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讲解学习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8547361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4.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讲解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讲解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讲解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讲解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讲解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讲解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讲解学习(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与精神特质,什么是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应当属于文化。 文化可以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类。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和一般动物、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独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部分。 狭义文化不包括物质文化的部分,仅仅指精神文化,即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产生于过去,影响到现在,并将留存于未来的历史文化,是业已积淀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潜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特质的文化。,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所以

2、自有了人的出现,便有了文化开始之源。 原始的文化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个方面,如三星堆遗址文化,这些原始文化,某些方面至今仍令人费解。,每当国家处于乱世时,文化反而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的景象。中国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典型。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来的文化学概念。他认为人类文化是多源头的,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辉煌的文化:中国出现了孔、老、孟、庄等一系列哲学家,巴勒斯坦拥有一批希伯来的先知,希腊则产生了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等一批哲人。这一时代就是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现在世界上的许多文化学者都接受了这一概

3、念及“轴心时代”的学说,这一时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以尊“天道”尚“自然”的道家、以强化法令刑律为主的法家、以“兼爱”“非攻”为主张的墨家等,各家代表皆是一代宗师,各成一家之言,呈现中国文化史上最蔚为壮观的局面;这一时代,哲人们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了纵横八极的议论,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泛、论述之精彩、精神之深邃,至今仍令我们有一种“仰之弥高”之感;这一时代,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气势恢宏、凌踞百代,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是使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推动力。,统一的帝国和文化的一统,秦“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

4、“地同域”的文化改革一气呵成,其政治的磅礴气势,使其文化也散发宏阔之精神。但思想上却是实行专制,“焚书坑儒”,使中国文化遭受第一次浩劫,开了历史上君主思想专制的恶例。,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汉代政治上的统一,促使思想上的统一,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齐放的状态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取代而成为主流文化,文化也实现“大一统”,从此儒家文化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文化,统治中国人民思想近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君权神授”,“王者天所予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他把天地阴阳的自然法则和自然界的五行搬到社会生活中,他的名言是“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5、”,所谓“道”即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就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现在董仲舒伦理思想中的“神权、君权(后扩延为政权)、父权(后扩延为族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的四条极大的精神绳索,特别是“三纲”与神权的结合,形成一套统治人民的精神枷锁,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历史的发展起着不良的影响。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儒家的礼学发展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儒学从此神秘化、庸俗化,溶进了统治阶级

6、的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加强专制主义、镇压人民反抗的御用工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家思想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由于儒家的推崇,诗、书、礼、 易、春秋被正式尊为“五经”。东汉时,又增加了孝经和论语,成为七经。 西汉王朝在朝廷立五经博士,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由于五经都是先秦典籍,要读懂它们就得有人传授,有人注释,于是,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就成为专门学问。这就是从汉代一直到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在我国文化史上,两汉经学是与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两宋程朱理学相提并论的文化形态。,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魏晋南北朝,频繁战乱,社会动荡,可

7、谓又一个乱世。其间的文化统一的局面被打破,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格局。这一时期,随着东汉王朝的崩溃,儒学企图包罗万象的理论不免黯然失色。于是,玄学应运而生。 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它贵尚玄远,其特点是稍略于具体事相,而究心于抽象的原理。它把形而上的哲理放在高位,论事辩理,不带俗气,别有风骨。它是魏晋时代的一个重要流派,对魏晋时期文化思潮有深刻的影响。 儒学着眼于构建王道秩序与名教(用名分等级来教化百姓)秩序,玄学把探求理想人格当做自己的中心课题;儒学热衷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玄学却注重思辩深邃的本体论(世界万物的有

8、无、一多、动静、本末等)。,玄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 现实意蕴就是对魏晋人极力追求的理想人格,进行理论上的建构。 在魏晋士人的推动下(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老庄哲学中轻人事、重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推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这样一来,就把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带给了中国士人。 由于魏晋玄风的影响,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和开阔,由于其对自然的爱好与崇尚,使后世的书画创作具有了超凡脱俗、自乐逍遥的风格,同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影响极大。,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 的兰亭序,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顾恺之 的洛神赋图,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

