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屋》中的美国印第安文化困境.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288822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黎明之屋》中的美国印第安文化困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黎明之屋》中的美国印第安文化困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黎明之屋》中的美国印第安文化困境.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黎明之屋中的美国印第安文化困境摘 要 斯科特?莫马迪(N. Scott Momaday)是美国当代著名印第安作家,其最出名的作品黎明之屋荣获1969年的普利策文学奖。黎明之屋主要描述了印第安青年埃布尔的人生经历。埃布尔从小生活在保留地,后因杀人入狱六年, 出狱后被安排在洛杉矶生活。埃布尔在洛杉矶的生活让他身处困境:他发现自己无法忘记保留地的生活,同时他也想在洛杉矶追寻自己的“美国梦”。可是在白人世界的生活使埃布尔身心受伤,最终他决定回到保留地。小说同时也描写了其他人物在白人文化冲击下表现出的迷茫。弗朗西斯科代表了一直在保留地生活的年长一代,托萨马代表了未在保留地长大的印第安青年一代。莫马迪通过

2、黎明之屋反应了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化的困境:弗朗西斯科体现了宗教困境,托萨马体现了文字困境,埃布尔体现了精神困境。 关键词 莫马迪;黎明之屋;印第安文化;困境斯科特?莫马迪(N. Scott Momaday)是美国当代著名印第安作家,其代表作黎明之屋获得1969年的普利策文学奖。黎明之屋为莫马迪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黎明之屋的获奖也使人们开始关注印第安作家,以及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印第安文化。自从194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印第安民族的噩梦就开始了。他们被欧洲人掠夺、杀害,他们的文化也被践踏。即使在美国这个新兴的国度,他们仍然过着悲惨的生活。“在北美独立战争后,北美印第安

3、人并未获得自由。”1 他们的生活以及文化都受到了白人的限制,这一切使印第安文化处在了灭绝的边缘。以莫马迪为代表的印第安作家们正在努力重建他们自己的文化,这种重建必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同白人文化交锋的几百年中,如何保护印第安文化,如何处理本族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关系?抵抗、接受白人文化,还是接受被白人文化同化的命运?莫马迪的黎明之屋体现了印第安文化的这种困境。一、无声的抵抗从欧洲人踏上美洲这片土地开始,北美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北美独立战争后,印第安人对白人抢占土地的暴行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然而,由于军事上的劣势地位,经过顽强的斗争之后,印第安人不得不投降。他们被迫离开曾经属于自己的土地,来到

4、居留地生活,但是印第安人对白人文化的抵抗从未停止过,这是一种无声的抵抗。黎明之屋中,生活在拘留地的人们“并不渴望进步,也从来没有改变过重要的生活方式”。2尽管他们已经投降很久了,这里的人们仍然保留着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耕种土地,穿自己民族的服装,留着印第安人所特有的长头发。基督教入侵已有四个世纪之久了,他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祷告,向他们所崇拜的天神、地神祈福。“尽管基督教的传教士们竭尽全力加以反对,但仍阻止不住基督教徒们的参与,因为这些印第安人正是以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压迫的放抗。”1 居留地的人们知道基督教的教义,但他们仍然偷偷地坚持着自己的灵魂,抵抗者基督教,并且等待着。从

5、印第安人对死者尸体的处理和埋葬前的仪式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文化信仰的坚持,以及对白人文化的抵抗。黎明之屋中,居留地的牧师曾读过一个神父在1874年写的日记,日记中记载,当时曾有个印第安人死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了死者的尸体后,死者的女婿才来告知这个神父去埋葬尸体。日记中称印第安人自己的仪式为“黑色的习俗”。同样的事也发生在1952年。在近一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习惯一直保留着。埃布尔的外祖父弗朗西斯科去世后,埃布尔也用印第安人的方式处理了尸体,最后告知居留地的神父去埋葬他的外祖父。二、虔诚的接受与这种坚决的抵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人中一部分人对白人文化的虔诚接受。他们感激白人,感谢美国政府

