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浙闽赣竹产业合作区的可行性及建议.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518476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浙闽赣竹产业合作区的可行性及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设浙闽赣竹产业合作区的可行性及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浙闽赣竹产业合作区的可行性及建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浙闽赣竹产业合作区的可行性及建议摘要:文章结合浙闽赣竹产业发展现状,以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为借鉴,构建浙闽赣竹产业合作区,分析了其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2/view-13086052.htm 关键词:浙闽赣;竹产业合作区;可行性;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木材供给紧张的情况下,“以竹代木”的设想逐渐被关注。浙江、福建、江西均是我国竹业大省,借鉴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以下简称“海峡两岸实验区”)的经验,建立浙闽赣竹产业合作区,对我国竹产业发展是一次飞跃。 一、海峡两岸实验区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一)成效 海峡两岸实验区依托闽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

2、和产业基础,构筑产业及经贸合作平台,具体规划包括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森林食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育、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科技开发等6个合作区和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实验区建立以来,先后与台湾20多加社团组织建立协作关系;累计引进涉林台资企业67家,合同利用台资1.53亿元;引进推广台湾“五新”284项(“五新”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推广面积16.4万亩(引自三明市林业局座谈报告,2011-07-04)。实现了开辟共赢发展新窗口,拓展了对台合作新平台,构建了林业产业承接现代技术的新接口,激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动力,为深化两岸林业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经验

3、海峡两岸实验区的建设理念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具体表现为: 1、利用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三明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腹地,是连接海峡两岸的重要枢纽,与台湾均为森林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较完整的地区,自然条件相似,产业合作的自然条件基础较好。 2、发挥两地林产业优势,开展优势互补。三明市劳动力丰富、木材原料供应充足、林业特色突出、开发潜力广阔;但林产业整体规模小、布局散、档次较低。台湾林业科技水平较高、世界市场广泛、林业产业资金投入较充足;但面临木材原料供应困难、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等压力。我国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将东岸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与西岸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

4、相整合,解决东岸林业发展空间限制问题,提高西岸林业科技含量。 3、国家政策积极扶持。我国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为三明与台湾现代林业合作率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浙闽赣竹产业发展现状 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浙闽赣毛竹林面积及株数已经达到我国总量的一半左右,竹业资源发展潜力巨大,三省竹产业发展现状如下: (一)浙江省 浙江省是我国重点产竹省份,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省竹林面积78.29万公顷,约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14.55%,2007年全省竹业总产值

5、230亿元,约占全国的30%。竹业是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林业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2009年主要竹材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 浙江省毛竹年产量约占全国15%,毛竹产品在三省中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应加强毛竹低产林改造,提高毛竹经营管理的科技含量。 (二)福建省 福建省是我国竹子重点产区,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省竹林面积为99.31万公顷,约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18.46%,2006年全省竹业年产值达到131.8亿元,目前已开展竹材人造板、竹笋系列产品、竹制日用品、药用保健品以及竹工艺品等五大类产品的规模和系列化生产,2005-2009年主要竹材产品产量如表2所示。 福建省

6、篙竹产量更具有市场竞争,在竹材产品生产中处于核心地位,篙竹加工业应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三)江西省 江西省是我国主要林产区,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省竹林面积为85.16万公顷,约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15.83%,2007年竹产业年产值168.6亿元。近年来,江西省建立起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竹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产业模式,工业化支撑作用明显,竹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三、建设浙闽赣竹产业合作区的可行性 借鉴海峡两岸实验区的经验,建设浙闽赣竹产业合作区的可行性主要包括: 第一,自然地理区位优势。海峡两岸实验区实现利用闽台两地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奠定了地域基础。浙闽赣地处我国东南亚热带地区

