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全州高二5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8376064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全州高二5月月考 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西桂林市全州高二5月月考 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西桂林市全州高二5月月考 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西桂林市全州高二5月月考 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西桂林市全州高二5月月考 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全州高二5月月考 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全州高二5月月考 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二 (下)语文月考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 )和第卷 (表达题 )两部分第卷阅读题 第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新诗格律问题,在主张“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的极端反传统的五四时代, 就有人论及。“第一个有意实验种种体制,想创新格律的,是陆志韦氏。”当时, 陆志韦针对那些 “为新诗运动的先生们” 连节奏和押韵 “这一些选择都在排斥之 列”的现象,就说过“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之类的话,认为 “自由诗有一极大的危险, 就是丧失节奏的本意”, “美的灵魂藏在美的躯壳里” 。 所以他把自己用白话而不是用文言写的既有节奏又押韵的

2、诗叫作( ),而不是 那种既不讲节奏又不押韵的( )或“自由诗”。此后,有关新诗的格律和规范 的探索,虽然并非都是出自陆氏的影响,但却大抵都是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 陆志韦也因此而被人称作“徐志摩氏等新格律运动的前驱”。 如果说陆志韦的这些意见还只是新诗在草创时期未能脱尽旧胎的表现,还带 有一种历史的惯性作用的话, 那么随后继起的闻一多和徐志摩等创导和实验“新 格律诗” ,就不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且也带有一种更加强烈的反拨早期白话 新诗过于白话化和散文化的倾向。徐志摩认为新诗 “迄今为止的尝试无所成就但 到处都有”,他把那些“在文字里大声哭叫, 而没有真情实感的诗” 称之为 ( )、 “坏诗

3、” ,把那些“外表是诗而内容不是诗”的诗称之为( )。闻一多也批评过 早期白话新诗只重“自然的音节”(散文的音节 )而不重经过人工“修饰”的“诗 的音节” 。他认为新诗已“够缺乏形式的了” , “若变本加厉,将来定有不可救药 的一天”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都如陆志韦那样,借用了“灵魂”与“躯壳” 的比喻来为他们创造新的格律提供理论的依据。徐志摩说:“我们自身灵性里以 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抟造适当的躯 壳。 ”他们后来所作的“创格”(即创造“新格式和新音节”)实验和提出“三美” (即“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 “建筑的美” )的理论,虽然也主要是以西方

4、诗歌 的格律 (包括西诗的格律理论 )为摹本,但这种追求本身却切合中国诗歌的艺术传 统,因而相对于极端反传统的早期白话新诗而言,就表现出了一种回归传统的趋 2 向。从这个意义上说, 闻一多和徐志摩等发动的新格律诗运动,是借助西方的诗 学的资源,完成了一次对“西化”的新诗的艺术反拨,从而也引发了一次向中国 诗歌传统回归的大幅度的艺术转向。 自此而后,中国新诗开始由早期的漫无节制到有意识地接受形式的规范,后 来有关新诗格律的探讨也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宝贵的理论资源。更为重要的是, 经过了新格律诗运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再以规范和格律为诗的束缚, 而是在一个新的意义上, 以必要的规范为诗之为诗的

5、形式的表征,以格律的创造 为诗的艺术的最高表现。 这样,也就在无形中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 艺术传统。如同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了齐梁时代的审音定律的工作,到隋唐时代便 出现了一个格律诗的高峰一样,现代新诗经过新格律诗运动之后,虽然未能形 成一个新格律诗的高潮,但格律和规范的概念却已逐渐深入人心,新诗已不再 是郭沫若所说的那种“裸体的美人” ,而是需要赋予“美的灵魂”以一种“美的 形体” 。(选自当代诗学, 有删改 ) 1 结合文意,依次填入文章空格里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 “白话诗”“新诗”“假诗”“形似诗” B “新诗”“假诗”“形似诗” “白话诗” C “白话诗”“假诗”“新诗”“形

