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下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3840005 上传时间:2017-10-26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下语文补充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补充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补充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补充习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补充习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下语文补充习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下语文补充习题答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补充习题参考答案(七年级下册)一童年的朋友第一单元人物风采随文练习一、l(1)s (2)sh ; (3)s 2(1)f (2)f (3)f 3(1)h (2)huo(3)h 4(1)jio (2)ju (3)ju 二、l处罚 惩前毖后 严惩不贷 2快 捷足先登 捷报频传 3困难 困兽犹斗 困惑不解 三、1自己对自己说话。 造句:略 2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造句:略四、(1)抖动、震动、震荡 (2)炫耀、显耀、标榜 (3)闪射、闪烁、闪光 (4)牢固、结实、坚实(5)温和、温柔、柔顺(6)愉快、愉悦、高兴 五、略(可能有人有这样的看法:第一组,(1)旬把“乌黑

2、乌黑的,泛着蓝光”单独突出,置于最后,突出了头发的色泽,比(2)句好;第二组,两句都喜欢,都突出了微笑时眼珠的形态、色泽和“愉快光芒” 。能说出一点道理即可。) 六、外祖母对“我”把牛奶瓶子打破了这件事不轻易放过,一定要“我”把情况讲清楚,从这个角度看,是严厉的, “凶”的。她叫“我” “小点声说” ,既是一定要“我”说出来,又是防母亲听到,对“我”又严厉又保护。如果把感叹号换成句号,两个意思都不能突出地表现出来。 七、l不只是由于声音动听。从上文可以看出,外祖母对“我”说话的腔调“温暖而柔和”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我”充分感受到外祖母对“我”的关心爱护, “我”爱外祖母,所以才有“外

3、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的感觉。 2 “躲在黑暗中睡觉”是指“我”感受不到家人的温暖,心中没有光明:“叫醒”则指“我”有了温暖,有了光明。2因为外祖母有对世界无私的爱。 八、示例:动作: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品味:腰成了驼背,记载着外祖母所承担的繁重劳动和生活的艰辛。把外祖母比做猫,调皮中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也表明了我和外祖母的朋友关系。问题探究一、l这些描写并不丑化外祖母的形象,它们是真实的写照,符合一个任劳任怨的善良妇女的特点,有的与特定情况有关,如“嘴唇歪扭”即就是由“气

4、愤”引起的。同时,作者又描写了外祖母其他“可爱”的特点,如“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 , “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 “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等,很好地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的可爱的人物形象。2人物肖像描写要真实,符合人物特征;要流露作者的情感,在特定情感的点染下, “丑, ,也会通向“美” 。 二、l这片段主要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纤夫拉纤时的场景,一是纤夫们休息时的场景。把这两者对照来看,俄国纤夫生活的悲惨与对生活乐观开朗的态度就很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2侧重写外公的眼睛

5、与声音,表现外公内心世界热情、乐观、自豪的一面。(补充说明:通读童年的人都知道,外公是残暴自私、冷酷、吝啬的,但他也有一些好的品质,如果不是当时社会的逼迫,也许他不会变成后来那样一个令阿廖沙讨厌、憎恶的恶人。这是对黑暗社会的差诉。)3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伏尔加河的:“这时,伏尔加河的流水就仿佛流得更快了,河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直冲云霄,意在用伏尔加河的流水来衬托纤夫们3歌声的豪迈。小卡片略二 一面随文练习一、(1)du (2)jio (3)su (4)yn (5)z (6)jin 二、l“愈辩愈明” ,用“辩”2 “再接再励” ,用“厉”3 “晰晰沥沥” ,用“淅淅” 三、同义词;

