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的缺席者.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376830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陵的缺席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三陵的缺席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陵的缺席者.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三陵的缺席者导读: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然而自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而始至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景山而终,明朝一共经历了十六位皇帝,那么闻名天下的明十三陵中“缺席”的三位皇帝去了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从这个疑问出发,回顾一下明朝的“那些事儿”。 帝国的雄起明十三陵中最先缺席的却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众所周知,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一共葬下明朝十三位皇帝。所以建都金陵的太祖朱元璋的缺席,也算是顺理成章、显而易见了。朱元璋,明太祖高皇,明朝开国皇帝,(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

2、人。自幼家贫,曾为地主放牛,因元末时局动荡,生活流离失所。1344年,入皇觉寺出家为僧,而寺庙也无多香火,名曰为僧,实为乞讨。而当时寺庙多为起义人士窝藏之地,故元兵多捣毁寺庙,抓捕僧人。走投无路之际,25岁的太祖投奔起义军领袖郭子兴,参加了红巾军起义抗元。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统一中国。开创了276年的大明帝国。重八虽是农民出身,但皇帝却做得风生水起。可能也正因为他曾身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3、,才能深刻体会到底层人民的苦难和需求。不像清末太平天国那样,朱元璋坐上皇帝之后并没有贪图享乐,他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发展各类经济作物;政治上严惩贪官,减免赋税,清查户口。从经济政治全方面稳定和发展了中原文明。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1421年,其四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元永乐。自此到明思宗朱由检自缢,北京一直都是大明帝国的都城。所以朱元璋的明孝陵自然不在北京,也不在十三陵之内。靖难之役归咎于迁都北京的缺席者,并不只有成祖朱棣的父亲,还有他的侄子明惠帝

4、朱允?伞?朱允?桑?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个皇帝,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其父病逝,遂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太祖病逝,数日后朱允?赡暇次唬?时年21岁。定年号建文,1399年为建文元年。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但作为一个皇帝,这也许是最致命的缺点。不仅如此,他还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没有祖父和叔伯们那样的雄才伟略,以及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心和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性格。这也是日后走向悲剧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走向悲剧的导火索,还是那个不切实际的削藩决议。通过农民起义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

5、朱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

6、万人。九位边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大臣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

7、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将其下狱囚死。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承担这一悲剧的正是太祖的继承者朱允?伞昵岬闹煸?傻娜芬膊炀醯搅朔?王的威胁,但却并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相比于清圣祖康熙,建文帝朱允?赏?样是年少登基、同样是内忧外患、同样是根基不稳,但朱允?擅挥邪?新觉罗玄烨那样的雄才大略,不会像他那样韬光养晦。在太祖刚刚驾崩之时,刚登基不久就因为奔丧的问题得罪了自己实力最雄厚的叔伯燕王朱棣。因此导致诸王的不满,朱允?刹坏?不做反省和补救,反而召集兵部左侍郎齐泰和太

8、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商量开始削藩的事宜。幸运的是,削藩的开始还算顺利。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建文元年四月削齐、湘、代三王,六月削岷王。如此看来,还是一帆风顺。但政治是一个只准永远成功不许一次失败的游戏。朱允?傻囊淮问埽?便断送了他自己的皇帝生涯。这便是明朝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靖难之役。靖难之役的失败,也不能完全责怪朱允?傻奈弈埽?只是他的对手太过强大。成祖本纪曰“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由此可见成祖朱棣是何等的雄才伟略。 但朱允?梢膊皇瞧接怪?辈。削藩之初,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十

9、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删团汕仔抛辣逼剑?严密监控朱棣的一举一动,并调走北平属燕王管辖的军队。而此时的朱棣虽然有能力造反,却还是选择韬光养晦,只因为部下叛变,使得“燕王装病”一计大白天下,才不得不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造反。以臣伐君,本是大逆不道出师无名,但这个时候太祖朱元璋却给自己最喜欢的孙儿帮了一次倒忙,给成祖朱棣创造了一个造反的借口。朱元璋在位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

10、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几经周折,最终以成祖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战役的细节不必多述。长居深宫的年轻皇帝显然不是久经沙场的藩王的对手,加上太祖诛杀功臣,朝中已无大将。更可笑的是,朱允?扇从弥换帷爸缴咸副?”的李景隆为大将,进一步加速了自己的失败。成祖朱棣挥兵进入金陵之时,皇宫中忽起大火,明惠帝朱允?上侣洳幻鳌械乃邓?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其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也有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迁都北京由于洪武年间,北方的防务多由几位边王(如朱棣、朱权)

11、负责,而靖难后朱棣徙诸边王于内地,导致华北防务空虚;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虚内、宋朝之守内虚外的教训,故在军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遥控将领守卫边界的风险很大;“天子守国门”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响较大,在政治上考虑,作为朱棣大本营的北平更加适合作为帝都。故考虑各种因素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明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名顺天府(与元朝大都区别);随后迁徙各地富民于北京。称北京为行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准备一直在进行,如建北京城、建宫殿、疏通漕运等;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即紫禁城,故宫)和北京城建成,遂下令迁都,以南京作为留都

12、。1423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朱厚?懈内治?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也是明十三陵中“入住”的第一位皇帝。至于他的侄儿朱允?桑?自然没能在北京享有一块陵寝。土木堡之变简单来说明十三陵中缺席的三位皇帝中前两位都是因为成祖朱棣的迁都所致。当然这么简单也不太合适。第三位皇帝的缺席也不能简单论之。第三位缺席的皇帝是明景帝朱祁钰。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第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他本应该是一世的亲王,却在历时的涡轮中机缘巧合地当上了皇

13、帝。这一切都还要从震惊明史的“土木堡之变”开始说起。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1435年,年仅九岁的朱祁镇首次登基,定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因邀赏问题与王振产生纠纷,并以此为借口进而举兵犯明,制造事端。蒙古人虽然被中原人赶回草原,但战斗实力依旧不凡。也先分兵四路齐攻大明,导致各处战况危急。也先亲帅一路进攻大同,据载“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此时毫无军事和

14、战略头脑的大太监王振在不考虑现实和实际的情况下竟怂恿和蛊惑英宗亲征。虽然兵部尚书邝?负褪汤捎谇?力言“六师不宜轻出”,但年轻的英宗还是偏信了王振的谗言,一意孤行,执意亲征。同年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2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亲征来犯的蒙古军队。但由于王振不懂军事又把持大权,导致战事每况愈下。在1449年8月14日兵败退至土木堡。兵部尚书邝?敢辉僖?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之后也先设计诈和,引明军下山饮水,瓦剌军趁机伏之,导致明军将士惨死无数,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景帝登基前方战事惨败,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京城,皇城内外顿时一片混乱,加之蒙古人又以“英宗”为要挟,敲诈勒索,遂

15、以于谦为首的众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J王朱祁钰为皇帝。皇太后同意众议,但?J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再三请求,?J王无奈应允,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景帝即位之后,调整战略方针,任用于谦为将,扭转战局,解京师之围。瓦剌人连连败退,撤回大漠,并遣人南下求和,送还明太上皇朱祁镇。如同当年赵构害怕岳飞接回自己父兄一样,景帝也不喜欢其兄的归还。但事与愿违,北狩一年的上皇朱祁镇在艰苦的辗转之后还是由安定门悄然归还。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

16、朝见礼。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夺门之变景泰帝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他不但软禁兄长,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浚,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种种作为,颇让后人诟病。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彼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