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式五环节”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277646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卡片式五环节”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卡片式五环节”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片式五环节”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卡片式五环节”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我校在高效课堂创建中提炼出了适合本校师生实际和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卡片式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老师以卡片为载体,设计预习提纲和讨论提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引导,完成情境创设、预习展示、讨论交流、点评讲授、训练提升五个教学环节。老师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卡片,点评要点。下面我结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谈谈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利用信息、联系生活、设置悬念、引发思考。精心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营造一种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建构认知规律。其要领是素材基于生活、表达生动有趣、

2、体现学科特点、融入师生情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要把创设情境与引入新课区分开来。引入新课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但创设情境不仅仅是为了引入新课,我在讲离子反应时,给学生讲“诸葛亮七擒孟获”途中将士误饮“哑泉水”生命危在旦夕,在一老叟的指点下又饮“安乐泉”水而转危为安的故事。设疑:“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呢?等我们学了这节课你们自然就明白了。”学生情绪高涨,很想知道答案,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大大提高。二、预习展示预习展示是指学生在预习卡片的引领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增长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思想的过程。此过程注重个体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目的是让学生

3、产生“要学习”的心理倾向,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其要素是:明确学习目标、确定预习任务、提出展示要求、标记疑难问题、确保准备时间。课前教师依据本章节知识目标,首先设计好预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写出预习中的收获即本节重难点,最后让学生集体交流预习体会,互相点评、互相促进。这样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了习惯,教师就可以稍放开手,只提供给学生章节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自己列出预习提纲,进行自行预习。这样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根据不同的课题,预习提纲的形式可以不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课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的系统性,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依纲预习阅读。另一种是把课本上的知

4、识转化为习题(即把课本问题化),让学生带着习题中的疑问去阅读课本。教师要选取与本节知识内容联系比较大的习题,且应有合适的梯度,并要具有启发性,但不宜过难。这样才有利于指导学生去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后,学生可先阅读再做习题,也可以先看习题,带着疑问再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到课本中去找答案、辨正误。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会比较有兴趣。同时,学生依照课本解答问题,可以学习教材中简明扼要且准确的表达和叙述,有利于学生解题的规范化。比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卡片:(1)复习巩固初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并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2)准确标出下列

5、反应中化合价变化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三、讨论交流讨论交流是学生按照交流卡片的引导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争论的过程。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个环节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展示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也是该模式的关键环节。依据学案中的问题,每个人汇报自己的思考过程、结果和阅读生成性问题;有的问题,会的同学给不会的讲解,实行“兵教兵”。对取得共识的问题,诉诸文字表述,形成小组结论,准备在班级展示。对于不能取得共识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大家都不会的,提供给全班,在展示阶段解决。黑板上可以留出一块空间

6、,展示小组交流中的疑难问题。在交流中,学生动脑、动口、动笔,补充完善自己的思考。学生相互质疑,彼此分享思想,这是一个“兵教兵”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语言叙述,实现了对重要概念的深一层理解。四、点评讲授点评讲授建立在前三个环节之上,是对学习内容的总结与升华,是重点的凸显和难点的突破过程。是通过老师简明扼要、画龙点睛的点评或讲解,释疑问题、总结方法、评价学生。其要点是“精”,其目的是理清思路、突破难点。原则上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够讲的教师不讲。教师的讲是针对学生的问题的,是学生不会的,是学生想不到的。这需要教师站在比学生高的高度。展示差异、暴露矛盾、冲突和学生生成的问题(引蛇出洞)。在展示的过程

7、中,可以暴露出问题。教师要善于“煽风点火”,“挑动群众斗群众”。教师还可以“拉偏仗”,引发辩论。辩论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苗,在课堂中注意发现和制造这样的契机。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会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五、训练提升训练提升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认知得以拓展和延伸,从而达到内化,是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深化认知水平、形成思维能力的有效环节。例如,探究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通过黄绿色氯水,加AgNO3产生白色沉淀,加紫色石蕊先变红后褪色,说明Cl2与H2O反应生成新物质,那么使有色布条褪色是什么物质?假说是Cl2或HCl、H2O、氯水产物,实验验证:干燥Cl2、HCl、H2O均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猜想可能是氯水存在另一产物。又如,向酚酞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水变成无色,是氯水酸性中和了氢氧化钠,还是氯水的漂白性起作用?编辑 王梦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