6、赞颂、赞扬;冷淡、冷漠;悲痛、悲哀 反义词:模糊、清晰;敷衍、认真;忧愁、愉悦四、l作者追求进步,追求光明,对鲁迅无比信赖,所以一看到“鲁迅译”三个字,对书的内容和各方面的质量“便像得到了保证” , “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准备购买。 2 “我”要买毁灭 ,鲁迅却把铁流推荐给“我” 。 铁流是曹靖华译的,推荐铁流 ,表现了鲁迅的自谦,对战友的支持,对读者的诚恳。 五、l突出当时天气的阴冷、凄凉,反衬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对进步青年的关切,也和后文鲁迅赠书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形成对比。 2突出表现了鲁迅完全将自己的精由贡献给了革命事业的品质。 六、1不好。 “约莫”表示估计,是“大约”的意思,并不

7、确定,换成“有”表示确定,反而不恰切。 2不好。 “打眼”是口语,既简明,表现力强,又切合说话人的身份,换成“引人注目” ,则显得别扭。 七、2 句、3 句、5 句 八、1、2 两句表示话未说完,3 旬表示省略。 九、为了充分说明“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这就突出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国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战斗精神和献身精神。问题探究41(1)发现对方是自己无比敬爱的鲁迅先生时无比激动的思想感情。 (2)在反动统治的黑暗社会,为了保护鲁迅,不能直接讲出鲁迅的名字。 (3)鲁迅既知道“我, ,认出了他是鲁迅,又知道了“我”渴望阅读革命书籍,是一个

8、要求进步的青年。2一切出乎“我, ,的意料,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所以反复表示眼前的人就是鲁迅,以迫使自己相信。3 身体虚弱,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爱憎分明,英勇战斗,越老越顽强;关心、爱护进步青年,尽量满足进步青年阅读革命书籍的要求。小卡片略三我的老师随文练习一、tio 调剂、调教 dio 调集、调子 ju 觉悟、察觉 脚睡觉、午觉 m 模范、模仿 m 模样、模具二、魏巍 魏鸿杰 红杨树东方 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叙散文(或记叙文、散文) 三、l不一样。前一个“才”表示恍然大悟,后一个“才”表示无可奈何。 2不矛盾。因为“从来”是概述, “仅仅”是特例,而且是唯一的一次并不存心的

9、假打。 “从来”与“仅仅”对举,表现了蔡老师温柔善良、热爱学生的美好品格。 四、l “认识”不能换成“看到” , “认识”这个词表明不仅看到了,开了眼界,而且学到了知识,了解了蜜蜂的习性。 2援助作者“我” ,毫无疑问是对“我”的爱;而批评“反对派”们,也是对他们的爱,是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蔡老师爱学生,但不溺爱。 3 “迷迷糊糊” ,神志或眼睛模糊不清;“模模糊糊” ,不分明,不清楚。 “不知道睡了多久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5, “迷迷糊糊”有神志不清的意思;“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模模糊糊”有说不清楚听不清楚的意思。不能调换。 五、1 “默默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10、”这些细节描写,流露出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依恋之情。2 “慈爱” “公平” “伟大”三个词,前后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慈爱”而表现出“公平” ,进而看出“伟大”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表现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六、l还 也 并且 2并且 还 七、两个句子不表示有疑而问,不需他人作出回答;两个句子表示有疑而问,需他人作出回答。 八、l(1)句的词序是“接近”在先, “爱好”在后,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先接近,有了了解,才产生爱好。(2)句先“爱好” ,后“接近” ,不太合理。 2(1)句把“她握铅笔的姿势”提到动词“模仿”前边,突出学生们急于模仿老师范围之广,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对老师

11、的爱及乐于接近。(2)句则只表达了模仿执笔姿势,没有(1)句的表达效果好。 3(1)句从孩子的眼光谈论老师给“我”的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2)句直接用“多么慈爱” “多么公平” “多么伟大”来颂扬蔡老师当时的做法,不及(1)句亲切。 九、把“那里是非洲,那里是欧洲!”改为“哪里是非洲?哪里是欧洲?”不好,因为这样写似乎诗人在竭力搜寻前方的目的地,而原诗却是表达见到“非洲欧洲”时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问题探究一、l不能去掉。全文是用第三人称“她”称代蔡老师的,但这一段中改用了“你” ,用了“蔡老师” ,似乎当面呼告,人称的变化就很自然了。 62劝说,往往不是三言

