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宏微观经济分裂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409454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宏微观经济分裂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宏微观经济分裂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宏微观经济分裂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宏微观经济分裂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西方有关市场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主义的争论及其政策实践,对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实践产生了较大影响,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宏微观经济分裂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一、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自现代市场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支配地位确立以来,在如何认识市场与政府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就始终存在着市场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主义之争。在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亚当斯密认为,在利己心的驱使下,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必然会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1(P27)因此,斯密反对

2、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充分发挥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任由市场自发调节。政府的作用只是充当好一个“守夜人”,维护国防和市场秩序及促进人民教育的公共设施和工程。斯密认为,“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问题”.“把这种权力交给一个大言不惭、荒唐地自认为有资格行使的人,是再危险也没有了。”1(P28)自斯密之后,李嘉图、萨伊、穆勒、巴师夏、西尼尔、瓦尔拉斯、马歇尔、哈耶克等,基本上都继承了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不过,这一阶段也不乏政府干预的倡导者。如西斯蒙第、马尔萨斯、李斯特、凯里等,都基于他们本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

3、,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然,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尽管存在着市场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主义的争论,但市场自由主义一直占主流地位,并指导着西方国家的政策实践。20世纪30年代,鉴于占主流地位的市场自由主义对当时的经济大萧条无法进行合理阐释并提出有效的应对举措,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主张政府干预的需求管理理论,就逐渐取代了市场自由主义的主流地位,并在二战后的约20年的时间里,指导着西方国家的政策实践。凯恩斯指出,西方市场经济的“显着缺点,乃在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2(P321)市场是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因此,如果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

4、,则会导致现行经济形态的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进行政府干预,这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的全部毁灭,同时又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凯恩斯的理论经过他的追随者的诠释和补充,发展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着名学者有:汉森、希克斯、克莱因、莫迪利亚尼、帕廷金、萨缪尔森和托宾等人。在此期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得到了各种形式的模型化,不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模型其核心论点是一致的:政府干预是必要且有效的。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再次提出了反对政府过多干预和倡导市场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弗里德曼指出:“从根本上来看,结论只有一句话:不存在任何真正令人满意的、对自由市场

5、的全面利用的替代物。”3(P38)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无法对西方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作出解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陷入了困境。于是,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各种主张无须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竞相兴起,并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取得主流地位。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各国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也由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但是,尽管受到新自由主义的挑战并失去了主流地位,凯恩斯主义并没有被完全抛弃,仍然有部分学者一直在致力于对凯恩斯主义的研究和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经济衰退为凯恩斯主义的复兴提供了极好的外部条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某

6、些观点和理论,对自己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加以改造,最终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面对导致经济持久性衰退的巨大冲击,由于市场的自发调整过程太慢,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自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日益受到重视,并在西方国家的政策实践中有所体现。西方有关市场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主义的争论及其政策实践,对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实践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论断以后,有关市场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主义之争也日趋激烈。需要指出的是,在有关市场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主义的争论中,无论

7、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西方还是在当代中国,在认识和对待市场与政府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基于不同立场的不同学者或学派的理论大多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更为强调二者之间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一面,有意或无意地对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和统一的一面视而不见。显然,这是相当片面和不够客观的。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市场和政府及其相互关系本质上是微观经济层面的个体私人利益与宏观经济层面的社会公共利益及其相互关系,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宏微观经济分裂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二、现代工业分工发展与市场经济支配地位确立下的宏微观经济分裂在传统农业社会,既存在着单个生产单位的内部分工,也存在着诸如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8、等单个生产单位外部的社会分工。所有这些分工,要么基于季节、地域等自然条件,要么基于年龄、性别等人体本身条件,没有也不可能使每个人一生可以只从事某一种生产操作工序,从而没有也不可能使得各生产单位(即家庭)之间的产品交换成为大量和日常的经济活动。“在这里,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4(P390)在这种分工状况下,生产处处从属于作为其前提的消费,并且一个生产单位不可能裂变为许多相互依赖的新的生产单位,某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状况如何,几乎对其他生产单位毫无影响,单个生产单位即使是在封闭的状态下,也能够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因而,在生产和消费高度合一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商品

9、货币关系只是处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边缘,各生产单位在客观上既不需要,在实践中也从未通过货币形成一种普遍的“供求的网状联系”来维系他们的正常生产,从而它们也就从未结合成一个整体而形成宏观经济层面。也就是说,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只存在微观经济层面,而不存在宏观经济层面。现代工业导致了经济活动全面的专业化分工。这种专业化分工与传统农业社会基于自然条件和人体本身条件所形成的分工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它是突破了自然条件和人体本身条件的限制,基于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形成的分工。在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中,生产操作工序的分工几乎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且,随着创新的不断推进,生产操作工序似乎可以无限制地细分。如果说在斯密所

