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演示教学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8588307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3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演示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演示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演示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演示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演示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演示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演示教学(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八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2,第一节 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作用,一、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内容与功能,货 币 政 策 内 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操作目标 中介目标 最终目标,货 币 政 策 功 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充分就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金融稳定 防范金融危机,调整总供求均衡 保持物价稳定,6,(一)货币供求均衡与非均衡 货币供给量(Ms)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货币形式的总量或一国经

2、济中可用于各种交易投资的货币总量 货币需求量(Md)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需要,7,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说明的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即Ms=Md; 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满足不了货币需求,即Ms Md,8,价格水平的变动是影响货币均衡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假如基期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当观察期内价格水平提高,若货币供给不相应调整,货币供求关系发生怎样变化? 假如基期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当观察期内价格水平下降,若货币供给不相应调整,货币供求关系发生怎样变化?,9,当价格水平提高,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增加,若货币供给不相应调整

3、: Ms Md,10,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提高或下降时,相对于并未改变的实际货币需求(Md/P),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Ms/P)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11,设一个流通中的现有货币是100亿元,在考察期内商品、服务的实际增长率为零,但价格水平却上涨了1倍。若货币供给名义增长率为零,会出现什么问题? 相对没有变动的实际商品、服务供给(实际货币需求Md/P ),实际的货币供给( Ms/P)是多少?,12,设一个流通中的现有货币是100亿元,在考察期内商品、服务的实际增长率为零,但价格水平却下降了一半。若货币供给名义增长率为零,就会出现什么问题? 相对没有变动的实际商品、服务供给(实际

4、货币需求Md/P ),实际的货币供给(Ms/P)是多少?,13,若货币供给名义增长率为零,原有货币100亿元只能满足实现流通中商品、服务的50%。 相对没有变动的实际商品、服务供给(实际货币需求),实际的货币供给减少了一半,仅仅为50亿元。 100/(1+100%)= 50(亿元) 即 Ms/P Md/p,14,若货币供给名义增长率为零,实际只需要货币50亿元就能满足实现流通中的全部商品、服务。 相对没有变动的实际商品、服务供给(实际货币需求),实际的货币供给增加了1倍,为200亿元。 100/(1-50%)= 200(亿元) 即 Ms/P Md/P,15,结论: 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

5、价水平提高时,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Ms/P减少,而实际货币需求并未改变,则Ms/P Md/P 。,16,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社会总供给(AS)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即是由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服务构成,包括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17,社会总需求(AD)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要总量,即市场的支出构成,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18,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条件是: AS = AD 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19,三、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联系 二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市场总供给决定真实的货币需求 货

6、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促成市场总需求的形成 市场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四边联动关系,市场供求 AS AD 货币供求 Md Ms,21,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关系,货币的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是现实中二者并非完全等同。,22,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作为载体,但是并非所有的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货币供给 = 现实流通的货币 + 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市场需求 = 现实流通的货币 X 货币流通速度,23,市场供给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 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 市场供给 货币流通

7、速度 市场需求 = 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24,三、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货币供给量:一国经济中可用于各种交易投资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或机制。,25,政策意义: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货币政策可能无效。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货币政策是有效的。,26,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 是指货币供给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27,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

8、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28,货币供给量公式 Ms = m. B,(),(),29,其中: Ms 货币供应量 m 货币乘数 B 基础货币 Ms = C + D B = C + R 其中:C 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 D 全部存款货币 R 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准备存款),30,=,C + D,C + R,=,31,由上述公式可以知道,决定货币供给主要有三个基本因素: 通货-存款比(C/D); 准备-存款比(R/D); 基础货币(B),分析:,通货-存款比率(C/D),公众的行为 商业银行的行为 中央银行行为,公众的行为 商业银行

9、的行为 中央银行行为,准备-存款比率(R/D),中央银行行为,基础货币(),33,结论: 货币供给虽然不完全是外生的,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基本上是可控的。,34,(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胀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胀的影响可以通过AD AS (总需求 - 总供给)模型来进行分析,AD AS (总需求 - 总供给)模型,P2,P1,Q1,Q2,Q3,Q4,AD1,AD2,AD3,AD4,AS,P3,P4,E1,E2,E3,E4,Q,P,0,36,在ADAS 模型中,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来的均衡点向新的

10、均衡点移动来实现的。 但是,由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的差异,总需求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影响是不同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也就成为理解货币政策效应差异的焦点。,37,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适当的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促使经济的稳定增长;但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调整时机、作用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也可能加剧经济剧烈波动。 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38,(三)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 古典学派的观点 货币政策与政府的干预均无效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 货币供给增加只会带来产出增加,而不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增加,古典学派的

11、总供给曲线,AD1,AD2,AS,P1,P2,P,O,QN,Q,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的总供给曲线,AD1,AD2,AS,P1,P,O,Q1,Q,Q2,41,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研究了1861 1957年近100年英国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反向关系,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A,B,失业率,货币工资变动率,0,A1,A2,B1,B2,( 通货膨胀率),AS,43,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指出菲利普斯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即忽

12、视了通胀的预期影响。他在自然率理论、适应性预期、粘性价格这三个主要理论前提下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将费利普斯曲线区分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费利普斯曲线。,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3,2,AD1,AD2,SAS1,SAS2,QN,Q,1,Q1,LAS,O,45,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是建立在自然率理论、理性预期、完全伸缩性价格的理论前提之上的。结论是: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的政策只会带来通胀而不会带来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是无效的。,合理预期学派模型,2,1,AD1,AD2,AS1,AS2,QN,Q,O,47,新凯恩斯主

13、义的政策有效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是:自然率理论、理性预期、非对称信息和粘性价格。 结论是:即使公众完全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动,货币政策仍然是有效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2,1,AD1,AD2,AS1,AS2,QN,Q,O,ASA,A,QA,49,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一般按照央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程度、影响速度以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操作目标、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及其关系,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 再贴现政策 法定准备金率 其他工具,操作目标,准备金 基础货币 其他目标,货币供应量 利率 其他目标,中介目

14、标,货币稳定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最终目标,51,最终目标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基本上是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的。,52,操作目标是最接近货币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它们直接接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反映较为灵敏,是政策工具操作直接控制的指标,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太稳定。,53,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与最终目标联系密切,是央行在一定时期内和某种特定经济情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其变动可以较好地预告最终目标可能出现的变动。,54,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从弱到强,受央行的控制程

15、度从强到弱,三者有机构成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55,二、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关系 物价稳定 所谓物价稳定,并不是将物价水平冻结起来长期保持不变,而是指物价总水平大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剧烈波动。,货币政策,物价水平,货币供给,56,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实际经济产品或劳务总量的增长。,货币政策,投资率 储蓄率,货币总量动力 结构动力,货币环境,经济增长,物价 汇率,57,充分就业 通常是指在一定工作条件下,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找到适当的工作的一种就业状态。,货币政策,货币供给,社会总需求,充分就业,58,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

16、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支出保持基本平衡,两者相抵后,略有顺差或逆差。,资本的流入 或流出,货币政策,利率,汇率,贸易的顺差 或逆差,国际收支平衡,59,金融稳定 金融危机主要是指由银行支付危机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60,(二)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 政策目标之间既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也存在着矛盾。然而,总体而言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主要的。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关系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的关系 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61,(三)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理论与实践 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