12、两语,这里用这个词突出表示了“我”原先执意要去找蔡老师的情况,所以用得很恰当。前面提到的“援助”等词语的使用也有类似的特点。 3这几段文字主要写“我”未睡醒却起身外出寻找蔡老师。从第一段“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写到末段“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此前此后都是抒情性的议论笔墨,渲染了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和这种情感的价值。如果把此前此后的文字去掉,情感的抒发就远不充分。 二、l构成的排比段。在气势上充沛有力,在内容上逐层递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意为老师是人梯,扶助你成长。 3主要采用一系列比喻手法,把老师职业的神圣之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4在选材上,魏巍的我的老师记叙的是作者

13、少儿时代一个热爱学生的女教师的事迹,而本文却着重突出“老师”这一群体形象的真、善、美。我的老师按付出(老师对学生的爱)与回报(学生对老师的爱)这一因果关系行文,而本文紧扣“谢谢”二字,从不同角度做文章。我的老师以记叙为主,语言朴实纯真,情感蕴含于平实的语言申;而本文以抒情为主,直抒胸臆,善于铺陈,语言更富抒情色彩。小卡片略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随文练习一、(1)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2)刚生出的小牛,比喻青年人勇敢大胆,敢作敢为。 (3)不规则地改变,难以预料。 (4)另有种巧妙的心思。(5)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 (6)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二、泼一魄贯一惯骋一聘经径 谢一榭 承

14、一成 三、中国 九州、7神州、赤县 四、A(这个“根”不仅比喻子孙后代的意思,而且比喻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的本源。) 五、不能。如果句中的“和”字像句那样用在并列的几个词语中最后一个的前面, “北京” “香港” “台湾”似乎就与“加拿大” “法国” “澳大利亚” “新加坡” “伊朗”等一样,都是一些国家的名字了。 六、D 七、 “在非议中屡创建筑奇迹” ,就是打破常规思维,富于创意,并取得非凡成功。 “罗浮宫院内飞来了颗巨大的宝石” ,意味着贝幸铭所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既与罗浮宫“这座具有 800年历史的古建筑的风格”有着不同的现代色彩,又协调和谐,相得益彰。 八、l实质是建筑要注意充分利用环境,适

15、应环境。2贝聿铭能辩证地分析问题;贝聿铭注意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贝聿铭尊重科学,反对迷信。问题探究一、l惊人的气势高贵的气质 2惊人的气势 高贵的气质3A(总一分一总)4从白天写到晚上,由室外写到室内。 5激发读者思考:如此宏伟建筑是出自谁手呢?从而引出设计者,本文的主人公。自然导入,既突出了其成就又点出了其身份。 二、l,不能。香山饭店,是“个内秀的姑娘” ,似乎“貌不惊人” ,因而没有“浓妆” ,只有“轻妆” 。作者的改动是有道理的。 2香山饭店最主要的特点是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体现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贝聿铭坚信中国建筑的根还在,在全国各地走访考察以十倍的精力投入设计,这才设计出香山饭店。 3略(应让学生懂得,中国文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的根都还在,应在这个根的基础上发展。)小卡片8略五 赵普随文练习一、lsho 年轻时 2sho 稍微,暂时 3sho 年轻 4sho 年轻5sho 小 6sho 缺少,不多 二、C(第,府第,大的住宅;户,门;启,打开;发,打开) 三、第一组:(1)用,拿 (2)把 (3)把 (4)而 第二组:(1)代书 (2)代书(3)代碎裂的奏牍 (4)的四、担任,做 作为 担任,做 五、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