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研究.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375844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研究内容摘要:西方区域经济学学者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即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最终会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从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趋势来看,并不存在趋同趋势,其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转型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我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二元经济转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趋同 二元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概述(一)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概述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最早是由西方区域经济学学者提出并开始研究的,它是建立

2、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经济增长趋同预期基础上的。根据该理论,在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区域之间完全相互开放的,各生产要素可以实现完全自由的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那么初始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最终都会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因为生产要素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因此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会低于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会大量流向欠发达地区,从而使得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使得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达到相同水平。西方学者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进行了大量丰富的研究,并采用不同国家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对该理论进行验证。国内对

3、于该问题的研究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并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观点就是俱乐部趋同理论,它认为可以将我国分为三个大的地区,分别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大区域各自达到自己的稳态水平,每一区域内部的所有区域最终达到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者刘易斯提出来的。它将一个国家的产业部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农村传统经济部门和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现代经济部门。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它的存在也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并形成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为发

4、展中国家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经济增长趋同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支持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即只要不同区域之间拥有相似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以及技术条件等初始条件,最终经济发展水平会发生收敛,即趋同。而从我国各区域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上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其主要原因就是各区域之间的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包括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国家政策倾斜因素等等,其中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国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发展中国家,从整体上看,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造成我国二元经济结

5、构的原因也是有很多方面的。首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人为的被拉大。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加快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尽快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国家收入分配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其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农村反哺城市,农业反哺工业,通过将农村的粮食、木材、牲畜等生产资料以低价收购到城市,支持城市的工业发展需要。通过这一战略我国很快就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也得到迅速的恢复,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农村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农业资本投入长期不足,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农民生活水平依然艰苦。本

6、来就存在差距的城乡经济被进一步拉大,二元经济结构被进一步加深。而且城乡之间的经济基础差距加大,导致后续的发展速度不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加大。其次,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户籍制度的实施。政府为维持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采用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城乡之间完全隔绝,各自独立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其吸引力逐渐增强,本来可以吸引部分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户籍的限制,使得农村人口无法正常流动到城市。一方面,城市的发展机会多,政策好,基础设施条件优越,教育水平高,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收益低,发展机会少,人们受教育水平差,能力和素质低,发展速度慢,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二元

7、经济结构不断加深。再次,而分地区来看,不同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差异也制约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发生。东部沿海地区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和国家的政策倾斜,拥有丰富的发展机会,连同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经济逐渐提升,因此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小于中西部地区,其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也比中西部地区要弱,而中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状况又要优于西部地区,因此我国三大地区之间才会出现俱乐部趋同现象。二元经济转型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重要推动力二元经济转型就是要通过国家的政策干预和调控,促进二元经济结构逐渐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型,从而消除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发生。通过二

8、元经济转型,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自由向城市转移,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培养和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还可以通过人口回流,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别。此外,减少农村人口的数量,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从而可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通过鼓励人口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可以逐渐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别,促进区域之间在人口、资源等各种条件的趋同,从而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趋同。促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

9、济结构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经济结构会自动消失,最终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工业生产的边际收益在最初的较高状态,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出,农业又会出现生产紧张,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收益会提高,这会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并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水平,最终达到与工业生产相同的收益水平,于是劳动力在工、农业之间自由转移,也使二元经济结构最终转变成了一元经济结构。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人为地割裂了城乡之间的联系,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最根本因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也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村的

10、发展。本世纪以来,随着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向前推进,户籍制度有了一定的改革,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更加容易,城市反哺农村也有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操作中,由户口决定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权益仍然没有做到与非农人口完全平等享受,成为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隐形障碍,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完全打破。因此,改革户籍制度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首先,要提高进城农村居民户口的可获取性。建立针对在城市生活多年,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收入来源的高素质农民的新型户口管理制度。如具有稳定工作的企业职工,自行创业的小个体户和企业主、在城市自主购房达一定面积以上者等可以给予其城市户口。同时,伴随着

11、户口所产生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就学等政策也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产生示范效应,鼓励进城的农村居民努力工作,在城市扎根生长。其次,要逐步消除户口制度,实行城乡居民一体化。要彻底消除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的说法,并逐渐切断户口与养老、住房、入学、就医等社会权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弱化户口的重要性,最终仅将户口作为一种居民身份识别的工具,促进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二)加快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有效手段,它还可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都已经完成了城镇化发展,其城镇化率都已经达到了很高

12、的水平,而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因此,农村人口仍然较多,农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我国的城镇化需要在城市和农村同时进行,共同配合,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由于当前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还较为悬殊,城乡差别在小城市、县级市和县域中心镇就近地、很实际地体现出来,因此,一方面,要依托县城经济推进县域城镇化。要促进人口向县城的集中,将县城逐渐建设成为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并发挥其对于下面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在县域经济发展良好的基础上,要依托大城市,加速推进城市圈建设。以大城市为中心,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将周边的小城市纳入进来,增

13、强周边城市的发展活力,以及人口吸纳能力,吸引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人口向小城市转移,同时加强大城市和卫星城市对于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技术渗透,促进其技术水平和人口素质提高,带动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要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通过规模生产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收益,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农村人力资本的提高。要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

14、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这就需要全面普及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改善农村落后地区的教学条件,提高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让农村孩子从小接受更多的教育,促进其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等。近年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国家也逐年加大了对于农村的政策支持,如取消农业税,加强对于农民的粮食补贴等政策都是非常好的措施,对于鼓励农业

15、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很好的支持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城市相比,国家对于农村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对于农村的各种补贴数额较少,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相比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农村的政策支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参考文献:1.刘木平,舒元.我国地区经济的收敛与增长决定力量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2.蔡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3.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4.高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J.经济研究,2005(9)5.吴新博.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结构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6)6.蒋满元,唐玉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4)7.邹薇,周浩.经济趋同的计量分析与收入分布动态学研究J.世界经济,2007(6)8.张纯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中的二元经济结构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10(7)9.孙欣,史韵,张伟.试论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