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位女航空机械师的如歌岁月.docx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8518383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第一位女航空机械师的如歌岁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中国第一位女航空机械师的如歌岁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第一位女航空机械师的如歌岁月.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中国第一位女航空机械师的如歌岁月在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180号国防科工委常州干休所里,住着一位叫陆欣安的老人,她年近八旬,看上去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太太,个头偏矮,眉眼清癯,唯举手投足之间的干脆豪爽,让人依稀可辨当年的飒爽英姿。谁能想到,这位老人不仅是自共和国诞生以来飞上蓝天的第一代女空军飞行员,更是新中国第一位女航空机械师,也是新中国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位女航空机械师教练。她和同机组的姐妹们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和接见;抗美援朝期间,她所在的机组又担负起周恩来总理、彭德怀司令员从北京到丹东的秘密往返任务 多舛的童年1930年11月23日,陆欣安出生在上海杨树浦

2、盛家,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员,兄弟姐妹七个,陆欣安排行老四。 陆欣安的生父原籍南汇大团,但迫于生计,在陆欣安3岁时,父亲将她以两担大米的代价,过继给同乡坦直镇的一对陆姓夫妇,从此改姓陆。陆家在坦直开有米庄,是当地数得着的富户。来到陆家后,养父母对陆欣安视同己出,给取小名顺官。陆欣安在家乡读罢一年初中,在姑妈的提议下,中途辍学到上海市区的妇女职业补习学校学习,专习会计、钢琴和毛线编织。 姑妈的家,是旧上海难得一遇的开明之家,充满民主、平权的清新气息。姑父是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的表弟;堂兄陆佩,早在1942年就加入了,解放上海期间,已是解放军的一位营长。正是这位营长堂兄后来的一番话,改变了陆欣安的一生。

3、 1949年8月,在堂哥的引导下,陆欣安背着父母偷偷报考了当时正在上海招生的华东军政大学。同年8月9日,陆欣安西上南京,终于成为华东军政大学的正式学员,穿上了梦寐以求的黄军装。一年后,临近毕业时,机遇又一次垂青了她,刚刚组建不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来校招收飞行员,而且招的是女飞行员。陆欣安成功地通过了重重考核,从几百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幸运地进入了东北牡丹江第七航空学校学习空航机械,成为新中国首批56名女飞行员之一。初上蓝天在航校的日子刻骨铭心。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的陆欣安,常常会梦见自己在航校时的莹润青葱,梦见与姐妹们翱翔蓝天的奔放与激扬。每年,她都要天南海北地约上老姐妹们碰碰面,重温被青春的汁

4、液浸泡的美好往昔。1951年1月,陆欣安和姐妹们离开北京,来到冰天雪地的牡丹江海浪机场接受严格的训练。那里住房简陋,机场杂草丛生,生活十分艰苦。但是,当时最大的困难还数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为了跟上教学进度,她和姐妹们白天听技术课,晚上补习文化课。经过一年的理论学习,到期末考试时,机械专业的女生班获得平均优秀的好成绩,荣立集体三等功。陆欣安和其他12个姐妹学的是空航机械,即随机执行飞行任务时,专司操控起落架和维护发动机,其位置在正副驾驶员的中间。北方的冬天,室外温度一般都在零下3040,手一不小心碰到金属的机身就会被粘掉一层皮。飞机发动机起动前要进行加温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姐妹们干得全身直冒

5、热汗,呼出的热气在眉毛上、眼睫毛上,结出一层层白霜。虽然很苦,但大家苦中有乐,笑称对方是“白雪公主”。1952年三八妇女节那天,是陆欣安终生难忘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和空军党委为她们举行了隆重的首飞仪式。她们在停机坪前面排着整齐的队伍,庄严地接受朱总司令和兼任航校校长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以及邓颖超大姐的检阅。随着3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在长机的带领下,姑娘们驾驶的“雄鹰”一架接一架滑出跑道,冲上蓝天,以“一”字形编队,按规定的时间,轰鸣着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各界7000多名妇女代表和各国驻华使馆武官夫妇的检阅。检阅结束后,朱总司令、刘亚楼校长、邓颖超、康克清大姐还和