6、似诗” D “新诗”“白话诗”“形似诗” “假诗” 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志韦用白话创作了既有节奏又有押韵的诗,堪称自觉创新格律的第一人。 B 闻一多徐志摩等所作的“创格”实验和提出的“三美”理论, 本身就是 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 C 现代新诗没有像隋唐时代出现一个格律诗的高峰,原因在于格律和规范的 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D “抟造适当的躯壳” 指的是创新新诗格律;“裸体的美人”指的是既有好 的内容又有严格的格律规范的诗。 3.关于新诗格律回归传统方面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在五四时代,陆志韦氏有意实验“白话诗歌”,既讲节奏又讲押韵。 B 闻一多、徐志摩等创导和实验

7、“新格律诗”,主要借助西方诗歌格律,引发 了大幅度回归中国诗歌传统的倾向。 C中国新诗有意识地接受形式规范(规范和格律 )也就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中国古 典诗歌的艺术传统。 D中国古典诗歌到隋唐时代出现了一个格律诗的高峰,中国新诗经过新格律化 后,也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律诗高峰,具备了“美的灵魂”与“美的形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9分)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 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 与为友。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 “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 偻发背,

8、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 而无事,跰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 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 予因以求鸮炙。 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 以神为马, 予因以乘之, 岂更驾哉!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 矣,吾又何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 喘喘然将死, 其妻子环而泣之。 子犁往问之, 曰:“叱!避! 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 “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 鼠

9、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 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 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 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4 ( 选自庄子大宗师 )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于子 / 东西南北 / 唯命之从 / 阴阳于人 / 不翅于父母 / 彼近吾死而我不听 / 我则 悍矣/ 彼何罪焉 B父母于 /子东西南北 /唯命之从

10、阴阳 /于人不翅 /于父母 /彼近吾死而我不听 /我则 悍矣/彼何罪焉 C父母于 /子东西南北 /唯命之从阴阳 /于人 /不翅于父母 /彼近吾死 /而我不听 /我则 悍矣,彼何罪焉 D父母/于子东西南北 /唯命之从阴阳 /于人不翅于父母 /彼近吾死而我不听 /我则悍 矣/彼何罪焉 5、对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阴阳之气有沴沴:不和 B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浸假:假借 C佚我以老佚:通“逸” D成然寐,蘧然觉?觉:醒来 6、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间相互看了一眼,成了莫逆之交,他们同生死共 命运。 B当今世上很多人大铸金属容器,有一天一块金属

11、向上跳起来说:我将一定要炼 造成为镆铘宝剑 C子来将死,子犁很担忧,很想知道子来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会变成什么。 D子来认为,阴阳二气使他接近死亡而如果他不听从,那么就是自己太过于蛮横, 阴阳二气并没有什么过错。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 (2)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5 ( 二) 古代诗歌阅读部分 (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89题。 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对月寓怀贾雨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

12、万姓仰头看。 注:苏轼词此诗也被当做依曲而填的词,苏轼后来有书彭城观月诗引录此 诗后说: “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作此诗,以阳关歌之。” 此诗出自红楼梦 第一回, 湖州穷儒贾雨村寄身葫芦庙,景况窘迫, 中秋之夜, 左邻乡宦甄士隐邀请贾雨村共饮,贾雨村有七八分醉意时,“狂兴不 禁, 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 ,即成此诗。题目是命题者临时加的。 8、苏诗一二句写了中秋月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这两首诗写的都是中秋月,但抒发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13、,故能成其大。 (2)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 6 (3)在孟子看来什么样的人可称得“大丈夫” :, (4)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三、实用文体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 把中国打懵了, 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 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

14、复也许会在 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 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 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因此有着天纵之才、 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 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 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 始, 论世变之亟原强 辟韩 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 的第一波号角。 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 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 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 整个时代的大主题, 时局就摆在眼

15、前, 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 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 最为关键 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 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 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 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 色, 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 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 “法” 中国文化本身中有, 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 “民智之已 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

16、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 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 西方再好的东西 7 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 。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 是能讲民主、 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 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 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 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 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 私、懈惰的德性。 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 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 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 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 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 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 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 的天演论原富 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