看,2015年西部地区的肉牛、肉羊及肉鸡养殖规模已经出现局部过剩,价格降低。(七)乳制品供给与需求近年来,乳制品产业发展明显迟缓,受国际乳制品市场严峻挑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奶

10、牛养殖规模超过1600万头,牛奶(生鲜乳)产量3725万吨。另据统计,2008年至今,我国进口奶牛超过68万头,进口奶牛及其后代群体规模约达140万头。与此同时,大中城市人均乳制品购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鲜奶消费量已从17公斤下降到14公斤左右。2014年,全国液态奶产量2400.12万吨,下降0.91%;全国干乳制品产量251.70万吨,下降4.17%,产量降低到2006年水平。高档乳制品进口依存度加大。2014年,我国进口工业奶粉92.34万吨,同比增加8.07%。目前,国内进口奶粉的库存约25万吨左右,国产奶粉库存约15万吨,去库存压力很大。根据农业部对4

11、82个鲜奶固定观测点2015年19月份的价格调查,鲜奶价已从4.26元/公斤降至3.84元/公斤。国产牛奶供给明显过剩。(八)茶叶供给与需求由于发展绿色农业的需要,近年来茶叶产业发展极快。2015年,全国18个产茶省茶园总面积达288万公顷,采摘面积226万公顷,其中,湖北、贵州、陕西、四川4省茶园面积年均增加13333公顷以上。产量增加。干毛茶产量227.8万吨,比上年增加18.6万吨增8.9%。干毛茶产值达到1519.2亿元,比上年增加170.1亿元,增12.6%。结构优化加快:一是茶园结构优化,无性系良?N茶园面积比例达56.5%,有机茶园面积比例达到6.2%。二是茶类结构优化,在干毛茶

12、产量中绿茶、乌龙茶所占比例下降,红茶、黑茶、白茶、黄茶比例上升。三是茶叶提质增效继续取得良好成效,主要体现在茶叶质量安全保持稳定,名优茶比重提高,亩产量和亩产值提高。但是,部分地区也出现了销售困难。三、民族地区农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和特点(一)政府干预方式和作用从政府与农业的关系出发,形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一是2000年以来,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通过引进投资、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四荒地”开发等,农牧区资源开发速度明显加快。二是做大规模、做优质量、打造品牌是大多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许多地方都把特色农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因此带来种养业的快速发展。三

13、是政策推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尤其是某些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干预农业生产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干预,直接影响农牧户的决策和投资行为。(二)产能过剩的主要特点从现实来看,我国民族地区的农产品,畜产品和林产品以及水产品的种类很多,结构也很复杂。当前,与发达地区比较,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产能过剩具有许多明显的特点。一是结构性过剩。与农产品市场需求相联系,优质的农产品,畜产品,以及林产品和水产品的比重低,传统的、落后的、淘汰的产品比重比较高。二是品质性过剩。同样是优质农产品,由于种植方法,加工以及环境的滞后,极大地影响了产品品质,即优质的、绿色的、无公害的农产品比例低,市场占有率低,出口

14、能力弱。三是总量性过剩。由于全国农产品生产量过大,国内市场又有限,这就必然导致销售困难。四是需求性过剩。由于经济增长“下行”的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迟缓,导致城镇消费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减少了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三)农牧区产能过剩的消解成本影响从民族地区农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产能过剩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以及消解成本是完全不同的。种植业的消解成本相对较低,不论是种植粮食,蔬菜、甜瓜,还是种植油菜,药材以及西瓜等,是季节性市场过剩,下个季节就调整种植结构,所以成本不是很高,主要影响当年的收入增加。而养殖业的消解成本比较高,这是因为搞规模养殖一般要建设养殖场,引进大量养殖品种,规模越大调整成本就越高

15、。同时,林业基地大多数建设在民族地区,经济林面积较大,在一般情况下,果树栽培与果树进入盛产期需要5年以上,如果形成产能过剩,调节成本就非常高,既有经济成本,又有时间成本。不仅如此,不同农产品系列的出口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过剩的水平,出口越好,消解成本就会越低。相反,则消解成本也就高。四、民族地区农业供给侧存在的短板(一)市场经济的两大机制所谓农业供给侧是指农产品的市场供给能力、供给结构、供给区域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实际上是由两大组织构成的。一是市场总供给与市场总需求。经济运行的最佳目标就是追求“马歇尔均衡价格”,即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两方面同时达到一致的状态。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市

16、场总是表现为不完全的“均衡”状态,不是供给大于需求,就是需求大于供给,要么出现供给不足,要么出现需求不足。二是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为了达到“均衡”状态,不论是政府调节还是市场调节,都会运用各种手段或者杠杆,对经济运行的供给侧、需求侧、结合点等进行调控。(二)经营主体的短板因素影响民族地区农业供给侧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我国民族地区经营主体大多是以农户、农牧户为主,规模小、条件不高。二是大多数农牧区产能较高,而农牧民的经营能力较弱。判断市场供需关系、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普遍比较弱。三是农产品品质不高。大量农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比如,许多地方的经济林果业统计面积中,就含了大量“老品种”林果,在蔬菜方面大众化品种也较多。四是生产方式传统。由于耕作方式和饲养方式的落后,致使大量农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证。五是与农区比较而言,民族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