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讲人陈世杰2012年3月20日知识讲解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8257232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6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讲人陈世杰2012年3月20日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讲人陈世杰2012年3月20日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讲人陈世杰2012年3月20日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讲人陈世杰2012年3月20日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讲人陈世杰2012年3月20日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讲人陈世杰2012年3月20日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讲人陈世杰2012年3月20日知识讲解(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主讲人:陈世杰 2012年3月20日,讲座提纲 一、2011年新高考命题及试卷的特点 二、浅谈高考备考策略 三、适度参阅史学名著,一、2011年新高考命题及试卷的特点 (一)课标基础上的考试大纲 (二)试卷结构和题型的调整 (三)突出对学习潜能的考查 (四)注重历史学科素养的渗透 (五)凸显历史学科特征 (六)提高试题难度:0.50左右(0.46) “材料第一,论从史出”,(一)课标基础上的考试大纲 1 .文科综合能力目标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48%) (2)调动和运用知识(40%) (3)描述和阐释事物( 5% ) (4)论证和探讨问题( 7%) .对考生能力的要求

2、(1)淡化了知识记忆能力; (2)突出了材料解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3)强调了对历史事物和概念的深层理解能力; (4)强调了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能力; (5)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能力。,(二)、试题主要变化 2 .试题知识点考查的变化 (1)根据历史考纲和教材,可归入高考范围的知识点有500之多。而高考命题大力淡化知识考查,5年9套试卷所涉及的考点有180个,考点累计高考覆盖率为30%,且重复考查的比率越来越高。 (2)近年文综历史卷的重复率已达1/3以上,同时70%以上的试卷分值都未直接涉及教材内容。 (考教相对分离,教材对高考命题的束缚荡然无存) 陈庆军历史高考命题规律与复习策略,命

3、题的取材: 试题取材逐渐脱离了教材的限制,从更加广阔的领域,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素材,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一)关注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1.复习及考试的依据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初中历史课程,这是为弥补新课标在学科体系上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意味着高考命题不受新课标甚至考试大纲知识范围的制约,不会受新教材版本的约束。(由关注知识积累转向关注学习能力,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

4、,二、高考备考策略,2 .关注考纲考试内容的安排 (1)中国古代各阶段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中国古代史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仅占1/5,在高考试卷中的分量却占了32%,接近1/3。文化史占8%,包括文史常识。 (2)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和影响,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近代前期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超过40%,但在高考试卷中的分量却仅占30%。,例1.(2010全国卷文综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B.木德 C. 水德 D

5、.土德,例2. (2011全国大纲卷文综12 ) 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经部收儒家经典,史部收史学著作,子部收诸子百家及宗教著作,集部收文学作品。 经部是以“十三经”为主和附以解释经书、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十三经”即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解释经书的著作如经典释文;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如说文解字。 史部是记述历代史实、地理、时令、职官、政书等著作及历史评论。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刘知几的史通,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郦道

6、元的水经注等。 子部包括儒家(孔子、孟子除外)、法家、道家、兵家、名家、墨家、释家(佛经除外)、农家、医家、杂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及天文、术数、艺术、器物、茶酒、花鸟虫鱼等方面的著作。 集部主要收历代作家诗文集(包括别集、总集)及诗文评论。),2 .考纲考试内容的安排 (3) 世界历史主要是国家民主制度确立和发展的背景及各自特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世界影响,现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表现及特征;在教材中的分量接近40%,在高考试卷中占 38%。史学思想方法占4%。对社会生活史的考查将愈益受到关注。基本回避国际共运史。 (4)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比较。突出历史过程。高考涉及这方面内容的

7、试题分值占32%,几乎在所有学科综合题都有体现。反映了高考命题对整体史观考查的重视。 考纲将是高中课标与高校课程的衔接,而不是翻版。趋势是远离教材,越来越远。,二、高考备考策略 (二)整合教材,建构知识体系。 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总是年复一年地大力精简教材,最后达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这才是真正的教师。 第斯多惠(德国),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整合1,整合2,476

8、,14C,16C,(1765),18C,1866,1914,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萌,工场手工业,一革,二革,古代史,近代史,智者学派 (BC5C中叶),文艺复兴 (1417C),宗教改革 (1617C),启蒙运动 (1718C),BC 770,BC 475,BC 22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西汉,两宋,1368,1644,1840,儒学 兴起,理学 兴起,明朝,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1718C),维新 思想,三民 主义,民主 科学,19C末,1905,1915,1919,古代史,近代前期,西 方,中 国,方法:围绕主题、纵横比较(同类贯通),整合3,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不同 西方近代化的

9、基本过程: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随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特别是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思想前提),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这样就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政治保障)。此后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又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引发了工业革命。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一没有充分经济基础,(明清 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成为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后经济上开始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没有彻底的思想解放,思想自由作为前提,三没有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不彻底,且革命果实被篡夺) 。,二、高考备

10、考策略 (三)重视重要历史概念的解读 从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的安排来看,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在“单元导入”和“课文导入框”中明确了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据统计,人教版教材必修()()()三个学习模块明确要求掌握的概念分别达到88、71和74个之多,选修()()在导入语中提到的重点概念分别是61和52个,考虑种、属概念及其他未列概念估计要多倍于这个数字。,二、高考备考策略 (二)重视重要历史概念的解读 中国古代史:谥号、儒学、经学、佛学、理学、国学、阴阳、五行、楚歌、进士科、均田制、市坊、草市等; 中国近现代史:湘军、清末新军、民教冲突、平均地权、民族主义

11、、国民革命军、驼峰航线、三个世界等; 世界近现代史:民主主义、平等主义、共和主义、自由主义、联邦制、邦联制、自由贸易、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等等。 (近年高考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主要是教材未作阐释、学生读不出来的一些概念。),1 (2009年广东卷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2 (20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3 (2010年全国课标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

12、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4 (2011年海南高考)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关于分封制,关于科举制 1(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2009年北京文综13)北京孔庙(见图7)始建于元朝, 院内碑林中

13、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3(2010全国文综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关于科举制 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2011年江苏高考)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

14、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6(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关于儒家思想 例1(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 B C D 例2(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

15、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二、高考备考策略 (四)重视对高考材料问答题特别是考纲例题的 分析及运用 1真题引领 2集中呈现 3研究设问及答案 4规范学生答题习惯:步骤、书写、格式、模拟。,例1(2009年全国卷文综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必有学百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材料二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国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例2(2009年全国卷二,39) 材料一 (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