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KM知识管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

上传人:方*** 文档编号:138262825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4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KM知识管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优质)(KM知识管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质)(KM知识管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KM知识管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KM知识管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教育領域的知識管理王如哲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副教授本文主題訂定為:教育領域的知識管理,因為作者將直接聚焦探討教育與學校情境之知識管理,而盡量避免有關知識管理之一般性論述,因為這方面作者在所撰寫出版的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乙書中,已有相當詳盡之論述(王如哲,民89),因此無須再贅述。基於此,本文主要分成四部分:首先敘述公私部門知識管理的異同,其次論述若干教育領域之知識管理特徵;然後述及與教育的知識管理有關之若干教育改革課題;接續指出教育領域的知識管理途徑;最後提出改進教育部門與學校的知識管理之幾項結論性建議,期能達成針對教育領域(包含學

2、校組織在內)的特性,論述如何進行知識管理之旨趣。壹、從公私部門的知識管理異同談起一般而言,公部門提供例如大眾公共事業之有形服務和產品,以及包括諸如教育、社會公平、社會秩序、生活品質、安全、科學基礎、規則及福祉等無形的服務;同理,私部門的生產亦包含有形的商品(例如製造業)和無形之商貿服務(例如金融服務業),然而目前私部門已有朝向逐漸增加無形資本成分之貨品與服務,形成如同一些經濟學家所稱之無重量的經濟(weightlesseconomy)(CERI&PUMA,2001)。這是Neef(1999)所述之進步國家由製造業朝向服務業的轉型,或者1996年經濟開發暨合作組織(OECD)的知識經濟報告書(T

3、heKnowledge-basedEconomy)指出發生於經濟開發暨合作組織國家的經濟趨勢與特徵,並稱之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knowledge-baseeconomy)(OECD,1996)。在一個諸如商業公司、醫院或學校組織之內,可將知識管理視為是對其智慧資本(intellectualcapital)的管理,亦即知識是一種資本,正如同物質或財務資本一樣,必須予以管理來達成組織的目標(Centre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Innovation,2000)。可見無論是公部門或私部門,均需重視組織無形的智慧資本之管理,因為這是影響組織目標達成相當重要之寶貴資產。尤

4、其目前公私部門均同樣處於新經濟(neweconomy)之中,增加了使用相同的無形輸入(intangibleinputs),包括人員、知識、想法、資訊,來創造無形的輸出-服務和實用技能(know-how),這已愈趨顯示公私部門知識管理之重要性。然而,在公私部門之間,關於如何運用知識管理的策略則確實存有差異。概括而言,公私部門的知識管理之主要異同可扼述如下(CERI&PUMA,2001):一、相異之處公部門在管理知識時,通常需要考慮到利害關係人的多元性(國會、使用者、公民、遊說團體等等),他們通常會擁有不同的利益;相對地,私部門的知識管理則較為直接,股東利益是主要之考量項目。二、相同之處第一、公私

5、部門均積極建立更精密的資訊系統,來改進決策的過程。當前公私部門的相關網站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使得有更多的資料可供顧客和公民利用,以及協助公私部門來蒐集利害關係人之相關資料。第二、公私部門現今均必須雇用專門的知識工作者(knowledgeworkers),而且新進人員通常必須顯示出分享知識的能力。第三、尋求工作者對於可持續增進其本身的知識,並可提供未來生涯發展機會之工作,通常會有較高的評價,無論公私部門均是如此。第四、增加無形輸入的比例。在知識經濟中,當生產無形資本密集的貨品和服務時,理念、資訊和技術的更新相對變得更為重要。這可說明為什麼目前會有許多大型私人企業大幅投資於管理本身的知識,亦即生產

6、、取得、分享並組合知識,公部門的服務亦復如此。在對照說明公私部門知識管理的異同後,以下直接闡述性質上屬於公部門的教育領域之知識管理特徵。貳、教育領域的知識管理特徵教育是屬於政府提供給人民的公共服務之一環,公立學校的教育人員通常是政府的雇員,學校可以說是公部門或準公部門,因此除了具有一些前述公部門的知識管理特性外,因為教育本身之獨特性(例如學校的產出很明顯係以無形之輸出為主,而且反映於畢業生的能力、態度或情感等方面之改變),使其在知識管理上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徵。但以教育領域與其他領域的知識管理相比較而言,在公元2000年經濟開發暨合作組織(OECD)公佈的學習社會中的知識管理(KnowledgeM

7、anagementintheLearningSociety)報告書中,卻明確指出在諸如教育的公部門(publicsectors)之知識傳播與應用一般是較差的;相對地,高科技領域的知識創造、媒介及利用的比率、品質和成功的程度是最高的(Centre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Innovation,2000a;2000b)。因此,經濟開發暨合作組織(OECD)之下的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Centre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Innovation)乃於2000年9月18日主辦知識管理:公司和組織的新挑戰(KnowledgeManagement:TheNewC

8、hallengeforFirmsandOrganisations)之高階論壇,目標在於提升對於目前正在興起中的知識經濟中,跨越各類部門組織和企業的知識管理之瞭解,以及發展一項架構,以便指認出各類部門的知識管理之良好實務(Centre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Innovation,2000b)。根據此項論壇的結論,教育領域的知識管理確實有很多可向其他領域借鏡之處。教育領域本身因而必須認真思考,以便改進領域內部的知識管理創造活動,並積極支持教育人員,使其成為知識工作者(knowledgeworkers)。尤其教育基本上被視為是一種無形的利益,而且教育體系會同時創造私人利益和

