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的外固定的方式与皮肤感染关系的探讨.docx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8282142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ICC导管的外固定的方式与皮肤感染关系的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PICC导管的外固定的方式与皮肤感染关系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ICC导管的外固定的方式与皮肤感染关系的探讨.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ICC导管的外固定的方式与皮肤感染关系的探讨【摘要】 目的:探讨PICC导管的体外段的固定方式与皮肤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带管患者30人(外固定300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8人,180次;对照组12人,120次。对照组按常规固定方式,实验组采用新式的固定方式,并观察两种固定方式与皮肤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试验组的固定方式皮肤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妥善的固定方式使患者舒适,可有效降低带管患者的感染率。 【关键词】 PICC导管;固定;感染 PICC技术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术。作为一种新型输液工具,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

2、途径。具有保留时间长,安全性高的优点,从而创造了医学界的一针式服务神话,很多患者认为PICC是他们的一条生命线。我院 2001年引进PICC应用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PICC的体外段的固定方式不妥当可以引起或加重局部皮肤的感染。本文将对PICC导管体外段的放置和固定方式与皮肤感染关系进行探讨。1 资料 连续选择2010年5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使用PICC导管带管30名患者,维护300次,外固定每周更换一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之间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差异。2 方法与结果2.1 试验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型号为4FR,长度

3、为60cm。.及3M公司生产的透明敷贴,型号为9546HP。穿刺及每次更换透明敷贴操,操作环境、操作程序及步骤完全相同,临床用药无差异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相同。区别在于,对照组导管按经典的“?”形状方式固定,实验组采用新式的固定方式倾斜的“?”形状固定。,其倾斜程度根据患者手臂与PICC导管的放置位置由操自行把握。2.2 观察指标:轻度感染 :穿刺点发红,有痒感或疼痛感,无脓液流出;中度感染:穿刺点红肿扩大,直径 2cm,无脓液流出;重度感染,穿刺点见脓液流出,红肿直径2cm或沿静脉向上蔓延。2.3 统计学方法 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使用软件SPSS 13.0完成计算。2.4 结果 实验

4、组轻度感染4例次,予碘伏湿敷1次,仍用3M敷贴使用,感染均消失,1例中度感染,使用碘伏湿敷后,使用无菌纱布敷料使用,每天更换1次,3天后,痊愈。实验组感染率 2.7%。对照组轻度感染 17例,予碘伏湿敷1次后均痊愈。中度感染15例次伴外固定受压处破溃局部皮肤水泡形成,予碘伏湿敷后,予无菌纱布固定7天后,红肿消除,水泡痂皮褪去,改用3M敷贴使用。1例重度感染,穿刺点硬结3cm,有脓性分泌物,予碘伏湿敷后,无菌纱布覆盖,并静脉使用抗生素。一周后痊愈。对照组感染率19.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22.85,P0.01)3 讨论3.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1

5、997年引进中国,由于PICC感染的发生率较CVC低,而且无CVC置管中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操作简便,留置时间较长(已有报道,带管长达2年以上)。由于PICC导管头部位于中心大静脉,血流量大,避免了因输入高渗透压液体或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造成的血管内膜损伤和局部组织坏死。因此近十几年来我国在肿瘤化疗、刺激性药物输注、静脉营养治疗、长期静脉输液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PICC导管技术的引进,是传统静脉输液护理技术的一场革命。3.2 PICC导管感染相关因素众多,但其感染与固定的关系鲜有论述。有研究报道:PICC置管导管感染,多数是由于插管处皮肤上的细菌经皮下隧道移居到导管腔外而引起1。细菌的移居

6、,与导管的固定密切相关。固定不妥,肢体活动、外在的操作、甚至穿脱衣袖而使导管往返活动,使导管与穿刺点难以包裹愈合,使隧道形成,细菌经此途径沿管道外壁,经隧道进入血管。3.3 我们通过30例/300次两种外固定方法的临床比较,倾斜的“?”形状固定较经典的“?”形状固定感染率下降,感染程度减轻,更安全可行。倾斜的“?”形状固定时避免导管与手臂纵轴平行(这里的导管是指连接器和导管体外段靠近连接器部分),因此避免因手臂的弯曲动作,穿脱衣袖等外力牵拉或推搓等波及导管活动。导管体外段与前臂的纵轴有一定的曲度时,能更有效地缓冲外来的冲击力。3.4 PICC使用期间,每日观察穿处有无炎症,如发红、肿胀、疼痛甚

7、至渗液。由于置管时间长,体外段需透明敷料的固定,透气差,皮肤缺乏氧气,湿度增加。肿瘤病人接受放化疗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另外PICC导管体外段固定不当,伴随着肢体的活动,皮肤受到机械摩擦或受压后,引起局部皮肤的水肿、渗出、破溃,增加感染的机会。3.5 加强健康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要想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只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功能恢复是由自己的行动决定的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给他们必要的提高心身健康的知识与应对能力2。了解患者自身感受,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维护PICC导管,告知在带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告知患者,如发生皮肤破溃感染,应加强从医行为,增加更换辅料的次数,必要时应用抗生素。 患者本身应加强自身卫生,尤其术肢的卫生,指导患者及时清洗辅料以外的患肢皮肤,减少污染的几率。 日常生活起居注意术肢的保护,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以免穿脱上衣时触碰导管。 总结:通过本试验,明确了新式的PICC外固定方法可使皮肤感染率明显下降。减少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提升PICC导管使用效果。所以PICC的体外段的放置和固定方式和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参考文献1蒋芝英.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4,19(14): 79一81.2杨明玉,程艳爽,王媛等。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2):3867-38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