9、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 。,我国本土化的宗教道教也在这个时期得以诞生、发展和壮大,同时,另一支异国宗教佛教也在此时进入中国文化系统,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相互对撞、相互融合的多元激荡的格局,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引发胡汉文化大规模冲突,使中国文化呈现多样性、丰富性,使中国文化的机体不断强健,胸襟不断宽大,兼容并包。,北魏孝文帝改革 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通汉婚、改籍贯、迁都洛阳(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即今山西一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

10、度,对发展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中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传统文化的隆盛时代,隋朝和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两个朝代相继开疆拓土,建立起东临日本海、西至中亚西亚的隋唐大帝国,在空前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中国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大国风范。仅其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朝气蓬勃、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隋唐文化的气度恢宏,还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门阀世族世代盘踞高位,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隋唐两朝政权却推行全面压抑门阀世族的改革措施。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参与和掌握了各

11、级政权。 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时代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唐代文化也因此具有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气质。,唐太宗不仅政治上实行开明统治,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并行的政策。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对待文化人,唐王朝也采取了较为宽容的姿态,诗人作诗很少有忌讳。比如:白居易以

12、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而写作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对皇帝进行露骨的批评,这在其他朝代是难以看见的。 由此可见唐代文化开放的氛围。,唐代文化还广泛地吸收并容合外域文化。 南亚、中亚、西亚乃至西方世界的宗教、医术、音乐舞蹈、 建筑艺术,如八面来风,一拥而入,首都长安成为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隋唐文化对外域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可以称为卓越的范例。其在文学、书法、音乐、绘画、历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是各种文化的集大成时代。,中国文学的首唱是诗,中国诗的巅峰在唐代。 清代编纂的全唐诗中,收录作品多达48900余首,是唐朝之前所有诗歌总和

13、的2倍还要多,诗人2300余家。在难以数计的天才诗人中,既有李白、杜甫诗歌巨匠,也有薛涛、鱼玄机那样才思超群的女诗人。 他们的杰出创作,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红楼梦第回黛玉让香菱精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以这三人做底子学诗),与中国诗的历程几乎一致,中国的书法在唐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李阳冰的篆书,张旭、怀素的狂草,以及颜真卿的行书,都成为后世的样本。 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则把楷书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而颜真卿和柳公权成为中国书法的旗帜。,唐代也是绘画的极盛时期。画圣吴道子改造传统线描写技巧,丰富了线条的美感因素,深刻地活化了线条的生命力。 在画

14、科上,唐代绘画也是全面发展。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充满了生命活力。,精细雅致的趋向和市井文化的兴起,与唐朝豪放、大开大阖的文化相反,宋代文化则以内倾、精细、雅致著称。这是由于宋代长期处于内忧外患、国力微弱所致。这一时代的文化,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等方面都浸透着宋型文化这一特色风貌。,理 学 建 构,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理学的建构。理学家将理学发展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这对后世社会和人们的思想等方面影响巨大 。,两宋理学由五位理学大家创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创始人是周敦颐,集大成者是朱熹,在理论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二程,后世多称“程朱理学”

15、。,以朱熹为代表的两宋理学,其主要思想是天理论,认为自然界天地万物无不体现天理,“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体现,统治者制定的政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也是天理的体现。天理具备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的绝对权威和永恒性质,它的合理性不容置疑。违背礼义规范的行为都属于人欲,而做人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 从程朱理学的社会作用来看,明显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强化了“三纲五常”,严酷窒息了人们的思维自由,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和独立性,强化了家长式的专制主义统治,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它重视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倡导“修身、治国

16、、平天下”的功业意识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与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两宋以降,出现了许多讲气节操守的杰出人物,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不畏强权的海瑞,刚正不阿的左光斗,誓死抗敌的史可法,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理学思想的积极影响。,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唐朝的诗登峰造极,宋朝则以词著称。词起源于市井歌谣,由于文人的介入,而向雅化的方向发展。 词的特点是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意境空灵,情感幽怨,手法极为细腻,内容极为精致。 尽管宋代词坛还有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风,但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宋词雅,宋画也雅。宋画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李成画作) 甚至宋人赏玩的瓷器也没有唐代瓷器那种繁丽丰腴的色彩。 宋人的服饰也以简朴清秀为雅。,在宋代文人构筑的上层文化世界之外,还兴起了在瓦舍勾栏中成长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