6、全体女飞行员合影留念。随后,陆欣安因为成绩优异,在学空航机械的姐妹中第一个从航校毕业,正式进入北京部队空军某部独立三团服役,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航空机械师。做人民的飞行员在陆欣安的记忆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两次接见,至今仍令她心潮难平。1952年3月24日,周总理根据女飞行员的要求,特地安排她们到中南海去见毛主席。“主席鼓励我们要当人民的飞行员,不要当表演员。最后和毛主席、刘少奇一起合影留念,我刚巧坐在毛主席的跟前。事后,伙伴们都对我的位置羡慕不已。*前,这张照片一直陈列在军事博物馆人民空军展厅。”“要当人民的飞行员,不要当表演员”,毛泽东一针见血的教诲如醍醐灌顶。陆欣安和

7、她的姐妹们没有辜负领袖的期望,从飞上蓝天的那一刻起,她们就不是“花瓶”,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蓝天长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1952年5月开始,在抗美援朝鏖战正酣的时候,陆欣安和她所在的机组,曾多次担负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的专机任务,往返于北京和安东(今丹东市)之间。为中央首长飞专机,每次都要临时拆下机上的座位,重新安放办公桌、沙发等。由于当时的机型普遍偏小,每次专机任务都要同时启动23架飞机。除此之外,她们还和男飞行员一样,多次圆满完成了包机、抢险救灾、支援作战等多种繁重的任务,是蓝天白云间一支不可或缺的女子方阵。 1954年3月,陆欣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10月1

8、日,陆欣安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政治部推荐为国庆观礼代表,光荣地站在了天安门观礼台上。第二天,她和归国的志愿军代表一起,在中南海,再次受到毛泽东、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育人三尺讲台1958年1月,翱翔蓝天已6年的陆欣安,被安排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空军系航空发动机教研室任教员,主要工作是给学员上航空油料和发动机实验辅导课,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位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女航空机械师教员。虽然有军政大学和航校的学历,但实际文化底子只有初中的陆欣安,到了正规的高等院校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工作,陆欣安白天上班,晚上在学院读夜大学。由于她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很快便进入了“

9、角色”。课堂上,她讲起课来有声有色,并常常结合自己的飞行经历,向大家耐心地进行讲解。她甚至可以用自己的鼻子,直接分辨所有的航空油料的型号。由此,她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1970年,陆欣安服从安排,随学院南迁长沙,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导弹系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工程师,还曾一度脱下了军装。平凡的事业蕴含着不平凡的业绩,陆欣安曾先后两次荣立部队授予的三等功,还曾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并获全国胜利奖章一枚。 迟来的婚姻与如歌的行板陆欣安的事业是成功的,她的婚姻也是美满而幸福的,尽管她的爱情之花开得比一般人要迟一些。 陆欣安属于事业型的女性。当同龄人一个个都筑起温馨的爱巢时,她却在

10、忙着自己的学习、工作。早在航校学习期间,空军首长就曾对她们这批女学员明确规定:为了新中国的军事航空事业,5年内不得谈恋爱。并且拿出一块红绸布,要她们在上面签名承诺。首长的话音刚落,陆欣安和姐妹们就毫不犹豫地接过红绸,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后来,姐妹们都成家了,只有陆欣安一直到在事业上有了一些成绩,才答应姐妹为她安排相亲。相亲的对象是和她同在哈军工任教的物理老师何民。共同的事业追求使两人很快便走到了一起。结婚时陆欣安已29岁。婚后40多年来,陆欣安的家庭生活虽平平淡淡,但也其乐融融。夫妻俩相知相伴,互相勉励,感情一直很好。1985年8月,享受正团级待遇的陆欣安从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离休,而唯一的一个女儿则在北京成家立业。平日里,陆欣安在干休所的生活充实且多彩,今天与老干部合唱团的同志一起放声高歌,明天又兴致勃勃地当起了门球比赛的裁判,那可不是业余的,她有专业二级裁判证书。闲暇时,她也和爱人一起打打球、聊聊天、怀怀旧,那些依然鲜活的当年往事,正伴随着二老的银发记忆浪漫地老去。陆老说,后来当飞行驾驶员的女同志有,但再也没有女同志从事机械师的职业了,现在也没有。因为这项工作很耗体力,女同志不合适。一项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职业选择,因为陆欣安和她同时代姐妹的存在,而被镌刻在了共和国军史和航空事业的史册上,永远不会湮灭。(本文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