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基础金融基础知识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8262831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业务基础金融基础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银行业务基础金融基础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银行业务基础金融基础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银行业务基础金融基础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银行业务基础金融基础知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业务基础金融基础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业务基础金融基础知识课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要求 (一)熟练掌握货币的本质、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基本内容; (二)熟练掌握货币政策的内容、目标、原理及传导机制; (三)熟练掌握利息及利率的内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四)熟练掌握外汇及汇率的基本内容、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知识点】货币基础知识(2015年新增)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与演变 1.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2.在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

2、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并最终产生货币。 3.货币材质和形式:经历了不断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表现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特殊性表现在: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2.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商品的不同所有者通过等价交换实现了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3、 金融基础知识,(三)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2.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中,当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就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贮藏手段:当货币暂时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而保存起来时,就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在实现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考点二】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需求及影响因素 1.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流通手段、

4、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2.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水平: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2)利率水平:利息率与货币需求呈反比。利息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利息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 (3)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根据货币流通规律有如下公式:物价水平(P)和社会商品可供量(Q)同货币需求(M)成正比;M=PQV,货币流通速度(V)同货币需求(M)成反比。,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2.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4)信用制度发达程度:信用货币制度发达程度与货币需求量成反比。 (5)汇率:当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国货币贬值时,对

5、外币需求增加,对本国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当本国货币升值时,对外币需求减少,对本国货币需求就增加。 (6)公众的预期和偏好: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时会减少货币持有,则货币需求减少。人们偏好货币,则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则货币需求减少。 (7)其他因素: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通讯等技术状况,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二)货币供给及货币层次划分 1.货币供给的含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一般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应的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构成。 2.我国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

6、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二)货币供给及货币层次划分 说明:M1被称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 M2为广义货币,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是一般所指的货币供应量。 M2-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三)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 1.存款货币创造过程: (1)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的。 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7、(2)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三)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 【例如】客户将100万存入甲银行。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甲银行吸收的100万存款,需要留存银行存款准备金10万,剩下的90万可以用来贷款。 甲银行将90万元贷给A企业,A企业提取现金10万用于日常交易和纳税用,将80万转存放乙银行。 乙银行拿到这80万元存款后,要留存10%的存款准备金8万,剩下的72万贷给了B企业,假设B企业提取2万元用于日常交易和纳税用,将剩下的70万转入丙银行。 丙商业银行要留存10%的存款准备金7万,剩下的63万可以继续用于贷款,

8、创造派生存款,如此循环往复。,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2.货币乘数及响因素 (1)概念: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作用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2)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可用于放款的资金越少,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则越少,反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额则越大。 现金漏损率(c) 在存款派生过程中有客户提取现金,则现金就会流出银

9、行系统,出现现金漏损,派生倍数也必然缩小,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下降。,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超额准备金率(e) 银行的实有准备金总会多于法定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叫超额准备金。留有的超额准备金越多,用于贷款的部分就越少,使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削弱。 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rt) 期存款的准备金率比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要高。当企业存有的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时,银行对定期存款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提留资金。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越高,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越弱。,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三、通过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供

10、应量超过需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主要标志:物价总水平上涨 测量指标:世界各国多用物价指数测量通货膨胀率,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1.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即“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引起了物价上涨。【例如】政府为阻止失业率上升而增加支出,或采取扩张性政策以增加总需求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物价上涨。 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追求超额利润而提高垄断产品价格,以赚取垄断利润。当垄

11、断企业产品价格提高后,以垄断企业的产品为原材料的其他产品的成本相应提高,于是又带动其他产品的价格上涨,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1.通货膨胀的原因 (3)供求混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往往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 【例如】通货膨胀可能从过多需求开始,但由于需求过度所引起的物价上涨会促使工资提高,因而转化为成本(工资)推进的因素。 (4)结构型通货膨胀: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均衡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而引起。 【例如】在社会总供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引起某些部门处于需求增加的状态,而

12、另一些部门处于需求减少状态。需求增加的部门或地区,物价和工资上涨;需求减少地区的部门或地区,则因价格和工资刚性,其工资和物价没有相应下降,造成物价总水平上涨。,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2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 第一,通货膨胀不利于生产正常发展 第二,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 (2)对分配和消费的影响 第一,通货膨胀会引起不利于固定薪金收入阶层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第二,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分配 第三,通货膨胀降低消费规模,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3)对金融秩序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第一,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当名义利

13、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常常会引起居民挤提存款,用于抢购商品。而企业争相贷款,将贷款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赚取暴利。导致银行资金紧张扰乱金融领域的正常秩序。 第二,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社会公众失去对本国纸币的信心,不愿意接受和使用纸币,甚至会出现排斥货币的现象,导致一国的货币制度走向崩溃。 第三,由于通货膨胀使生产领域受到打击,生产性投资的预期收益普遍低落,而流通领域则存在过度的投机,导致经济紊乱。 第四,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领域的混乱会直接波及整个社会,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不公会激化社会矛盾,导致政府威信下降,政局不稳定。,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3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紧缩的货币政策

14、第一,减少货币供应量 央行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达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贷款能力减弱,派生存款数量减少,达到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第二,提高利率 央行提高基准利率(如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筹资成本提高,减少融资规模,导致贷款规模下降、货币供应量减少。 央行基准利率提高后,市场存款利率会相应提高,对集中社会储蓄、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起到激励作用,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2)紧缩的财政政策 增收节支 减少赤字 增收的措施主要是增加税赋,抑制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使企业和消费者的可支配收

15、入减少,购买力减弱。 节支的措施主要是压缩政府机构费用开支,抑制公共事业投资,减少各种补贴和救济等福利性支出。 (3)还可以通过紧缩的收入政策、积极的供给政策以及货币改革等措施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二)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升值、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1.通货紧缩的原因 (1)货币供给减少 (2)有效需求不足 (3)供需结构不合理 (4)国际市场的冲击,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2.通货紧缩的影响 (1)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 (2)减少消费需求 (3)影响社会收入再分配 3.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1)扩大有效需求 (2)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引导公众预期,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考点三】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 最终目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银行业务基础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四大目标之间关系: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在不同环境中,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有所侧重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银行业务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