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资本管理}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324411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资本管理}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财务管理资本管理}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财务管理资本管理}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财务管理资本管理}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财务管理资本管理}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资本管理}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资本管理}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与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实质。 教学要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教学时数 6课时 资本与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最基本最主要的范畴。“只是由于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这样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是由于这两个基本生产要素采取这种独特的社会形式,价值(产品)的一部分才表现为剩余价值,”社会经济才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 资本主义就是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货币不论从理

2、论上还是实际上都是资本的起点。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一、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2.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 1)二者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交换。 2)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把这个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剩余价值。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就变成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 GWG综合反映了所有资本包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最一般运动形式,所以把这个公式称之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中

3、、在流通中要实现价值的增值,这是资本的本质所在。然而,这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同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是矛盾的。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具体表现在 2)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3)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也不会使价值增值。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上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根本条件。只用马克思揭露了这个秘密。三、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成为雇佣劳动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所有者,有权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只是按照一定时间出卖,而不是终身出卖成

4、为奴隶。 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能力之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其他生活资料来源,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这两个基本条件,在历史上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小生产者日益分化,特别是在资本原始积累,大批农民丧失了土地沦为无产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2.劳动力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要以这个活的人体存在为前提。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人体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具体说,劳动力价值包括三部分:为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持劳动

5、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构成劳动力价值的上述各种物质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乃至自然条件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 制约一个国家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已经纳入雇佣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二是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前者同劳动力价值成反比,后者同劳动力价值成正比。 考察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价值,需要把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必要生活资料的基本种类和平均数量是一定的,因而劳动力价值又可以确定为一个平均数。

6、 2)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与一般商品相比,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过程,劳动不仅能保存旧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新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影响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越大,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同样是一般的人类劳动过程,即一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2)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要素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1)在资本主义形态下,生产要素的社会形式的特点是,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采取了资本的形式

7、,被用来作为雇佣和剥削工人的手段;广大工人则作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进入劳动过程的。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征:第一,劳动的强制性;第二,劳动过程的结果的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二、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商品生产过程,因而是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创造的过程(一般性)。同时是价值增值的过程(特殊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价值创造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举例:假定某资本家投资开办了一家纺纱厂,他雇佣的纺纱工人每人每天劳动力的价值是3元;每人每天劳动6小时,

8、纺纱5公斤,消耗的棉花5公斤,价值10元;消耗纱锭(代表用掉的劳动资料)价值2元。这样,5公斤棉纱的价值是多少? 1)价值形成过程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的目的在于价值增值,也就是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 因此,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价值,就会有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增值过程,不过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一定点儿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3)结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

9、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源于劳动二重性。 劳动者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既是一种抽象劳动,又是一种具体劳动。这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上,生产出新产品,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使之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加到或凝结在劳动对象上,成为新创造的价值。因此,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使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家预付的总资本

10、总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购买劳动力。这两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2)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部分,在生产中以不同方式参与产品的生产,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转移自己的价值。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只是变化它的物质存在形式,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这一部分资本称之为不变资本。 3)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价值的特点:第一,不像生产资料的价值在现在新产品中,而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在生产出来;第二,由于产生了价值增值,也即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是一个可变化,会增殖

11、自己的价值,所以称之为可变资本。 3.资本的本质 1)机器、厂房、原材料及劳动力等都只是资本的存在形式,但本身不是资本。 2)“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资本家剥削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的关系。这是资本最深刻的本质。 3)那种把资本关系物化和神秘化的观念是一种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发展。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即为剩余价值率。 用公式表示为: m= m/v 2)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因此,剩余价值率也成为剥削率。 3)剩余价值率也可用生于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或

12、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来表示 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对西尼尔(1790-1864)观点的驳斥。“剩余价值是由工人最后1小时生产的,工人少劳动1小时,生于价值就没有了,工人就不受剥削了”,这就是西尼尔的“最后1小时”的理论观点。 4)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率是各不相同的。 总体上看,剩余价值率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 5)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剩余价值率只是一个相对量,反映不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用M表示剩余价值量,用

13、m表示一个工人一个工作日创造的剩余价值,用v表示用于一个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以V表示可变资本的总量,则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 M =m/v * V = m * nv ?其中,n代表可变资本总量所雇佣的劳动力或工人数。 2.影响剩余价值量的两个因素 1)影响剩余价值率的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可变资本的多少。 2)资本家要增加剩余价值量,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剩余价值率,二是用同样的预付可变资本雇佣更多的工人。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的本质是尽可能多地、无止境地攫取剩余价值规律。 2.原因:第一,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14、本质。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第二,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第三,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一定,而通过延长工作日益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2.制约工作日长度的因素 1)工作日延长的制约因素有二:一是劳动者的生理界限;二是社会道德界限。但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具有很大的弹性。 2)工作日实际长短和变化取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斗争。 3)绝对价值生产的历史考察;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靠延长工作日也即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量。 当时资产阶级还借助于国家政权,通过立法手段强制性的延长工作日;产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又成为一种延长工作日的强有力的手段;资本家还采用各种隐蔽手段,变相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如提前上班、推迟下班等。 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展开了缩短工作日的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