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答题规范.pdf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8268140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16.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答题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答题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答题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答题规范.pdf(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专题辅导 专题四十八:古诗鉴赏答题规范讲稿 第五模块:古诗鉴赏 考 试 说 明 鉴赏古代诗歌的 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 评价古代诗歌的 思想内容 。 高考题型 (一): 炼字型写景型 诗评型意境型 高考题型 (二): 炼字型写景型 诗评型意境型 一、炼字型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 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 情达意上的作用。(2 分) (04浙) 答案 :“空”是徒劳之义 , 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 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 题更加鲜明。 高考示

2、例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 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题 步 骤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 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 。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 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 “空”。 练习操作 “未”,“没有”之义,表达放眼万里,未灭入侵者的遗恨; “先”,“已经”之义,表达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 “空”,“徒然”

3、之义,写出了徒有流泪、无补于时的内心痛 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这三个词概括有力,含义丰厚,流露有心杀敌、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 二、写景型 全国卷: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 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 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词 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描写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波面 生纹,如细皱纱 縠,似在迎接客船;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 碧,遥望如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托出春意之浓。 诗人正是这样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的风光层层展开,故 用了“渐

4、觉”一语。 总点一笔(如何描写)。 总结:用什么手法(修辞技巧等) 根据句意对景色作 铺陈描写 高考示例 答 题 要 点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 ,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 简要分析。 (1) 以景显“幽 ”。“湖山胜处”“槐柳阴”“野 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清幽,箨 龙静静剥落,木笔静静开花都表现了初夏景色之幽美。 以动衬“幽 ”,“下鹭”写白鹭缓缓下翔,虽动态, 却给人安详之感

5、。以声衬“幽 ”,“鸣蛙”写蛙声 喧闹,似与清幽景色对立,其实蛙鸣景更幽。 练习操作 三、诗评型 辽宁卷: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 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 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 :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 答: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 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 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 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 句虽言萋萋

6、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 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高考示例 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 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答 题 步 骤 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 ,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 影;二三句定燕子翻飞 ,绿水环绕人家 ,虽富有情趣 ,也不乏暖意 , 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 ,则又表明 词人之看絮飞花落 ,不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 “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 ,“天涯何处无芳草” 即言愁情无限。因此 ,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 依然浸透

7、着伤春之情 ,并非旷达之语。 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辽宁卷: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 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 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 :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 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 片离情 , 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吗?为什么? 练习操作 同意。“乱烟”写出了迷蒙夜色,也写出 了诗人剪不断理还

8、乱的愁绪,因为与友人 分别,心随月光伴友去,只剩下满亭寂寞 离情。可见,“寒”字明写江山此夜寒冷, 更是诗人心理感受,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 的沉重与冷寂。 四、意境型 广东卷: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 , 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 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 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 月亮和“我”都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 “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的意象相对, 虚实结合。 两联

9、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 清意境。 抓住意象特点结合所寓之情作描述性分析 概括,揭示构成的意境的特点 高考示例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 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秋夜天凉,又写心境的 孤寂凄凉(或心凉)。由感受床上之月凉巧妙 过渡到写天上之月透过梧桐缺处照耀,使凉床、 月影与梧桐这样的景与深夜无眠的愁情有机交 融,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练习操作 课堂巩固训练 湖山胜处放翁家,

10、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 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在湖山胜处的清幽之境,观下鹭闻蛙鸣,观笋赏花,表现 了怡然闲适之情;嫩竹破土,木笔绽放的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之 景反衬诗人的孤独落寞之情。尾联的“叹息”,看似直接抒情, 表现旧交零落殆尽、无人相与品茗的寂寞惆怅之情;实际上却又 包含着同道不存,无人理解自己一颗报国之心的感慨。诗歌就是 这样含蓄而曲折地表达

11、了热血志士、报国无门,只能终老山水的 无奈和忧伤的复杂感情。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 “却”或“亦”?为什么? 答: 不能。 “似” , 是“好像”之义 , 表现的是 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 溪水是自然 物,本来就没有感情,说它有情是诗人移情于 物的一种主观感受 ;“却”表强烈转折,若换 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 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 去主次。用“似”恰到好处地透露出诗人对 山水的有情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抒发了作者怎

12、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现的,请加以 分析。 先写江上风起,岸上梧叶萧萧,触动了游子极其敏 感的神经。伴着秋夜的寒气,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夜寒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心境之寒。再写岸边儿童 夜捉促织的欢乐情景以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 孤寂。可见,本诗主要是运用正衬(以凄凉之景衬愁 苦之情)与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相结合的手法抒发 感情的。 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

13、人(喻指社会上 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 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 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 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 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 的蓬勃生气。( 2分,);“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 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4分)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

14、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 ,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 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应该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 多彩 , 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 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 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如用“十里”则既不能体现江南广大,又非听力所能 及,不伦不类,显得荒唐。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 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

15、了什么感情?(2分)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 诗歌作简要赏析。 (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 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 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 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 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突出了驻留时间的 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 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

16、处,应见陇头梅。 【注】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有 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 这首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有特色的 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 借景(物)抒情。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怀土 思乡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对比。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怀 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切。 反衬。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 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悲苦的心情更加深 切。 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 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 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这样,虚实结合,凄切缠绵。 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空 格前后相互照应的语言及能 给我们启发、暗示的文字。 所需信息尽量在诗句中提取。 七言绝句 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1 ) 从 语 言 形 式 上 看 , 这 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