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简论(1).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295168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简论(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简论(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简论(1).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简论(1)【摘要】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是中学历史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开放史料及史评,开放学生的调查和研究。这三方面是依次递进的关系。要搞好开放课教学,应遵循三条原则,同时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开放课的测评方式不同于传统课的测评方式。 【关键词】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 1999年6月以来,我们在宜昌市开展了中学历史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学历史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中学历史进行“开放课”教学。 结构动态开放而非封闭不变的课,就是“开放课”。这里的结构,主要是指教学内容及形式的构成。开放课的教学内

2、容,除了人教版教材外,还有教师搜集的其他方面的资料和学生的专题调研资料等。开放课的教学形式,一是指教学空间,除了课堂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互联网等;一是指教学过程,除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外,还有学生讲教师听等方式。所谓结构动态开放,就是这些构成始终处于交互变化、“吐故纳新”的状态。 一 结构动态开放的中学历史课,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征。1教学内容的多元性。除了教材外,还有史料、观点。这些史料、观点,既可以是教材史料、观点的补充、扩展,也可以是有别于教材角度的另外一种阐释,还可以是教材观点的修正甚至否定。2师生角色的可变性。教师教授学生如何把书读懂、读透时,如何搜集、研究历史资料时

3、,教师是教师;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未见过时,学生提出有别于教材、有别于教师的观点时,教师就变成了学生;学生独立自学、研究时,共同搜索、相互讨论时,学生就是自己的教师。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既有书面考试,也有包括学习心理在内的综合评估;书面考试,最主要的也是用“开放题”而非“封闭题”考试。这三个特征的本质,就是课堂结构的优化。 中学历史开放课是不断优化自身结构的课,能使学生自然地处于优化自身结构的环境之中,从人是环境的产物角度说,中学历史开放保不仅仅只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方法,而且具有等同于中学历史创新教育本身的意义。 二 中学历史开放课的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 根据教材内

4、容,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重塑“历史”。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的重点内容是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 课题组全称:湖北省宜昌市“中学历史情景实践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执笔;李明海。收稿日期20001228 有位教师用模拟情景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装扮成秦始皇和秦朝大臣,进行模拟讨论。在这个讨论中,教师不提供任何教材以外的资料及结论,完全由学生根据教材,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在这堂模拟情景的教学中,做“大臣”的不仅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教材所述措施献给“皇帝”,还能献出自己独有的“措施”。 (二)开放史料及史评 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前或课间为学生提供一些史料及史评,让学生自学、讨

5、论。哥伦布西航是高一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重点内容。有位教师在高一新生第一次上历史课时,就将有关哥伦布的生平简介、第一次西航日记的部分内容、李隆庆所著哥伦布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的部分章节,印发给了同学。要求同学们用课余时间,在两个星期内阅读、分析这些资料。两个星期后(这位教师并未按教材编拟顺序上课,而是将本节调到了本章第三节之后),这位教师按如下三个步骤上这节课。首先,用“课件”将新航路开辟的基本过程及哥伦布等航海家们在开辟新航路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进行了展示。其后,让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及影响,特别是对哥伦布西航的评价,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中,让各组代表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说明,并板书于黑板之上。由于学生有了比教材更多的资料,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学生们的结论不仅涵盖了教材上的内容,而且还有一些超越教材内容的认识。有的学生说,哥伦布西航,开创了近代人类文明的崭新时代,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其意义、价值不亚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的学生说,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洲际大移民”及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后来“美国文化”这样的新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