10、处的那个时代,扣针在生产中“分为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种工人担任”,那么,在20世纪初,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汽车的一个单元的生产,就不是十八道操作工序可以完成的,而是分由七千八百八十二种操作工序完成。于是,单个生产单位内因分工而形成的某些经济活动,就会从它的内部分离出来,而形成一个个新的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生产单位的经济活动。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过去从未有过的新的生产单位又会不断形成。不仅如此,现代工业还会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传统农业和其他行业,从而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分工体系。正如列宁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所指出的:“专业化过程,把产品的各种加工彼此分离开来,创立了愈来愈多的生产部门”.而且这种过

11、程也出现在农业中,“建立了日益专业化的种种农业区域”.5(P161、165)这样,随着现代工业专业化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所有的生产单位之间形成了全面的依赖关系,从而使每个生产单位不再是为自己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为社会需要和为自己能从社会中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而生产。正是这种基于现代工业专业化分工而形成的全面依赖关系,使千百万个生产单位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致某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状况如何,不仅取决于其他一些生产单位的生产状况,而且也决定着其他一些生产单位的生产状况,从而在微观经济层面的基础上产生了宏观经济层面,即现代工业的专业化分工使一国经济活动形成了两个层面:由一个个相互独立的生产单位构成的微观

12、经济层面和由全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将一个个生产单位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宏观经济层面。宏观经济层面与微观经济层面是存在着相互分裂的可能性的。现代工业的专业化分工,并没有改变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的个体化,即现代工业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仍然在单个生产单位内部进行,但是却使现代工业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即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突破了单个生产单位的范围,而必须在许多生产单位之间进行,从而使每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成为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化的生产”.因此,即使是小小的一支铅笔,它也可能是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人的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他们中间有的人可能从未见过铅笔,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6(P17)这种社会化的生

13、产,是宏观经济层面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但是,单个生产单位的产品直接生产过程的个体化,或者说每一个生产单位各自对其产品直接生产过程的控制,即使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都存在着其产品质量、数量和种类不符合社会需要的可能,从而使宏观经济层面与微观经济层面存在分裂的可能性。即各个生产单位产出量的算术和,有可能不等于社会所需要的总供给量,或者由每个生产单位的产品品种所组合成的那种产品种类结构,可能不符合社会在一定时期所需要的那种产品种类结构。而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了现实。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是与人类社会借助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现代工业有限的生产能力密切相关的。尽管现代工业创造

14、的财富远远大于维持人类生存的需要,但直到今天,即使是在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现代工业所创造的财富都没有多到足以使每个人像自由地呼吸空气一样,自由地从其他人那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和劳务。每个人都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和劳务与其他人交换,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这是自现代工业产生以来所难以改变的一个基本事实。因此,相对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来说,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仍然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发展现代工业有限的生产能力,人类社会借助和发展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商品货币关系。与物物交换方式相比,商品货币交换方式不仅从纯交换技术的方面解决了现代工业因专业化分工而形成的极其复杂的交换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现代工业所追求

15、的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和积累方式问题。因此,商品货币关系也就成为唯一能够适应工业社会的有限生产能力,并且是唯一能够促进这种有限生产能力向无限的社会共同的生产能力发展的经济关系,从而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存在于一切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的经济关系。这样,商品货币关系就从社会经济活动的边缘来到中心位置,成为现代工业中千百万生产单位全面依赖关系的纽带,并且现代工业越是普遍和发达,商品货币关系也随之越是普遍和发达。商品货币关系从社会经济活动的边缘来到中心位置,成为一种存在于一切经济活动的普遍的经济关系,标志着现代市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支配地位的确立。在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市场经济中,靠着货币充当“网节点”,生产单位之

16、间的全面依赖关系在现实中就变成为一个巨大的“供求网络”.这样,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每一个生产单位因专业化分工而形成的比例制约,在货币充当“网节点”的情况下,表现为货币对每一个生产单位的制约。具体来说,每个生产单位的产品只有通过“网节点”即变成货币以后,才能成为社会的产品,或者说才能构成社会总供给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否则,即使某一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完好无损,质量上乘,也会被“一起捉住,一起绞死”.此外,每个生产单位对社会产品的需求,也不能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只能通过货币使这种需求变成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能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否则,即使某个生产单位极其迫切地需要某种社会产品,也只能是一种难以实现的需求欲望。总之,现代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