6、让自己接受教育,使自己过上丰富的物质生活,甚至不惜忘掉自己的历史以及传统文化。年轻人的转变源于美国政府对印第安儿童的强行教育。政府将印第安儿童带到居留地之外的寄宿学校进行教育,以使他们达到文明的进程:“文明的进程,要求对印第安儿童发动两个方面的进攻,一方面把他们部落生活的外部特征全部剥光,即他们的野蛮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头脑里注入白人文明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4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对白人来说无疑是成功的,“经过长时间白人价值观念的灌输、意识形态的熏陶、语言的训练,他们与印第安语言文化的自然纽带逐渐被割断。”4而这种教育对印第安民族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黎明之屋中的托萨马就是接受这种

7、教育的典型例子。托萨马在印第安人群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是太阳牧师。太阳在印第安文化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可知拥有这种称谓的人在该社会所享有的社会地位。然而托萨马已经完全被“文明化”了。他完全接受了白人的文化,并且是虔诚得接受了这种文化。他认为印第安人生活在白人的世界,就要听白人的话,“像孩子一样听话、学习。”5托萨马看到埃布尔不能适应白人的生活,面对这种“不开化”,他毫无同情之心,甚至充当起了教育者的角色。他对埃布尔的朋友本纳利说:“你们要忘记过去的生活方式,忘记自己在居留地生活的一切。”5托萨马认为白人给了埃布尔一双鞋,给了埃布尔去上学的机会,埃布尔应该感激白人。托萨马对印第安本族的

8、文化,只是一种表面的知道,而非接受和理解。他可以长篇大论得讲印第安神话以及历史,却无法理解埃布尔杀死白化病人的原因。埃布尔是因为害怕巫术才杀死了白化病人。托萨马不是在居留地长大的,并未耳濡目染居留地人们对巫术的敬畏,所以他无法理解。他甚至用大肆谈论长头发和居留地的方式来激怒埃布尔。长头发象征着印第安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居留地是印第安人的历史伤痛,作为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印第安人,竟然如此对待自己的文化,实在令人为印第安文化感到痛心。以托萨马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对白人文化的虔诚接受是可气又可悲的事,同时也表明印第安学者们重建自己文化的任务是艰巨的。三、迷茫的探索除了对白人文化的抵制和接受外,还有一种介于

9、两者之间迷茫的探索态度。这种态度既想保护自己的印第安文化,又无法抵抗白人文化的侵蚀。也正是这种迷茫的探索让印第安文化陷入了一种困境:是拒绝进步,还是接受同化?埃布尔就是这种迷茫探索者的代表。埃布尔从小生长在居留地,听着古老的故事,看着印第安人特有的庆祝仪式,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埃布尔曾三次离开居留地:上学、参加二战、进监狱。对于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埃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爷爷弗朗西斯科曾带着年幼的埃布尔及其哥哥爬上山顶,告诉他们这个民族重要的节日,日常生活中的神话故事也对埃布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埃布尔还通过印第安民族所特有的“感觉”学到了本民族的其它习俗。但是,当埃布尔参加二战

10、回来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对于他所期望的一切,他的回归是一种失败。”5埃布尔发现自己已经不能适应居留地的生活节奏了。他尝试着和自己的外祖父交谈,但是谈话的内容却不是他想要的,他试着用原有的方式祷告、歌唱,却发现自己已经不能接受这一切。在圣地亚哥节日庆典上,有一项骑马争夺公鸡的比赛。他在这个比赛中被白化病人当场痛打,他由此疑心白化病人使用巫术而在宴会之后将其杀害。这次谋杀使他又一次离开了自己的故乡。黎明之屋中埃布尔的困境代表了美国印第安文化的困境。面对白人文化的渗透,是全盘否定白人文化,还是在保留自己文化的同时有选择得接受白人文化?这个问题仍然是印第安学者们要解决的。但是“回归”印第安文化这一步

11、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深刻得了解本民族文化,认同接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的保护和发扬印第安文化。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白人文化采取正确的态度。参考文献:1宋瑞芝.走进印第安文明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2Momady, N. Scott. House Made of DawnM.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2010.3何顺果.美国边疆史:西部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蔡永良.语言失落与文化生存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5邱蓓,邹惠玲.回归印第安自我解析莫马蒂的黎明之屋J. 沈阳大学学报,2011(8).6王家湘. 黎明之屋J. 外国文学,1996(6).:陈愿荣(1985),女,汉族,新疆奇台人,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方面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