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8414848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现在就以宋诗为中心,说说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征志土、贞土;二是象征隐者、高土;三是象征美人、仙子。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

2、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云: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发挥。到了盛唐,张九龄在其仕途受挫之时所作的庭梅咏: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在感怀身世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这是鲍诗所没有的。至中唐朱庆馀早梅一诗,就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性加以赞美: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在此就可看出,诗人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

3、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劲谢还有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是梅花的乱,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

4、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再用前韵)。(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等诗都可体现苏轼泳梅诗中高洁之志与孤寂之感交渗一体的双重感情取向。在苏轼以后,也有不少借泳梅感慨落寞孤独的诗篇:(沈与尔次韵梅花)在寒夜独倚着树而叹息,是何等 寂寥索寞。陆游也甚爱梅,写下了的诗句(城南王氏庄寻梅)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另外李少云的梅花落:此比喻极为明显:抱负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顾影自怜了。这些诗篇不但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的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当时土大夫在仕途挫折时的经常体验。到了南

5、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土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还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 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暇,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籍。(王琪梅花)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张舜民望子岭梅花方开用黄道韵)(吕本中早梅)_(韩元吉梅花)含括了老庄的虚静淡泊,萧散自得的隐士襟怀,更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梅花自古就有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龙城录里已记载了一个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

6、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lt;霜美人,。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红梅)在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晁端友梅花)(朱熹次韵列秀野前树梅)(陆游湖山寻梅)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罹的爱人的: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与尊贵。其实梅花这三个象征意象往往不是分离的,

7、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咏枨诗中,这三个象征意义是同时存在的。比如欧阳修的对和雪忆梅花:既写出梅花傲雪坚毅的品格,也赞吧梅花如仙的形貌。又如陆游的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馀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为韵:久居荒芜之地的人,既是隐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陆游巧妙地将这两个意象交织在一起,使此诗内容更丰富。张孝祥的道间见梅中则把梅花描绘成一个孤高自爱的女子,其实也是把贞士和美 人的意象结合了。梅花的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 贞洁的象征。另外,以梅花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诗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第一首梅花诗,南北朝陆凯所作的赠范晔就是以梅花传达友情:唐代不少诗人已经运用这个意象进行咏

8、梅诗的创作。折梅赠远已成为常用的典故。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继承了这一意象(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和史诚之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表达友情的意象逐步深化、发展。到了宋朝中期,梅花在诗歌里不仅仅是一个信物,更代表着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远在他乡的朋友?lt;岭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来。(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张舜民舟行湘岸见梅盛开)也有诗人在咏梅诗中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如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以及朱熹清江道中见梅: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愫。更有迁骚人以咏梅抒发思乡的愁苦:(陆游客舍对梅)。(尤袤梅花)诗人有感于世路艰难,抒发了思乡却不得归的怆痛之感之感。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咏梅诗之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下是由于诗中报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层累凝聚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高潮的心灵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