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清晕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4例疗效观察.docx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8522721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止痛清晕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4例疗效观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止痛清晕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4例疗效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止痛清晕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4例疗效观察.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止痛清晕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4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针刺并用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4例,以益气活血、疏通经络为法配合针刺晕听区治疗总有效率9324。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疗效显著的可靠。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中药 针刺 治疗笔者于2000-2003年,应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4例中,男48例,女26例;年龄在51-77岁之间,平均58岁;病程1个月-5年,一般2-3年。均符合下述诊断标准:(1)眩晕为旋

2、转感,视物晃动或不稳感,多因头位或体位改变而诱发;(2)眩晕同时至少尚伴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症状,如眼花、黑蒙、散光、视物型、复视、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无力、摔倒、昏厥等;(3)有轻度的脑干损伤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消失,调视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轻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眼球震颤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4)病因明确,如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低血压等;(5)TCD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加快或减慢。2治疗方法2.1自拟中药基本方:黄芪30g,生甘草10g,白芍15g,姜黄15g,红花15g,鸡血藤15g,灵仙20g,葛根20g,桃仁15g,辨证加减:眩晕明显加天麻15g,菊花1

3、0g;肢体麻木加桂枝15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服,连用10天。禁服膏梁厚味及辛辣之品。2.2针刺方法:取头针晕听区两侧(耳尖上15厘米为起点,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平直线即为该区)。选用25-3寸的26-28号针。局部常规消毒后,沿头皮下斜方向捻转进针,针刺在头皮下或肌层即可。达深度后,绝对固定不能提插。用食指挠侧面与拇指掌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掌指关节不断伸屈,使针旋转。每分钟要求150-200次以上。持续3-4分钟,留针5-10分钟,再行针一次,留针一次,起针以棉球压迫出血处。10天一疗程。或用C6805-H治疗仪连接针柄,疏密频率,10分钟即可起针。3疗效判定标准及结果3.1疗效判定标准:

4、痊愈:眩晕走路不稳、恶心呕吐及水平性眼球震颤等症状体征消失,TCD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及TCD改善50以上。无效:症状TCD改善50以下。3.2结果:本组74例病人,口服中药,配合针刺治疗20天,临床治愈60例,占8108;好转9例,占1216;无效5例,占676。总有效率9324。4病例举例杨某,男,45岁。因反复发作性眩晕,每遇转颈及体位变换症状加重2个月,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曾服用西比灵等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3天前起床过快,症状加重,伴有颜面及上肢麻木,舌质淡暗,边有瘀斑,苔白,脉弦。血压11070mmHg,TCD检查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颈椎X片,颈3-6椎体

5、骨质增生。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风眩。治以益气活血通络。主方加天麻10g,桂枝15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服。同时针刺晕听区,5天后,眩晕颜面及上肢麻木减轻,恶心呕吐消失。继予上剂加减并剂针刺共用药15剂,诸症若失。复查TCD波幅增高,1年后随访体位性眩晕未再发作。5讨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的风眩范畴。西医认为其病因是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引起血管狭窄,或因颈椎增生,压迫椎动脉,或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狭窄、痉挛,使脑血流不畅,造成供血不足,前庭系统缺血,导致脑功能障碍。如果长期反复发作,最终能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硬化,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因此

6、尽快终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发作,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中医认为:中老年人素体亏虚,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血行不畅,脉络瘀阻,脑络失养,致机体平衡功能失调而眩晕。辨证为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方中重用黄芪,取其补气力而行性走;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解平滑肌痉挛,三药合用使气旺则血足,运行周身;辅以姜黄、红花、桃仁、鸡血藤、灵仙、葛根活血化瘀通络。全方凑益气活血、疏通经络之效。瘀血得化,经络则通,脑髓得充,则眩晕肢麻等症可获痊愈。治疗中配合针刺晕听区,经临床应用证实具有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脑细胞代谢,增加脑血液循环等作用。因此为治疗本病一种有效方法。中药针刺相互配合则疗效尤为显著。参考文献1游国雄,武志强,杜贵今,等轻微椎一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问题中风与神经科疾病杂志1985;2(1):6:133200吉林省汪清县中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