9、公共利益。基於這種教育體系特性,Jensen&Frederiksen(2001)曾提出下述八項與知識管理有關之觀點:一、教育體系的類型和實務是經過長時間而自然形成的體系,因而教育領域之中,有許多措施、規範和例行事務基本上是隱而不顯的,至少並非是刻意設計的結果。當然此一領域中的某些組織類型是設計形成的,但基本的類型並非如此。因此,教育體系的回應能力有相當程度是隱性的;同時,教育體系的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有相當多是由心理學和教育學思想所形塑而成的,這顯然是聚焦於教與學活動,亦即若不是涉及個人的過程,便是關於對話的兩個人之互動過程。二、雖然教育原本即具有經濟的功能,教育的現實

10、狀況是學習愈趨成為經濟功能之必要層面,但這已對教育體系產生新的要求。為了充分回應此種新要求,教育體系必須提高本身的反應能力。此時一項必要的工具和技術即在於知識管理。此時知識管理通常會被簡單認定為是:促使教育體系中的隱性知識之外顯化。三、知識生產體系的演進方向特徵是從模式一(Mode1)至模式二(Mode2)的轉變。Gibbons,et.al.(1994)指出,目前知識生產、傳播及應用的趨勢,已從知識生產模式一:純的、學科的、同質性的、專家引領的(expert-led)、供應面主導的(supply-driven)、階層的(hierarchical)、同行審查的(peer-reviewed)、大學

11、為基礎的(university-based),轉向模式二發展:應用的、問題為焦點的(problem-focused)、跨越學科的(trans-disciplinary)、異質性的(heterogeneous)、混合的(hybrid)、需求面主導的(demand-driven)、企業家的(entrepreneurial)、績效檢測的(accountability-tested)、深藏於網絡系統中的。教育亦不可能自外於此種轉變(Hargreaves,2000)。因此,模式二包含一項知識與學習間的轉變,而且知識的生產脈絡和使用脈絡間的關係也產生變化,因而模式二宣稱知識是在應用和使用的脈絡中產生,而非

12、是在其外形成。關於此種變化,我們可以觀察到在新興的模式二的學習型態之中,學習者會參與知識的生產,亦即透過學習過程來取得有關的經驗並發現新經驗。四、知識計量(knowledgeaccounting)的問題有相當程度係仰賴智慧資本的估算。以教育為例,想要準確估算其智慧資本的市場價值相當困難。教育體系的輸入價值是其運作的成本,其輸出的價值是產品畢業生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說教育體系的智慧成本是實質經濟之根基。五、能力(competence)可被視為是一個人在一特定問題情境中之行動。學習發生於此一情境之中,而輸出則包括需要學習去掌控此類情境。學習賦予一個人一種資格,亦即處理特定問題情境的能力。另一方面,

13、能力使資格的變化成為可能。這是在情境中的學習,因而是變化的一項潛能。這種潛能可被視為是一種附加價值,或盈餘價值。六、以勞力為例的情境是:勞力分工會增加生產力。在知識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說知識生產的分工會增加知識的生產力,此時知識必需受到分享,以提升在知識應用中的生產力。此種知識的分享在教育體系中是必要的。勞力分工顯示出一項必要的管理任務。知識生產的分工和知識分享顯示出二項啟示:第一、以動態方式促使知識可資利用,亦即在網絡中和應用社群中流通;第二、完成知識管理的任務。知識管理的類型並非是控制的、正式化的類型,而是非正式化的類型,但這並非是無政府主義的,而是有能力的,這必須被視為是一種反思文化(c

14、ultureofreflexivity)之創造。七、知識管理關注於各類知識。以知識管理的觀點而言,釐清這些知識類別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有時可將知識管理視為是促使不同類知識間之或進一步轉化,亦即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事實知識(knowwhat)和實用技術(knowhow)間之轉化。教育體系會出現所有各類知識。教育與傳遞、轉化知識有關。知識存在於技術、資格或能力之中。我們可以說在教育體系中,知識管理的任務是關於知識類型間的計畫性聚合。擁有一個體系而非個人的過程,我們可以將學習知識視為是存在於實務社群(communitiesofpractice)之中。但我們不僅須將知識和學習視為是關於此種社群的內部過程

15、,而且更重要的是:關於不同實務社群之間的關係,在這種動態的過程之中,個人自一個應用社群轉移至另一社群之變動情形。八、通常實務社群會被視為是水平的,而且是一種共同的實務,亦即需要例行事務和經驗的分享,而且包含一組共同的特定問題解決形式。但是教育也是關於具有垂直道德意義的一種實務。這當然與教育是發展、變化和成長的事實有關。前述八項觀點應會有助於瞭解與改進教育體系的知識管理。以下接續敘述一些相關之教育改革課題。參、有關之教育改革課題前已述及,與其他的領域相比較,現存教育體系在生產、傳遞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上,確實存有一些優點與弱點。在最近的未來,教育體系需要產生重大的良好改變,雖然可能是基於各種理由和原

16、因,但毫無疑問地,知識經濟將會是這些改變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Centre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Innovation,2000b)。前已指出,知識經濟的一項特徵是:朝向服務業的發展趨勢或者增加產業的無形輸出單元,影響所及,未來新增的工作機會容易集中於知識密集的產業,而且有更多的產業會變得更為知識密集。這是一種加速需要高技術和受過良好教育的工作趨勢。因此在知識經濟中必須提供所有人終身教育,這將會對教育體系帶來巨大的壓力,包括必須提供從兒童時期至成人階段的教育服務(Centre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Innovation,2000b)。以下檢視為了因應知識經濟而出現的一些教育改革課題。目前許多經濟開發暨合作組織(OECD)的國家,正在積極推動大幅度的學校教育改革,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也有擴充。雖然這些改革與擴充是否完全是基於知識經濟需要而提供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