7、,是通往长三角、珠三角及亚太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地理区位优越,适宜竹类生长。 第二,社会经济优势互补。海峡两岸实验区利用两地社会经济条件,在资本、劳动力、原料供应等方面实现了互补。浙闽两省海外贸易发达,资源引进便利,林产加工业基础扎实,资本容量较大;江西省地处鄱阳湖经济区,农林业种植历史悠久,产业结构较完善。三省合作能够最大程度实现优势互补,以形成合力经营。 第三,发掘竹产业优势,重点攻关。浙江省发挥竹炭、竹纤维纺织、竹浆造纸等产业优势;福建省发挥竹材人造板、竹制日用品、药用保健品等产业优势;江西省发挥竹笋综合加工利用、低产毛竹林等产业优势,开展重点产业攻关,形成产业规模效应。 第四,国家政策

8、支持。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扶持政策,对建立三省竹产业合作区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竹产业发展前景乐观。 第五,接纳剩余劳动力。竹产业合作区有利于平衡浙闽赣劳动力就业供需,加快非农化和城镇化,完善转换再就业工程,通过竹产业未开发的领域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区域间就业压力。 四、关于建设浙闽赣竹产业合作区的建议 建设浙闽赣竹产业合作区须政府、企业共同行动,推动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对此,笔者建议如下: 第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区域竹产业竞争力。政府建立有利于技术进步鼓励内生增长的经济体制,引导企业强强联合,支持合

9、作区内部产业多元化,使本地化经济和外部经济得到加强;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强化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 第二,实行人力资源替代战略,鼓励自主创业。初期应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事竹产品深加工,以较低的就业成本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利用竹产业新兴化特征,鼓励自主开展与竹产业相关的各项行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 第三,开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国际市场。利用合作区跨省规模效应和竹资源产量优势,开展对外贸易,积极与国外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力争建立跨国竹产业科技开发区,弥补我国不足的领域。 第四,推动竹产业链外向延伸。充分发挥合作区辐射带动作用,开辟周围省份竹业新领域,建立覆盖三大产业的竹产业圈。例如,利用

10、福建省三明市竹业规模相对较大的优势带动福州市毛竹及竹笋加工业的发展;支持广东省竹材造纸研究项目,推广竹纸浆原料。 第五,举办竹业博览会。借鉴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的模式,浙闽赣举办竹业博览会,三省分别设立主办城市(建议为杭州市、三明市、崇义县)(三地行政区域划分级别呈阶梯状,既能开发杭州市竹产业发展潜力,又能推进三明市、崇义县竹产业现代化进程。),每年轮流举办竹业博览会,面向全球,铺设全方位交流平台,与国外先进理念互通有无。 第六,在高等院校设置竹类相关专业。在农林类院校设置竹类相关专业,培养后续人才,提升对竹产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实现竹业科学发展的目标。 五、结论 为缓解木材供需矛盾,我国应充分

11、利用浙闽赣等地的竹类资源,以“海峡两岸实验区”的思路为指导,规划竹产业区的建设方向,推进产业项目共建及城市产业一体、城乡一体联动融合发展,建立特色集约化竹产业培育基地,将竹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重大国策结合,以产业兴起拉动民生工程,为开创我国省际林业合作新领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彩东,蒋卫平.大力开发竹资源,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J.湖南林业科技,2009(1). 2、叶继革.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平台,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关于建设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思考J.国土绿化,2006(7). 3、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调查组.

12、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情况及对策建议R.2011-07-29. 4、蔡新民.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问题的思考J.三明农业科技,2006(1). 5、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全国森林资源统计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Z.2010-10. 6、国内信息.浙江竹业持续发展J.世界竹藤通讯,2009(7). 7、龙九付.提高毛竹经营管理的科技含量毛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林业,2009(8A). 8、张华坚.福建竹产业,踏上新征程福建省“十五”竹产业发展回眸和展望J.中国林业产业,2007(3). 9、刘光胜.江西:竹产业协会构筑七道防线“护岸”J.中国林业产业,2008(11). 10、江西建设竹业强省N.中国绿色时报,2000-01. 11、翁甫金,朱云杰,楼云台.浙江省竹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竹子研究汇刊,2004(1). 12、张志南,李闽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3、杨玲.深入系统研究中国就业问题的力作评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4、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